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少走弯路,就是最近的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你真的有那么想赚钱吗

2014年,中关村创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你只要有个创业的构想,就有资本主动找上门帮你实现梦想。

我其实也算蹭到了“双创”风口的一名普通创业者。说句实话,我是做实业出身的,我当时对互联网和天使投资也是个门外汉,听别人聊什么GP、LP、天使轮之类的名词,我也一窍不通。我想,为什么我不发挥自己“能说会道”的专长,做一档关于互联网创业解惑的音频节目,给身处局外却想要尝试互联网创业的朋友普及专业的资讯。

不过,这段做音频节目的经历,回想起来还让我心惊胆战,因为我做的每一期音频,都在颠覆我对传统商业的“三观”。我给大家说两个故事。

“赚到钱是件丢人的事”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正准备筹划一期新赛道如何拿到融资的专题。靠朋友推荐,我联系到了一位当时做同城服务O2O正风生水起的创始人,她的公司用了三个月时间,让一个刚组建的团队快速拿到了A轮融资。

我还记得在五道口创业园区的一家小咖啡厅,阳光照在她脸上,浑身上下都是成功的味道。不过我盘问了一圈,脑子里快速运算了一通,我发现如果算上给用户注册的补贴之后,这个模式其实非常不赚钱,甚至不出一个月就有倒闭的风险。

当我提出了我的质疑后,她朝我轻蔑地微笑,说了一句让我至今记忆深刻的话:“蛋蛋,在中关村这个地方,谁要是说自己公司账上盈利了,你知道有多丢人吗?”

在我当时的认知里,做商业的本质,难道不就是赚钱吗?为什么到了“宇宙中心”五道口,账上有盈利,会被人当作一个巨大的笑话呢?

因为在当时,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智能手机的渗透率提高,为当时的创业者提供了一场千年难遇的“流量红利”。“互联网+”是当时的主流,这意味着创业者有的是战场,能以最快的速度占据用户心智,用“闪电战”抢占流量,战斗结束后,之后的市场价值都是这个创业公司的。

所以,当时主流的创业方法论,叫作“用免费撬动付费”,简单来说,创业者们用免费的产品或者服务最大化吸引流量。但是产品或服务有成本怎么办?没关系,充足的融资就是创业者的弹药,只要经过所谓的论证,长期模式是盈利的,就会有无数的资本送钱给你“烧”。

这套逻辑看上去似乎浑然天成,就是放长线钓大鱼,也有无数像滴滴打车、美团、360等成功案例为蓝本,赚钱是迟早的事。但是十年过去,这套模式的结局又怎么样了呢?

游戏的胜者,现实的败将

这就要从我的第二个故事说起。

为了做好我的创业音频专栏,我会在线下链接很多当时的创业者。我当时为了认识潜在的访谈对象,参加了由创业俱乐部——小饭桌举办的一些活动。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时小饭桌推出的一个沙盘模拟活动。

这个活动邀请了很多当时的创业者,主办方把参与者分成几个组,让大家模拟开一家互联网公司创业。当时我所在的组选择的策略,是“先赚钱活下去”,而另外一个组,成员都是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他们很鄙视我们这套“以赚钱为纲”的方法论,而是选择“先融资”,拿着投资人的钱招兵买马扩大规模。

他们觉得,只要公司能保持现金平衡,在“刀尖”上挣扎着活下去,缺钱的时候有资方输血,等到做到了行业前三,那有的是能“恰饭”赚钱的手段。

你可以猜一下,这个沙盘模拟的游戏最后谁赢了?

在游戏里,我们这一组“先赚钱”的公司,成了当时游戏最大的输家。但是前段时间我做过一次回访,让我最诧异的,是在现实中,那些选“先融资”的组员,他们自己的公司毫无例外关门大吉,而当时我们这群“手下败将”自己的公司,依旧健康地活着。

为什么他们在“游戏里”是胜者,可现实中却落得如此的下场?

因为当时这场游戏的主办方身在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场域中,他们给游戏设置的所有参数,都有利于“先融资”的一方。比如说他们假设公司用户规模达到一定体量,即便没赚钱,也会有融资自动找上门;再比如说,他们会预设公司后续有很多变现的手段,不用担心有流量之后公司没赚钱的后果。

不过,这些假设,事后来看,每一个都“很傻很天真”。而当时行之有效的这套互联网创业方法论,对很多创业者来说,其实就是毒药。为什么呢?

以赚钱为纲,永远不会输

首先,概率决定了,只有最伟大的公司,才能靠这套方法论赚到钱。

很多跟风者,在选择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概率预设”,那就是不管在哪个互联网的小战场,真正能留下的王者只有不超过3家。比如“千团大战”这场经典战役,最后活下来的只有美团和大众点评(后来大众点评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可想而知,用这套方法,“炮灰率”有多高。

而现在唯一留下来的企业,毫无例外都是最伟大的企业。能一骑绝尘的创始人,无论是在自身认知、商业判断、用人能力,以及人财物“锁资源”的能力上,都不是草根能比拟的。况且,即便是活到现在的创业“剩者”,能真正实现盈利的公司也寥寥无几。

连“剩者”都称不上“胜者”,更不要提认知和能力一个准备都没有做好的普通创业者!

其次,不要以为你能赚到“小钱”。

有人会问,即便做不了伟大的公司,那复制别人的成功,赚点“小钱”难道不行吗?

真正的事实是,在效仿伟大的公司时,大部分人只盯着别人赚钱的一面,鲜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去论证这一模式的营利性。就像那场沙盘游戏里,大家身处局中,只会人云亦云,看着什么模式在当前有利可图——反正跟风效仿一定“错不远”。

但是,但凡有点正常商业认知的人,都知道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演到最后是不赚钱的。真正能赚钱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明知这个模式无法维系,但还一直乐此不疲用PPT画饼让投资人陪自己演戏的人;另一类就是中途套现离场的人。

但普通人创业,你确定自己有赚这种钱的心理素质吗?

最后记住,“以赚钱为纲”,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错!

我所说的“以赚钱为纲”,不是一棒子打死,说“互联网创业方法论”就是错的。我想表达的是,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个模式与你的能力不具有“适配性”,你玩不转,到最后一定是不赚钱。

创业任何时候,都要找你能hold得住的,能让公司活下去的赚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