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转折:时代的选择(1943至1982年)
中国有那么多企业做AI,为何只有科大讯飞二十多年如一日,从未偏离主航道?
科大讯飞专注一件事,不论风口与否,一直坚守,这背后的初心是什么?
AI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这份初心随着时代沉浮,如何历久弥坚?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找到科大讯飞成长的独特动力源——“源于热爱的初心坚守”。
这种热爱的源头,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百废待兴的时期。
无私的科学家们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应召而回,在艰苦的条件下,用“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为国家安全筑起了坚强盾牌,也让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为之大振。
即使在“吸铁石吸碎铁屑”已是“科学实验”的匮乏时代,“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还是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埋下种子。
科大讯飞技术奠基人王仁华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
1958年,王仁华因为喜欢街球而成为一名体校足球前锋,这差点让他成为足球专业运动员;但他更是一个有才华的书生,读书报国是其夙愿。
1967年,他是大时代波涛中的一叶小舟。作为中科大教师,他的第一个任务是“烧锅炉”。即便如此,一个月46元的工资,除了吃饭,剩下的他全部用于购买晶体管之类的电子元器件。
1972年,中科大南迁,王仁华躲进合肥新校址的宿舍,用捡来的英语书自学英语。他是在那个年代中最先“觉悟”的人——在坚固的堡垒中,他照样可以推开一扇窗,瞭望窗外陌生的世界。
1980年,大地回春,王仁华有幸登上开往美国的班机,成为中科大六系首批赴美交流的访问学者,此行使他坚定了“中文语音技术要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信念。
若干年后,王仁华被描述为一个先驱者。
他在语音领域深耕四十年,倾己之力创办了一间后来世界闻名的实验室,在人工智能领域留下中国创业者的足迹;他鼓励学生在一套租来的民居里创办了科大讯飞,开启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实践探索,并最终使其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标杆企业。
一个人的成长之路,是时代和自我的双向选择。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能确定目标,大张旗鼓、顺风顺水地到达彼岸;成功背后的注脚永远是始于初心,源于热爱,成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