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REFACE
本教材是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年“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金课建设实施研究”项目评审立项的“管理学”课程金课建设项目成果。经过项目团队的努力,完成了项目建设的各项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写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适合“新商科”建设的管理学教材。该教材也是管理学国家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管理学课程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基础核心课程,该课程奠定了该学科领域中专业及方向的基础。多年来,对于管理学课程教材的结构、内容、案例、授课方式等,不同学者及学校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力求能够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编写出更符合时代要求以及有针对性的教材。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的马克思理论研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施了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项目,这一项目总体规划了高校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教材。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及水平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大学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内容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特别是数字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脑联网和元宇宙等新技术、新概念的出现,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学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颠覆了传统的管理思维逻辑和理论内容。一些理论对现实问题解释乏力,使管理学的内容再次出现新的变化。如何面对这一挑战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编写出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教学用教材,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管理学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一直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学科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核心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既要坚持“马工程”理论创新工程的要求,实现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又要突出学科人才培养特色,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是管理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些年来,国家在工商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战略方面提出培养具有“双创”能力和特色的“新商科”工商管理人才的目标和要求,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根据不同培养对象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内容,培养有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继承、创新、特色、融合、系统”的原则,力求在满足管理学教材一般规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提出新思想,整合新理论,突出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特色,融合相关学科的理论思想,系统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方式及讨论的元素。本教材对工商管理学科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以及环境变化对商业组织发展的挑战,进行了一些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索,是对现有教材的一个补充。
本教材的编写与一般教材有所不同。首先,通过对国内不同办学层次高等学校的管理学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重点调查了教学知识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学时等情况。教材编写过程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实地调研及问卷调查,调研对象既包括研究型、研究教学型以及教学型高校的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也包括应用型大学该课程的主讲教师;既包括为管理专业学生讲授课程的教师,又包括为非管理专业学生讲授课程的教师;既包括面向本科生讲授课程的教师,又包括面向研究生讲授课程的教师。因此,形成的课程知识点体系囊括了不同类型使用者的需求。其次,考虑到管理学课程的基础性、贯通性及梯度性的特点,教材编写过程中主要以课程知识点体系为核心,兼顾了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编写出这本具有信息量大、结构系统、适应性和灵活性较强等特征的模块组合式核心基础课教材。本教材可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专业和非管理专业、研究型人才和非研究型人才的教学。任课教师按照教学目的,可以适当选择教材中适合的知识点讲授。
本教材通过6篇、18章、62节的内容构建了管理学内容的框架、逻辑及知识点。其中,第1篇管理学导论包括管理与管理者、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管理环境、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等知识点;第2篇管理的计划职能包括决策、计划、战略管理等知识点;第3篇管理的组织职能包括组织设计、群体与团队管理、人员配备等知识点;第4篇管理的领导职能包括领导概论、激励、个体行为、沟通等知识点;第5篇管理的控制职能包括控制工作、危机管理等知识点;第6篇管理的创新职能包括创新概述、创新原理等知识点。本教材还提供了配套的辅助资料,每章都有配套课件以及对应的教学案例、练习题和扩展教学资源。每章都提供了真实的管理实践教学案例,让学生增强对本土企业的了解与认同感。每章内的三级知识点都对应至少3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习题不低于20道,最多达56道,提供了习题库供任课教师选择。为了扩展教学资源,每章都提供了至少两个“互联网+”形式的数字教学资源供教师上课使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更好理解。
教材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刘力钢负责全书框架设计,撰写前言与后记;李英撰写第1章;袁铎宁撰写第2、6章;孙薇撰写第3、4章;杨隆华撰写第5、9章;徐业坤撰写第7、12章;韩亮亮撰写第8、11章;邴红艳撰写第10、14章;王楚撰写第13、16章;李雪欣撰写第15章;王季撰写第17、18章。最后,由王季做全书的统稿工作,刘力钢做全书的定稿工作。教材最终能够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离不开出版社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编辑们的辛勤付出。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及企业界同人的大力支持与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认知的角度不同,书中可能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商榷,还望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编者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