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呼吸道管理
呼吸道管理的目的是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有效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改善缺氧状况,避免并发症。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1. 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或半卧位。
2. 遵医嘱予以雾化吸入、高流量湿化氧疗,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多饮水。
3. 根据肺部听诊、咳嗽和排痰情况,定时协助翻身、拍背,帮助排痰。
4. 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经口、鼻行气道内吸痰。
5. 保持病室内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6. 必要时使用口咽、鼻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
二、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维持
1. 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及牙垫。
2. 遵医嘱给予镇痛、镇静,必要时给予肌松药物。
3. 协助医生实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时吸净气道内痰液,正确有效固定导管,松紧适宜,记录插管深度 (口插管记录导管尖端距门齿距离,鼻插管记录导管尖端距鼻尖距离),以专用气囊测压表定时监测气囊压力至适宜的范围。
4. 呼吸皮囊鼓肺情况下,观察胸廓起伏,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以确定插管有效性。
三、人工气道护理
(一)经口气管插管护理
1. 每隔4小时监测气囊压力,维持气囊压25~30cmH2O。
2. 定时检查插管位置、固定情况、口腔黏膜及周围皮肤状况,记录插管深度。如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按要求定时抽吸或持续低负压吸引。
3. 听诊双肺呼吸音性质、是否对称。
4. 根据肺部听诊情况,痰液颜色、性状、黏稠度以及咳嗽情况,决定翻身、拍背等气道护理频次,必要时行气道内吸引。
5. 使用含葡萄糖氯己定含漱液口腔护理至少每4~6小时一次。
6. 必要时更换牙垫。
7. 无禁忌证,保持头胸部抬高≥30°。
8. 遵医嘱使用镇痛、镇静或肌松药物,每2~4小时用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评估镇痛效果、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ichmond aqitation sedation scale,RASS)评估镇静深度。根据医嘱调整镇痛、镇静药物的剂量,达到镇痛镇静目标。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约束工具,定时评估,保证使用安全。
9. 加强人工气道的温、湿度管理。
10.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经皮血氧饱和度、血气指标等。
11. 有效落实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措施。
12. 护理机械通气管道,调整合适的呼吸机万向支架高度,及时清理积水杯及呼吸管路内冷凝水。固定呼吸机管道时,应给患者头部预留足够的活动范围;患者翻身或移位时,应将呼吸机管道从固定架上取下,以免牵拉导管刺激患者呛咳或发生导管移位甚至意外拔管。
13. 每日评估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二)气管切开护理
1. 每隔4小时监测气囊压力,维持气囊压25~30cmH2O。
2. 定时检查气切导管固定的位置,评估气切口周围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等,及时换药。
3. 监测颈部皮肤受压情况,妥善固定气切套管,固定带松紧适宜,以能容纳两指为宜。
4. 听诊双肺呼吸音性质、是否对称。
5. 根据肺部听诊情况,痰液颜色、性状、黏稠度以及咳嗽情况决定翻身拍背等气道护理的内容与频次,必要时行气道内吸引。
6. 使用含葡萄糖氯己定含漱液口腔护理至少每4~6小时一次,可自主进食者增加餐后漱口或使用牙膏加软毛牙刷刷牙。
7. 遵医嘱尽早停用镇痛、镇静或肌松药物,加强沟通交流,增加床上、床边及床下活动,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尽早去除约束具,关注患者夜间睡眠,必要时使用助眠药物,预防谵妄的发生。
8. 若无禁忌证,则保持头胸部抬高≥30°。喂食时亦可让患者保持坐姿。喂食前应检查气囊压力,如使用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导管,间歇手动抽吸或持续低负压吸引 (吸引负压-100mmHg左右),观察气囊上方引流液的状况。
9. 加强人工气道的温、湿度管理,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可以使用高流量、湿化器湿化或间歇雾化湿化,定时评估痰液黏滞度,保持气道引流通畅。
10.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经皮血氧饱和度及血气指标等。
11. 有效落实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措施。
12. 护理机械通气管道,调整合适的呼吸机万向支架高度,及时清理接水器及呼吸管路内冷凝水。固定呼吸机管道时,应给患者头部预留足够的活动范围;翻身或移动时,应将呼吸机管道从固定架上取下,以免牵拉导管刺激患者呛咳或发生导管移位甚至意外拔管。
13. 每日评估气切导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三)气管导管拔除
1. 告知患者拔管的步骤和配合方法。
2. 抬高床头,拔管前予以高浓度吸氧和气管内吸痰。
3. 协助医生拔除气管导管。
4. 拔管后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给予合适氧疗工具吸氧,并评估患者有无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疼痛等。
5. 做好口腔护理。
6. 告知患者拔管后4~6小时内禁食、禁饮。
四、氧疗护理
氧疗的目的是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能力,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增加机体的可利用氧。
(一)氧疗分类
1. 根据氧浓度的控制程度:
(1)非控制性氧疗。
(2)控制性氧疗。
2. 根据吸入氧浓度的高低:
(1)低浓度氧疗 (氧浓度<40%)。
(2)中浓度氧疗 (40%≤氧浓度≤60%)。
(3)高浓度氧疗 (氧浓度>60%)。
3. 根据氧流量的大小:
(1)低流量氧疗 (氧流量<4L/min)。
(2)高流量氧疗 (氧流量≥4L/min)。
注:高流量与低流量并不等同于高浓度与低浓度,不同氧疗装置氧流量与氧浓度之间的关系不同。
(二)吸氧方式
1. 鼻导管吸氧,流量一般为1~3L/min。
2. 普通面罩吸氧,流量一般为5~8L/min。
3. 氧袋面罩吸氧,给氧浓度较高。流量一般为10L/min以上。
4. 文丘里面罩吸氧,可严格控制给氧浓度,减少体内二氧化碳蓄积的可能。流量根据医嘱进行调节。
5. 氧帐适用于婴幼儿。
(三)措 施
1. 吸氧前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意义、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2. 按操作规程吸氧。
3. 操作鼻导管吸氧前先清洁患者鼻腔,观察有无鼻中隔扭曲和鼻黏膜出血、干燥等。
4. 保持气道通畅,氧流量<5L/min者无需湿化,氧流量≥5L/min应做好气道湿化。如定时气道雾化,高流量湿化等。
5. 湿化者每天更换吸氧用具。
6. 观察氧疗的效果。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经皮血氧饱和度上升、发绀缓解、生命体征平稳、血气分析示氧分压上升,提示氧疗有效。根据医嘱氧疗目标滴定调节吸入氧浓度。
7. 观察氧疗的不良反应。鼻黏膜出血、肺不张、氧中毒 (在吸氧过程中出现胸骨后不适、鼻塞、咽喉痛、肺活量减少,提示可能出现氧中毒)等应及时报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