小人物的战争
20多年前,还戴着红领巾的我第一次从书本上看到了“凸(突)出部之战”和“阿登战役”的字眼,费了不少劲才弄明白原来这就是同一场战役,而且对二战中的美国陆军来说这是场颇为艰苦的战役。
18年前,终于有一本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苦林》出现在我面前,这让对阿登战役的来龙去脉和大致进程终于有了初步的了解。
4年前,为了给德国装甲兵上将哈索·冯·曼陀菲尔写传记,我逐步收集了一些关于阿登战役的资料。
3年前,二部堪称不朽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兄弟连》和同名小说在军事爱好者中间广为流传,比利时小镇巴斯托尼成了阿登战役的代名词,101空降师在广大军迷心中也成了美国陆军的样板。
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是空前的,此时这场对军事爱好者来说耳熟能详的战役再次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决定写一篇关于这场战役的系列长文,并把这一想法告诉了一些好友。这系列文章的最初构想是由派普战斗群、装甲教导师、1.01空降师等著名部队在阿登战役中的战斗历程,迪特里希、曼陀菲尔、巴顿等著名将领在战役中的运筹帷幄,结合一批参战双方的官兵回忆录组成。选题确定后,我立刻着手整理和翻译资料,并让非常熟悉美国空降兵战史的好友李星负责101空降师在巴斯托尼的战斗内容,《血色夜空》的主要作者韩磊负责“底板行动”的详细过程。当方懿向我推荐美国陆军部在1965年出版的突出部之战的官方战史时,我以为用不了多久就能完成这系列文章,然而当工作进行起来之后,方知事情之艰难。
这是一场按部就班的战役,尽管其中不乏战争艺术的闪亮之处。阿登地区糟越的天气和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战斗的基本模式:围绕村镇的进攻与防守。这里没有大纵深的进攻,也没有空地一体化的防御,有的只是一个接一个的村镇与据点,有的只是冰雪与匮乏的物资弹药。这一切注定了整场战役的主角不是躲在后方指挥部里“挥斥方道”的将军们,而是前线那一张张或年轻或年老或热情或茫然或激动或惊恐的军人面孔,这是一场小人物的战争。也许在历史书上能留下名字的大都是些将星闪耀的人物,但书写历史的永远是那些普通官兵。
在查阅了更多的资料之后,我越来越觉得这是一场既让我们熟悉但又非常陌生的战斗,因为要把这场战役的进程说清楚就如同在阿登冬天的浓雾中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样困难。书写历史的是历史中的个体,要真正了解历史就要了解书写历史的个体在历史中的作为。双方有数十万名官兵投入了这场厮杀,我原先的设想就是要从历史的个体入手,从小处入手,为大家讲述阿登战役的进程,还原战役的真实面目。事实证明,这条路难以走通,因为我们实在没有走访双方参战人页,查阅原始档案的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我决定还是依托美军的官方战史,将这场战役的全貌完全展现出来,而这是一项更加困难的工作。一本本德军参战部队的战史被我们找到,大量的个人回忆录和其他相关资料也出现在我的案头。
命运之门矗立在前方,谁都能造访,真实之路却在浓雾中,需要孜孜寻找。
二战结束60年,关于阿登战役的资料汗牛充栋,仅国外公开发售的关于这场战役的各类书籍便数以百计。历史的真实被湮没在庞杂的历史文献中,要了解历史首先要占有尽可能多的材料。本书不是某本西方历史学家著作的简单翻译,这是一部严肃的研究历史还原历史的著作。为了搞清楚战斗的进程,我通过各种途径不惜重金从国外购买了大量的相关著作,有些书在市面上早已绝迹,要购买这些书难度可想而知。大量资料的购入为本书的最终定稿奠定了基础,在采购资料的同时,我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军事爱好者着手翻译和整理其中重要战斗的过程和细节,可等各种资料入手,大家立即头疼起来。
掌握资料只是第一步,资料的分析整理去伪存真才是关键。从来都没想到资料繁多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西方历史研究发达,各种资料浩如烟海,但由于资料来源不同,对同一场战斗的叙述往往大相径庭,到处都是盲人摸象般的叙述、如何从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着实考验我等。为了把工作做实,一场小小的战斗往往要通过几份,十几份的材料未分析梳理,工作量之大,其中的艰辛很难为外人道也。最难的事情也许是推翻权威们的结论了。
我们没有吓人的头衔,没有显赫的经历,我们都是普通的军事爱好者,只是一群小人物。如果说与他人有什么不同的话,也许就是我们对历史对战争艺术有点偏执的爱好吧。不管我们如何爱好,我们手中的资料怎么也不能和那些专家学者的权威们比。这些权威的著作往日被我们奉为圭臬,今天我们却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去研究。我们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八卦爆料,我们写出来的东西要为读者负责,要负责就要尽可能把每一个疑点澄清,虽然这么做意味着更加艰苦的考证,更加多的时间、金钱、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但天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2年多时间我们坚持下来了,这本书中的每一场战斗基本上都做到了相互印证——参战双方的资料相互印证、和友军的记录相互印证,我们用第三者的视野尽可能地还原了这一段历史。
对我来说,最痛苦的事情不是一个个不眠之夜,而是如何将各人的劳动成果进行整理汇总。资料繁杂,矛盾之处比比皆是,这里既有参战官兵的错误叙述,更有官方人士为了给自己遮羞或者贴金的刻意为之,不参与这个过程很难理解其中的辛苦,但我必须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历史真相。参与整理资料工作的毛橘曾经说过,他最害怕听到我说的话是“又有了新的发现!”这就意味着很多结论就要推翻很多工作就要重来……幸运的是,参与制作本书的朋友们从来都是二话不说立刻想办法攻克难题,大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搜集并分析资料,为了一个问题在网上成宿地争论更是家常便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这本书的质量,为了一个梦想,一个承诺。
2年多的时间,这本书最终成型,回忆来时路,不胜感慨唏嘘。希特勒的阿登反击只持续了1个月,我们则用2年多的时间来勾勒、描述它。通过2年来的努力,我们基本搞清楚了整个战役的来龙去脉和战役进程。以时间和地点为序,以中立的观点详细叙述了德军在各方向上的进攻与盟军的防御、盟军的反击与德军的撤退过程,很多地方的战斗过程都详细到了营级,通过这些叙述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这场战役完整的发展过程,对战争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如果说这本书是完美的,那么我自己也不会承认,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和物。我只能说、我们尽力了,我们是用心去做的,我们在积极努力地实现我们的梦想,读者自有评判。
在本书的制作过程中、石祥、韩磊、李星,张子平、毛橘、马文俊、朱悦、齐勇、刚寒锋、周小康、胡烨,杨鑫、查攸吟等人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很庆幸能认识这些朋友们。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的出版也意味着我们这些小人物也打赢了一场战争。
董灵杰
2006年12月16日(阿登战役爆发62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