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王仁华的预言
“实体清单”之下,中国部分技术被“卡住了脖子”,但智能语音产业却“呼吸自在”。境况为何迥异?
高校产学研之路探索不辍,科大讯飞的“师生配”成了中国高校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模式创新。密钥是什么?
在读大学生在合肥创办科大讯飞,二十年内迅速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一面重要旗帜。旗帜如何树立?
科大讯飞并不追逐风口,但仿佛从不错失机遇,且次次抢得先手。“好运”为何降临?
以上问题的答案,都有王仁华。
1
2023年5月13日上午,上海静安区的大宁郁金香公园一座三面环湖的会议中心内,白鹭划过窗前,十二个小圆桌和凳子呈圆环形分布,距离和弧度早在前一天下午就调整精确,十二支笔和话筒都一丝不苟地指向圆心。
九点整,已经有十一个人提前到达会场,但无一人落座。他们站着聊天,踱步,翘首以盼,等待着心中最重要的人物登场。
十一人系出同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后的二十年里,他们都曾先后在坐落于合肥黄山路南侧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内的同一间实验室里并肩“战斗”过。后来,他们中的大多数又携手创立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企业——科大讯飞。
十一人中,领头的正是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
他在前一天晚上九点刚刚抵达上海,四十分钟后就出现在阳曲路的一个美食广场内。十点前后,他的师兄弟们纷纷从全国各地抵达上海,全部按照约定赶往阳曲路一家龙虾馆碰头,大家聚在一起仔细敲定了第二天见面的若干细节,包括时间、流程衔接、接送事宜和统一着装风格。
他们等待的重要人物是在九点三十分准时到达会场的。
这是一位儒雅而又潇洒的长者,白衣黑裤,瘦削而挺拔,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他显然对这次上海公园的会面充满惊喜,见到每个人,他都用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亲切叫着他们的名字。而站在他的面前,所有人都毕恭毕敬,喊上一声“王老师”。
这一声,仿佛回到了王仁华创业伊始的中科大语音实验室。
80岁的王仁华,是中国语音合成领域的泰斗,是中国语音识别测评的缔造者之一,更是中国语音技术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三十九年以前,王仁华一手缔造中科大语音实验室,使其成为中国智能语音领域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四十年星火燎原,这座实验室在不同历史时期与全球巨头分庭抗礼。从这座实验室走出的人才,占据中国智能语音领域半壁江山,也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留下深刻印记。
二十五年以前,以王仁华为技术奠基人,科大讯飞成立。这是中科大语音实验室的产业化延伸,也是王仁华在中国建立贝尔实验室梦想的实践。
十九年以前,王仁华担任首任讯飞研究院院长。讯飞研究院专注于中长期核心技术研发,后来成长为语音及语言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
2
多年以来,科大讯飞的一举一动都被行业用放大镜观察,圈外的学者、记者、作家和形形色色的观察家常常会对科大讯飞做出各种各样的论断。
但这得看你用多长的时间尺度去观察它。
1999年,互联网创业潮再一次爆发,11家互联网公司与科大讯飞几乎同时诞生。“乱花渐欲迷人眼”,在此后二十多年的中国创业史上,充满着野蛮生长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国科技互联网也始终占据着C位,吸引资本和眼球。
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偏居一隅的科大讯飞对于风暴中心甚至有些疏离。科大讯飞历史上那些最核心的创始人在公开场合讲述商业逻辑时,常常缺乏感性表达,但一谈及技术趋势,却如入无人之境。与此同时,科大讯飞身上拥有一种硬核气质,总是拥有一种本能的冲动“想要掌控核心技术,追逐源头创新”。
二十多年来,科大讯飞正以一种笨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故事,却常常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
二十多年来,科大讯飞也一直笃信资本是工具,而非目的。科大讯飞也追逐资本,其和产业资本的“联姻”,以长期主义著称。创新背后的资本逻辑,不光在于为企业筹集资金,更在于为企业创新布局和实施战略性激励。
刘庆峰曾在科大讯飞18周年庆上追问:“真正伟大公司的价值根本在什么地方?是收入吗?是利润吗?是市值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些都是成为伟大公司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本末不能倒置。”
因此,科大讯飞是一家1999年成立的公司,却不是一家典型的1999年成立的公司。
想要深入理解这些,需要“逆流而上”,把视角拨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一个纵横五十年的尺度来观察。当历史从中国崛起的转折点展开时,视野大不一样。尽管那时候科大讯飞还没有诞生,但是它的心脏已经开始在南迁的中科大一隅搏动。
1985年,王仁华创建中科大语音实验室。那同样也不是一家典型的1985年建立的实验室。
了解科大讯飞的“密钥”隐匿在王仁华和他一手创建的中科大语音实验室里。在那里,一位科学家的瞭望,透过高校的围墙,穿越时代,连接起科大讯飞的历史和未来。
在中文互联网上,关于王仁华的信息十分有限。但如果追根溯源,科大讯飞的逻辑、思维和打法,与王仁华紧密相连。任何人想要了解科大讯飞或全面研究中国人工智能的历史,都无法绕过王仁华。
而中科大语音实验室更是一群人的精神“图腾”。不了解这间实验室,就不会懂科大讯飞,不会懂“顶天立地”,不会懂“弯曲的直线”。年轻人从那里出发,走向未来,而当他们身处未来之时,也需要回首,看看自己当初出发的地方,在这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后找寻自己被潜藏的某种内在力量。
回头看,科大讯飞的成功来之不易。
在21世纪初,中国高校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尤其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过4%,广东省只有1%,河北省仅有0.3%。
在读大学生在合肥创办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却在20年内迅速成长为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的一面旗帜、“A股第一家以人工智能为主业上市的公司”、人工智能“国家队”。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间,科大讯飞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唯一连续10年每年增长超过25%的企业。这是如何做到的?
科大讯飞“师生配”模式(“王仁华—刘庆峰”模式)是中国高校企业科技创新的一次成功的路径探索。这是如何形成的?
科大讯飞似乎从不追逐风口。刘庆峰在2014年正和岛岛邻大会“风口论坛”上说:“猪遇到风口是会飞,可是,风一停下来它肯定摔死。”科大讯飞的一贯战法是坚守,而且是“源于热爱的初心坚守”,却常常是守着守着,风口不期而至。这是必然还是偶然?
以上问题的答案里都有王仁华。
3
2023年5月13日上午,王仁华又和学生们交流了三个小时。依然是中科大语音实验室开“组会”的传统——所有人自由发言。
一周以前,科大讯飞刚刚对外发布“星火认知大模型”。2022年底,搭载了GPT 3.5的ChatGPT横空出世,凭借逼真的自然语言交互与多场景内容生成功能,在全球掀起新热潮,被视为绝对不能错过的历史机遇。
引用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开启》中的表述:自1980年首次看到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以来,OpenAI的GPT人工智能模型是他所见过的最具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盖茨所提到的图形用户界面曾为微软打下江山,图形用户界面是众多现代操作系统的先驱,包括Windows系统。当年,查尔斯·西蒙尼向盖茨演示了这项技术后,盖茨将其用于Windows操作系统。“这是第一次令其印象深刻的革命性技术演示。”
第二次让盖茨印象深刻的革命性技术演示就是2022年的GPT模型测试。他向OpenAI团队提出了挑战,让他们训练人工智能,以通过大学预修生物学考试,使其能够回答未经专门设计的问题。结果OpenAI的GPT模型答对了60道多项选择题中的59道,并在开放式问题中取得了最高分5分的成绩。如果放在大学课堂中,它的成绩可以达到A+。
对于盖茨提出的“你会对一个孩子生病了的父亲说什么?”这一问题,GPT模型给出了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答案,盖茨认为“这比房间中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都要好”。
盖茨认为,他看到了自图形用户界面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改变人们工作、学习、旅行、获得医疗服务及沟通交流的方式。整个行业都将围绕它重新定义。”
在“星火认知大模型”发布当天,刘庆峰登台足足讲满两个小时,讯飞研究院院长刘聪负责演示。网友们向大模型抛出各类稀奇古怪的问题。刘庆峰说:“如果我们要让认知智能真正解决社会刚需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宣传层面,就要建立一套实实在在的、科学系统的评测体系。”
他很自信地承诺:星火认知大模型要在6月9日突破开放式问答,实现对话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再升级;8月15日前代码能力会上大台阶,多模态交互能力再升级;10月24日,七大维度能力全面提升,再度升级大模型代码能力,将实现中英文全面对标ChatGPT。
有媒体评论刘庆峰“在画一张有时间线的饼”。但在国内,几乎没有哪家公司敢对大模型做如此清晰的时间线规划。之后,星火认知大模型各版本如约而至,并相继在新华社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等发布的大模型评测中获得第一。
5月13日,王仁华和学生们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模型。他在一周之前刚刚看了科大讯飞的星火认知大模型发布会。他给刘庆峰发短信说:“为你和科大讯飞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见证人工智能浪潮感到欣慰!”刘庆峰则回复:“您的关心与帮助,一直是我们奋斗前行重要而温暖的精神力量!”
王仁华接着说了一段话,借ChatGPT回顾了自己一路走来所为之奋斗的事业。
庆峰讲的这个话,我很感动。
ChatGPT出来的时候,我就跟庆峰讲:这是科大讯飞的一个新机遇。真正到了一个需要突破的地方,一个需要赶上新时代的时候。
我虽然一开始搞的是语音技术,但是我很清楚,语音技术走到最后就是人工智能,这条路是非常清晰的。
但那时觉得这个事情太遥远,特别是科大讯飞刚成立的时候,要先解决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再慢慢过渡到人机自然语言对话和理解。
我一辈子做这个其实就一个目的——让机器可以跟人一样相互交流,它也可以听我们的话,帮我们做事、分析问题、写文章等。
很多年前建立科大讯飞的时候,大家就建立信念,也清楚路径。虽然新事物出来以后引起全球热潮,很多人都往上面涌,但我倒是不太担心科大讯飞,因为它从来没有停止过做技术储备。
5月3日,刘一飞(王仁华的学生)到上海看我。他讲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思考。他说:“科大讯飞真是运气好啊,什么都赶上了。”科大讯飞做到今天,纯粹靠“运气好”吗?我有时候也会说,运气还算不错,但是深层次原因不是靠运气。
因为我们早就在做,一直没有停止,现在还要继续开拓下去。能够赶上人工智能的新浪潮,不是偶然,而是我们这些年来共同追求的目标。科大讯飞在这条路上走了很长时间,也已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我们比别人有优势。
(王仁华)
讲完这段话,王仁华又回想起十五年前的一段往事。
2008年,科大讯飞刚刚上市。王仁华获得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在答辩时,评委们特地问王仁华:“真正的人工智能,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现实?”
王仁华当时回答:“十五年。”
他的学生们称之为“王仁华的预言”。
十五年后,他回忆起这件事,认为自己的“预言”正变成现实:“我当时胆子蛮大的。后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一来,语音技术发展很快。再朝前走一步,就走到人工智能,‘讯飞超脑’就是在做认知智能。今年是2023年,正好十五年,你们看,正好赶上通用大模型了。”
时光荏苒,时代在前进,奋斗的人们也在历史中露出头角。
1985年,中科大东区的“语言通信实验室SPEECH COMMUNICATION LABORATORY”挂牌的时候,王仁华可能都没想到,这座六十平方米的办公室日后将构建出中国语音产业在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5月13日中午12点半,座谈会结束。学生们簇拥在王仁华的周围,慢慢向公园外走去。他的学生们依然保持着牛仔裤、运动鞋和双肩包的理工科着装传统。王仁华威严依旧,刘庆峰走在他的左边,陈涛和吴晓如走在他的右边,王政、胡国平、凌震华、赵志伟紧紧跟在身后,刘庆升搂住刘聪,王智国和魏思勾肩搭背……5月的上海依然温润如春,郁金香散落四周。他们走了很久,也聊了很久,前路似乎走不到尽头。明媚的阳光落在一群人身上,就像回到了曾经的中科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