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企业碳中和管理框架
本书以中国企业为对象,尤其关注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碳排放重点行业的企业,借鉴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体系,进一步结合绿色金融、低碳公共政策、绿色供应链、宏观政策与能源经济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现有关于低碳科技相关的研究进展(详见第2章),围绕企业碳中和的全过程,分析中国企业从确定碳中和责任,到激励企业实施碳减排以及合理利用碳抵消途径,再到有效披露碳中和相关信息,最后到评价碳中和的效果而激励企业参与碳中和,从而建立起一套适用于中国企业的CROCS碳中和管理和激励体系,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见图1-4)。
图1-4 CROCS企业碳中和管理和激励模型凝练过程
其中,CROCS企业碳中和管理和激励模型的基本框架与各阶段之间的关联性如图1-5所示。
上述各阶段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虽然企业碳中和从理念上很容易表达,如实现碳排放为零的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企业碳中和责任的划分还不清晰、明确,使得企业在具体实施碳中和过程中首先就缺少明确的责任边界和目标。有关碳中和责任的确认虽然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更多的还是企业自觉的问题。国际上在碳中和责任划分上也主要采取自愿认领的原则。故而,如何准确划分企业的碳中和责任并得到企业认可,是推进碳中和的首要管理问题——这就要解决“确得准”的问题,从而建立起有效的碳中和责任管理体系,为企业明确碳中和责任提供决策依据。这一问题的核心也被称为“确碳”(CROCS模型中的第一个“C”,详见第3章)。
图1-5 CROCS企业碳中和管理和激励模型
(2)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碳中和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如政府推动和自身需求等因素的驱动下,开始着手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发展模式转型,但是“双碳”目标具有强制性且时间节点非常明确,因此需要更加实质性地加快推进。这就需要系统梳理影响企业碳中和的关键因素,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入手,既要关注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也要关注员工层面的影响因素,从而能够保证碳中和理念落地并付诸实践。那么,如何激励企业和员工积极践行碳中和,推进碳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的首要路径——这就要解决“减得足”的问题,从而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碳减排激励机制,为企业的碳减排提供激励管理体系。这一问题的核心也被称为“减碳”(CROCS模型中的“R”,详见第4章)。
(3)虽然碳中和目标非常明确,但是也给企业提供了捷径或补充路径,即采用碳抵消方案来抵消不能减排的碳排放。从理论上讲,这一制度安排有其合理性,推动了诸如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但是,这一机制的存在也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即企业放弃主动碳减排而过度使用碳抵消。目前来看,企业的确存在过度强调碳抵消的倾向,很可能会导致企业碳中和成为象征性手段而偏离于碳中和的本意。那么,如何引导企业合理使用碳抵消途径——这就要解决“抵得当”的问题,从而建立起企业碳抵消行为的决策和激励机制,为企业合理使用碳抵消方案提供引导。这一问题的核心也被称为“抵碳”(CROCS模型中的“O”,详见第5章)。
(4)虽然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研究能为碳中和责任披露提供许多指导,但是企业碳中和具有独特性。这就需要深入理解企业碳中和信息披露的选择、披露动机和披露方式等问题,特别是还要关注有关碳抵消相关信息的披露。但是当前企业在碳信息披露方面缺乏明确的披露体系,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还很少,也不能在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这就要解决“披得清”的问题,从而系统掌握影响企业碳中和信息披露的因素和内在机制,为构建企业碳中和信息披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这一问题的核心也被称为“披碳”(CROCS模型中的第二个“C”,详见第6章)。
(5)虽然面对未来越来越复杂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企业韧性显得愈发重要,但是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参与碳中和对于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碳中和的公益性特征和很容易被“搭便车”,使得企业碳中和的成效也难以通过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当前,企业参与碳中和更多关注能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和短期效益,而并不关注不太显性化的间接和长期效益。企业碳中和行为的可持续关键还在于要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这就要解决“激得长”的问题,从而明晰企业碳中和行为产生长期效益的路径,为说服企业及其员工更加主动承担碳中和责任提供动力。这一问题的核心也被称为“激碳”(CROCS模型中的“S”,详见第7、8、9章)。
此外,附录A介绍了有关“低碳管理”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和知识体系构建相关内容,从而建立起与本书相关的知识体系图谱。
附录B以BD公司碳管理为例完整展示了企业碳中和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量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