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古代考霸一声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咱不是魏徵,也能铁骨铮铮

南征北战的唐太宗在战场上犹如展翅飞翔的雄鹰,只要碰到猎物就会一剑封喉。但是,现在天下太平了,没了猎物的雄鹰腰酸背痛腿抽筋,为了唤回青春的记忆,太宗皇帝拿起了弯弓,迷上了打猎。几天不打猎,心里就痒痒。

一天,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正是打猎的好日子。兴奋的李世民带上猎鹰、猎犬和侍卫,出发!这时一个大臣急匆匆地赶来,直接拉住了马的缰绳,不合时宜地讲起了大道理:“陛下就带这几个人去打猎?万一遇到危险怎么办?如果有个三长两短,谁来主持政务?希望您时刻胸怀天下,不要贪图享乐,任性而为,干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嘿,这家伙,是不是皮痒啊?侍卫们恨不得马上抽出大刀砍过去。唐太宗也怒了:想当年,老子在万人之中单枪匹马,贯阵入敌营,眼睛都不眨一下。如今打个猎,还怕遇到危险?但是,这个臣子所说的也是为了自己好。于是,太宗皇帝收起怒火,耐着性子解释道:“今天天气这么好,闲着也是闲着。朕既不喜好美酒,又不贪恋女色,不过就打猎这么一个爱好。正好也出去散散心、走走路嘛!再说了,我们都是绕着村庄,绝不惊扰百姓。我带着十几个侍卫,你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说完,太宗赶紧登鞍上马,暗示侍卫,准备出发。

可他没想到,那位大臣更来劲了,扑通一声跪在马前,义正词严地说道:“陛下如果今天硬要出门,就请从老臣的身上踏过去,我愿以死来换取您的纳谏。”

这老头儿想干吗?劝谏也得有个度吧?好脾气的太宗皇帝火了:“朕本来以为你是个忠诚勇敢的人,哪知你却不知好歹,目无尊上,竟然管起朕的行踪?这点儿小事都做不了主,朕还做什么皇帝?”

唐太宗大喝一声:“来人,把他拖出去斩了!”

一旁的侍卫们早就等不及了,咱们陪皇帝出去玩,正是表现自我、制造机会的时候,你这老头儿真没眼力!几个人立即跳下马,拎住了干巴巴的老头儿。

老头儿先是一怔,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呼喊道:“关龙逢(夏朝直言进谏而被杀的人),你等着,我马上就来与你做伴,再也不想侍奉皇帝了。”

有胆色!

久经沙场的唐太宗最尊敬的就是那些不怕死的人,何况还是个瘦弱的文人?他立即哈哈大笑,说道:“起来,起来,朕不过是想试试你的胆量,你还真是不怕死的主。有你这样的人在,乃是大唐的福分哪!今天听你的,不出去打猎了,咱俩下盘棋总可以吧?”

很快,老头儿晋升为谏议大夫。

很多人会以为这个老头儿是魏徵,其实他的名字叫孙伏伽。

他原本是隋朝的基层小官,担任过万年县法曹(司法部门负责人)。以前的县城远远比不上现在的县城,所以法曹只是个不入流的职位。孙伏伽才华横溢,又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却始终得不到提拔。不久之后,愤怒的起义军瞬间瓦解了繁华的大隋朝,李渊乘机建立了大唐,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渊明确州、县地方先举行第一级的考试,相当于后来的“乡试”。参考人员也不必像以前一样,由官府或者大人物举荐。科举开始向全社会开放,只要你符合身份要求,就可以自由地到当地政府报考。这个小小的改革,打开了寒门子弟进入考场和官场的大门。

唐朝科举考试分为解试和省试两级:解试又叫乡试,类似现在的高中会考,是州、县(地方政府)举行的考试或者中央公立学校组织的毕业考试;省试是由中央机构——尚书省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类似现在的高考。通过这个考试,才算正式考中进士,拿到了官场准入证。“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或“解头”,“省试”的第一名叫“状头”或“状元”。

参加省试的考生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生徒”,通过毕业考试的中央公立“大学(国子监)”在校生;二是“乡贡”,通过所在州、县组织的选拔考试——乡试(解试)的社会人员,每年随地方政府向朝廷进贡的物品(贡品)一起被送到京城长安。

在其他州、县参加“乡试”,跟在京兆府长安参加“乡试”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因为京城户口加分。一般来说,通过京兆府“乡试”的考生,基本上一路绿灯,顺利晋级,“省试”不是问题,状元都有可能。所以,抢夺京兆府的“解头”,每年都成了考生们的重头戏。而有些地方的考生参加省试的时候,录取率很低。荆南地区就一直无人考中省试,被人笑称为“天荒解”,即便天荒地老,你也停留在解试的层次。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荆南地区考生刘蜕首次在省试中及第,从此便有了个典故——破天荒。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省试由吏部考功司主持,所以称为“考功试”。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以后,省试改由礼部主持,所以称为“礼部试”,考场设在礼部贡院,这个改革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长期处于底层的孙伏伽犹如枯井里的青蛙遇到了久旱后的甘霖,他要乘风破浪,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自己的才华。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下省试第一名,成了中国历史上有文字明确记载的第一个状元。他的成功让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被压抑的寒门子弟们内心沸腾了。科举是个好制度,孙伏伽行,我们也行!从此,中下层文人们的读书考试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人生的沙漠。

来到中央任职的孙伏伽依旧保持着基层干部朴实耿直的性格,见到不平的事情,他都会说上几句,不管你是皇帝还是权臣。

当年,唐高祖李渊为了稳定人心,颁布了天下大赦令。可是不久之后,他就后悔了。那些起义军的将领们怎么能轻易赦免呢?他们会不会再次起义?一时的心慈手软会不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于是,李渊又决定杀掉那些曾经的起义军首领。

孙伏伽不干了,普通男人也得说话算话,一口唾沫一颗钉,何况是一国之君?现在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即便将领们想要造反,又有几个人吃饱饭没事干,跟着他们起哄呢?造反不就是为了吃饱饭吗?于是,他立即进谏道:“君无戏言!您制定的法律制度,难道自己都不遵守吗?天下百姓们会怎么看您?又怎么能信任您、追随您呢?”

唐高祖点点头,不错,不错,你说得对!他虚心地接受了孙伏伽的建议。

初唐时期,朝廷的军粮赋税比较繁重,以户为单位征收,相当于大户人家与贫困户要上交同等数量的赋税与军粮。大地主轻松自如,老百姓苦不堪言。好比大家的个人所得税不是按照工资的多少来扣除,而是按照人头来扣除,年收入上亿的老板和年收入一万的打工人,上交的所得税是一样的,这样公不公平呢?

孙伏伽多次请求改革征收方式,甚至不惜得罪管理征收任务的大臣裴矩,终于让朝廷同意改为以人口为单位征收赋税,这样人口多的豪门家族就得多交税,人口少的贫困家庭就可以少交税。一个小小的改变,让无数百姓得到了大大的实惠,而孙伏伽却得罪了多多的豪门家族。

也许是好人有好报,也许是赶上了好时代,他一直稳稳地幸福着,历任刑部郎中、大理少卿、大理寺卿等职,一直活到唐高宗时期才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