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碳中和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企业碳中和的现实背景

气候变化是危及人类生存的共同挑战,其中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升温而引发气候灾害频发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成为近30年以来全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低碳发展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世界各国的政治共识,是全球公共治理的共同挑战。随着《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法规的签订和生效,世界各国陆续做出碳减排承诺,并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

碳中和聚焦1-1

《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和碳中和时间表

《京都议定书》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减排义务。中国于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行动安排。《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中国于2016年4月22日在《巴黎协定》上签字。同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成为完成了批准协定的缔约方之一。碳减排和实现碳中和成为全球各国的共同目标。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碳中和时间如表1-1所示。

表1-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碳中和时间表

(续)

资料来源:四川省绿色发展促进会.全球130个国家地区所设置的碳中和时间表[EB/OL].(2021-05-10)[2022-06-01].http://www.gdpas.cn/dynamic-information-detail.aspx?id=921&t=12.

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碳排放总量最大的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碳减排压力。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政府面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体现了我国政府大力推进碳减排,迈向碳中和的坚定决心。

而在推进实现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过程中,碳排放企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构成碳中和目标达成的重要力量。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全球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42%,工业、交通运输业分别占18.4%和24.6%。具体到我国,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51.4%,工业、交通运输业分别占27.9%、9.7%;我国碳排放来自电热、工业的占比相比全球更高[1]。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的估计,要想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面临严峻挑战,碳排放重点行业企业的碳减排和接近碳中和成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关键。而从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所有企业,无论工业制造企业,还是农业、服务业企业,都存在碳排放和碳减排的问题,故而在“双碳”目标导向下,所有企业都要努力实践碳减排和迈向碳中和,将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碳中和聚焦1-2

企业需将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机衔接

2020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在推进实现碳中和国家目标的过程中,碳排放企业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实现企业的低碳转型与发展是完成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企业低碳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将企业低碳行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衔接尤为重要,其中企业低碳价值创造是实现二者有机衔接的关键。

对企业而言,价值创造是企业作为经济主体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打造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低碳价值创造是指企业通过与低碳活动相关的行为方式来满足利益相关者诉求(详见第9章)。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可以将低碳价值创造和高质量发展联系起来。然而,顺利完成低碳转型,实现低碳价值创造并非易事。企业低碳转型面临的价值创造难题有三个。

第一,低碳价值从何而来。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低碳价值的来源问题。那么,如何从利益相关者诉求入手,明确企业碳减排责任就成为发现企业低碳价值的关键。

第二,如何制造低碳价值。价值制造是价值创造的重要环节。企业通过技术、管理等资源投入改变生产方式,可以降低碳排放,从而实现低碳价值制造。因此,企业如何基于碳减排责任确定低碳制造战略和路径就成为企业低碳价值制造的首要任务。

第三,如何实现低碳价值。企业低碳行为能为利益相关者带来间接经济价值,这种价值有助于企业建立信任关系、带来绿色声誉和树立绿色口碑。那么,如何量化企业低碳行为的直接经济价值,并通过考察利益相关者的反应来明确企业低碳行为实现经济价值的内在机制就成为该问题的核心。

企业低碳价值创造是连接企业低碳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桥梁”,从本质上看,企业低碳转型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殊途同归,二者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首先,二者都能将企业与社会贯通起来从而提升企业韧性。在新冠疫情之后,面对越发复杂的外部环境,构建企业韧性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企业采取低碳行为属于利他型社会责任而非互惠型社会责任,能够唤起社会群体对企业的支持和认可,建立起直接和间接互惠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韧性。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摒弃“唯增长论”,强调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进一步构建企业可持续商业模式,从而提高企业韧性。

其次,二者能将企业与关联企业贯通起来从而促进企业间协同。企业低碳运营的实现是企业积极推进和落实碳减排、碳中和相关政策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关联企业的协作和为了实现共同的低碳发展目标而协同减碳。特别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配合是实现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保障。

最后,二者均有助于建立“共生共益”的企业生态。在原先“股东至上”模式下,企业采取低碳行为目的在于获得功利性回报,这种回报具有暂时性,难以维系企业的长久发展。新时代下,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立足于“社会至上”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的“共生共益”。

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对自身战略的调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真诚低碳,持续高质量完成低碳转型。企业低碳真诚性是激发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群体支持企业转型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低碳行为不应虚喊口号而无实际措施,也不应抛弃企业自身情况而过度行动。另外,伪低碳转型(例如“漂绿”减碳、能源转型不科学)有损企业发展,不利于商业可持续。

(2)树立长期价值导向,强调关注非经济利益。在“股东至上”模式下,企业主要履行互惠型社会责任,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有损可持续发展。企业应关注非经济利益,树立长期价值导向,例如变更高排放生产线,使用可回收易降解材料,建立健全产品报废和回收流程,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宣传低碳文化,鼓励员工低碳绿色行为,树立品牌低碳形象。

(3)树立社会价值导向,强调利他。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企业要基于“社会至上”模式,兼顾社会效率与公平,主动履行利他型社会责任,以利他为价值导向,建立以低碳为导向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进一步建立企业间协同机制,形成“共生共益”的企业生态。

资料来源:罗婧璇,贾明.企业需将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有机衔接[N].每日经济新闻,2021-09-17(007).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采用碳抵消技术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它的实现路径如图1-2所示。通常,企业实现碳中和需要使用企业碳减排(corporate carbon reduction,CCR)和企业碳抵消(corporate carbon offsets,CCO)两种手段。

图1-2 碳中和实现路径

碳中和聚焦1-3

中信集团实现碳中和路径

2022年4月,中信集团在官网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白皮书》,明确了集团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提出到2025年单位产值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18%,有条件的子公司力争到2030年碳排放率先达峰,到2060年,中信集团全面融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为实现碳中和,中信集团规划了以下碳中和实现路径,具体包括:一方面,在电力供应、钢铁生产、建筑运营和数据中心四个重点排放领域,针对性寻找能效提升、结构优化以及技术减排的潜在机遇点,展开节能降碳工作,如在电力供应领域,进行煤电节能改造,发展新能源和实现技术突破与应用;另一方面,在钢铁生产领域,升级工艺技术流程、提升配套设施绿色水平和实现碳捕集技术突破。此外,对其余无法进一步减排的碳排放引入碳抵消计划,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

最后,中信集团还将助力全社会实现降碳减排,持续扩大外部减排贡献。总体而言,中信集团将通过能力建设提升内部碳管理水平,培养全员的碳减排意识,提高全员对零碳理念的认知水平,倡导绿色工作和绿色生活,全面减少因生产经营和日常办公引起的碳排放。中信集团将持续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碳减排行动,助力国家顺利实现碳中和目标。

资料来源:中信集团官网.中信集团发布“双碳”行动白皮书全面实施碳中和行动计划[EB/OL].(2022-04-13)[2022-06-01].https://www.group.citic/html/2022/News_0413/2515.html.

碳中和强调企业的碳排放通过减排手段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而后再通过碳抵消方案的实施实现净排放为零的状态。企业实现碳中和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企业碳减排和碳抵消两种手段来实现,但关键途径在于企业碳减排。企业碳中和战略强调企业通过采取碳减排的有效措施以实现不可减排的碳排放量最小化的战略途径。其原因在于碳中和的本意是推进企业节能减排降耗,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竭尽全力碳减排之后再去抵消剩余排放,如果过于强调碳抵消的作用,可能会使得一些企业放弃其核心要务而借助碳抵消方法来实现碳中和,这显然背离政策的希望,是典型的碳中和“漂绿”行为(greenwashing)。“漂绿”是由“绿色”(green,象征环保)和“漂白”(whitewash)合成的一个新词,用来说明一家公司以某些行为或行动宣示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但实际上却是反其道而行,这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环保宣传。图1-3反映了碳减排和碳抵消的关系。

图1-3 碳减排和碳抵消间的关系

实现企业碳中和需要两大方面的支持:管理与技术。“管理”是指通过引导、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激励碳排放主体参与和践行碳减排,迈向碳中和;而“技术”则是指在碳中和过程中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和构建高效率的碳抵消方案等,为碳排放主体实践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持。

从现有研究来看,最近30年学术界对碳中和相关的管理和技术问题均有广泛的研究。首先,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近些年来,相关碳减排与碳中和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工程技术领域涌现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使工业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减排效率得到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显著提升。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电力系统低碳转型、实现零碳或近零碳电力系统、提高关键材料的利用率为主的碳减排技术;二是以利用电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来实现工业领域脱碳生产为主的碳替代技术;三是以碳捕集与封存、提高关键材料的回收率、人工碳转化和森林汇碳为主的碳循环与碳封存技术。这三大方面有效促进了各行业向低碳循环经济转型。

碳中和聚焦1-4

关键行业的碳中和技术路径

《北大金融评论》汇总了主要行业的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这两大路径。具体来说,减少碳排放可通过能源结构调整、重点领域减排和金融减排支持实现,而增加碳吸收则可通过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实现。

在减少碳排放方面,针对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增加清洁能源使用,为减少碳排放实现了源头控制。针对重点领域减排,在交通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提倡共享出行和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在建筑领域使用智能化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减少含碳能源资源的使用;在农业领域推广再生农业、可持续养殖等。通过以上措施,重点领域有效减少了生产经营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减少碳排放贡献了关键力量。针对金融减排支持,加快发展碳金融和推出绿色金融产品,为减少碳排放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增加碳吸收方面,针对技术固碳,大力发展碳捕集、碳利用和碳封存技术,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捕集后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和资源,或者将其永久储存,能够有效促进碳吸收。针对生态固碳,提高森林、草原、湖泊、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将碳储存于生物组织或土壤中,同样会促进碳吸收,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汇丰金融学院.脱碳金融:旧时代的终结与新势力的崛起[EB/OL].(2021-07-02)[2022-06-01].https://hfri.phbs.pku.edu.cn/2021/eighth_0706/1521.html.

其次,从管理层面入手,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能源经济、公共政策和金融等领域,重在从宏观或中观层面来分析影响碳减排、低碳发展和碳中和的关键因素。能源经济和公共政策领域的学者关注国家宏观能源政策的制定、区域碳排放和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隗斌贤、揭筱纹,2012;汤维祺等,2016;吴力波等,2014;钱浩祺等,2019;潘家华、张丽峰,2011;谭显春等,2017;赵桂梅等,2020;范英,2011;唐启升、刘慧,2016;田立新、张蓓蓓,2011;赵盟等,2012);经济、金融和管理领域的学者则围绕碳排放权确认和交易、碳定价机制、金融工具和碳市场建设等问题,对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碳汇交易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何建坤等,2009;魏一鸣等,2013;张希良,2017;王梅、周鹏,2020)。特别是管理学领域的许多学者也运用运筹学优化方法对供应链层面的碳减排、绿色供应链等问题做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方法(杨磊 等,2017;Caro et al.,2013;Chen et al.,2011;Drake,2018;Zhao et al.,2010)。

此外,部分学者基于制度理论分析了企业碳减排的动机(Chen et al.,2021;Damert et al.,2017),并指出合法性压力导致企业更积极地披露碳信息(Li et al.,2018;Villena and Dhanorkar,2020)。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碳交易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工具,能通过提高企业现金流以及资产收益率的方式(乔国平,2020),提高企业价值(Oestreich and Tsiakas,2015),促进企业创新(廖文龙 等,2020;胡珺 等,2020;Zhang et al.,2020),最终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降低污染,从而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刘祎等,2020)。

然而,这些研究均未聚焦到企业层面,特别是没有从管理角度入手,去分析影响企业推进碳中和的关键因素和实施效果等问题。从工商管理角度推进开展相关管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企业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管理是基础,技术是保障。没有运用管理手段形成激励作用,碳排放主体就不会积极参与到碳中和中来,而出现诸如运动式减碳的状况;而没有技术的保障和支撑,即便有强烈的热情参与碳中和,也难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在这两者之间,管理的重要性又更加凸显,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碳中和聚焦1-5

纠正企业运动式减碳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彰显了政府部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进碳达峰,迈向碳中和的坚定决心,也对企业适应低碳时代的新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现行的碳排放规模、行业结构、能源结构都表明实现“双碳”目标并非易事。在落实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虽然多数企业通过提高管理效率和强化技术手段的方式努力实现碳排放量的最小化,但部分企业仍然出现了运动式减碳行为。

运动式减碳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虚喊口号、蹭热度,而不采取实际行动的减碳行为,例如企业承诺节能减排,而在生产销售各环节中的实质性减碳措施较少;另一种则是指企业不考虑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减碳行动,例如片面强调零碳方案、大搞零碳行动计划,或者有些地区对所有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全部关停。不论“只喊口号”的表面减碳行为还是“不切实际”的过度减碳行为,都会损害企业声誉和外在形象,削减其核心竞争力,阻碍企业在迈向“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来看,企业运动式减碳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第一,未能充分理解企业减碳的重要社会和经济效益。对企业运动式减碳而言,不论是表面减碳行为还是过度减碳行为,都体现企业自下而上回应政策的两种极端做法。事实上,企业碳减排活动不仅会带来社会效益,还会通过将低碳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中,为企业重塑核心竞争力,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企业对于碳减排重要性的理解仅停留在被动回应政府要求阶段,未能认识到减碳给企业带来的双重效益。

第二,未能将减碳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减碳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生产运营、公司治理、供应链管理等都会带来深远影响,这也为企业转型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但是,如果企业将减碳活动片面化理解,认为对企业发展转型没有直接关系,那么就无法将企业减碳和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

第三,未能找到切实可行的企业减碳路径。切实可行的减碳路径是企业落实碳减排的基石,也是企业迈向“双碳”之路的关键所在。然而,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禀赋、发展阶段、战略规划以及所属行业的不同,其减碳路径带有专属性特质,这就说明了企业无法采用统一的路径,而给其碳减排工作的稳步推进带来了诸多挑战。

基于以上原因,稳步推进企业碳减排工作需要从三方面着手。

(1)紧抓企业“双碳”教育。针对企业无法充分理解减碳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问题,应当不断强化面向企业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对“双碳”目标重要性的认识。例如,以节能减排为主题,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和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宣传国家在碳减排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解析我国能源资源形势和企业碳减排的意义,强化企业碳减排的责任意识。

(2)协同企业减碳促高质量发展。针对企业未能将减碳和高质量发展相统一的问题,应当从企业高质量发展角度入手,挖掘减碳过程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机遇。高管作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协调统一企业碳减排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高薪酬、晋升等激励方式,促使高管不断思考如何挖掘减碳过程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例如通过将低碳理念融入产品研发设计中,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3)优化企业减碳战略路径。针对企业未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减碳路径,我们认为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全方位制定企业减碳促发展战略体系。在宏观战略管理上,企业应当成立碳减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企业碳减排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落实每一阶段减排工作的重点和预期目标,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而在减碳路径的具体设定中,企业应当结合政府减排的政策导向、所属行业特征以及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碳促发展战略,实现减碳和企业战略转型稳步协同推进。

资料来源:张莹,贾明.纠正企业运动式“减碳”需从三方面着手[N].每日经济新闻,2021-08-11(007).

尽管已有研究从企业层面分析了企业碳减排行为的动机及其后果,但是现有的关于企业碳中和行为的管理研究主要建立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体系之下,并没有清晰剖析两者的区别,也没有专门针对企业碳中和行为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特别是从战略角度入手去分析影响企业推进碳中和的关键因素和实施效果等问题。因此,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构建企业碳中和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战略管理视角切入,融合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分析企业碳中和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键管理问题,提出企业碳中和战略的基本管理思想,为实现企业碳中和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