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回族人的追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书写人生状态

第七章书写人生状态

杨玉凤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已经四个月了,对校园生活己经习惯了,对校园里和周边环境也大概了解了。人到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都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杨玉凤记得刚来学校,由于是第一次远离北方的家乡北州市来到遥远的南方上海,生活上有许多地方不适应,上海的空气潮湿,身上总是潮乎乎的,学校的伙食面食少,饭菜口味轻淡。同学南方人多,听不太懂他(她)们说话。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和他(她)们相处有明显的距离感。相互熟悉之后,知道他(她)们和自己一样都是文学爱好者,之间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当知道全班38名同学中,有20人写了两个笔记本的文学随笔,有13个同学写过短篇小说之后,杨玉凤心里无意识中就有了压力,感觉自己比那些同学的文学基础差着一截。

前段时间,她搞明白了形象思维和文学艺术语言两个难题,她认为这是“怎么写”小说的两个主要难点。至于冲突的设置,悬念的营造,节奏的把握等这些小说写作技巧都比较好理解。现在如果再搞明白了小说“写什么”这个问题,她就可以试着写小说了,那么她为实现自己小说家的理想就能迈出最关键的一步了。

小说“写什么?”上周李教授讲授得挺清楚,而且还讲了不同流派的观点:

(1)感物说。作家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才会创作出感情色彩饱满的小说。

(2)胸有成竹说。作家进行小说创作,先要熟悉描写对象,然后进行艺术传达,才能写出好小说。

(3)镜子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观点。认为小说创作就像照镜子一样。作家写小说就描写现实世界。这种观点是西方历史悠久的“摹仿说”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4)心理说。小说是作家心理活动的产物。

在搞明白了李教授的讲义之后,杨玉凤又从图书馆借来以群主编得《文学的基本原理》,对小说“写什么”这个问题理解得就更明白了:小说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唯一源泉。小说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一句话小说就是书写人生状态。

杨玉凤把课堂笔记,自己对李教授讲义的理解和学习《文学的基本原理》的心得写信寄给了刘欣语。

杨玉凤在搞明白了小说“写什么”这个问题之后,一种强烈的试写小说的冲动欲罢不能,她用了两周的时间,写完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短篇《殊途同归》。这个短篇写得是赵扬一个高三理工生和他的同学文科生徐淑芳的故事。他俩在高考中,赵扬落榜了参加了工作,而徐淑芳考上了名校的中文系。后来赵扬在徐淑芳的鼓励和支持下自学完成大学中文系学业,两人相互激励一同走上写作小说的道路。她的这个短篇的原型和灵感来自她和刘欣语俩人和他们的生活。这个短篇表达了她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她把这个短篇寄给刘欣语,她希望刘欣语把对这个短篇的看法告诉她。

刘欣语收到了杨玉凤的来信、课堂笔记和短篇小说《殊途同归》。

他从杨玉凤来信的字里行间感觉到她由于搞明白了小说“写什么”,并且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殊途同归》格外兴奋,想尽快知道刘欣语对这个短篇的看法。

刘欣语逐字逐句地把杨玉凤的课堂笔记和《殊途同归》看了4遍,从图书舘借来《文学的基本原理》看了两遍,边看边作了摘要和笔记。

他觉得,杨玉凤对小说“写什么”的认知很对,小说就是“书写人生状态”,书写别人没有写过的别样的人生状态。

他把阅读《殊途同归》的笔记梳理成3页18条意见。刘欣语觉得小说人物个性模糊,故事情节简单,环境描写粗略,但这是杨玉凤写作小说的起点。刘欣语给杨玉凤写了回信。他在信中说,当他看到杨玉凤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殊途同归》时,就像在看自己写得小说一样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为她由衷地喜悦。这是她在为实现小说家理想的道路上迈出得最关键的一步。杨玉凤在写作《殊途同归》过程中灵感的产生,故事情节的构思,形象思维的过程,都是一种宝贵的切身体验,继续这样坚持写作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和写作习惯。

他说,从这个短篇可以看出,杨玉凤选择了写作纯正庄重内容的小说,这是一种正确的选择。我们不能写作内容低俗的小说或单纯娱乐性内容的小说。不能选择自然主义的写作方法,要坚持积极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积极的人生与美好的社会,揭示生活的真理。他说,随信寄去自己阅读《殊途同归》的意见。他说,《殊途同归》存在得不足属于写作技巧层面的问题。处女作存在不足是正常的,找到不足是进步的新起点。

刘欣语在信的最后说:“今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持自学完成大学中文专业的学业。然后,我会像你一样不管结果如何,都会一直坚持写作小说这件事。”

杨王凤把刘欣语的回信读了好多遍,她把他的那句话“我会像你一样不管结果如何,都会一直坚持写作小说这件事”牢牢记在心里,成了她的一个精神支撑。

杨玉凤的短篇小说《殊途同归》像一块石头落在平静的湖水里溅起了无数的水花,激起了刘欣语心中写作小说的宿愿。

早在1958年,刘欣语在北州市第五中学读初一的时侯,班里其他民族的同学就常常私下问他回族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逝,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习俗和禁忌。当时,刘欣语作为一位回族中学生心里就想:同学们每天都在一起学习,由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对回族不甚了解,相互间交往时,有些话不敢说,有些事不敢作;或者无意间说得话引起了误会,作得事产生了矛盾,造成后果影响到团结。让大家了解回族人的风俗习惯和生存状态,这是回族人应尽得责任。于是,他暗暗许下一个心愿将来自己一定要写一部小说,把回族人传统的风俗习惯,具体的生存状态,真实的心理情感,执着的人生追求反映给其他民族同胞。自己在顿亚(今世)有很多社会罕该(责任)他认定这是自己最重要的一项必须交还(完成)的罕该。

他看过不少叙说回族人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文章和书籍,都是那种资料性的文字,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描写和反映回族的小说和电影作品也不少,但是对回族人生存状态的表达和反映不够全面和充分。

刘欣语琢磨,要实现自己的心愿,写好这部小说,仅仅知道北州市回族的情况不够,还应当弄清楚中国回族的基本状况,弄懂伊斯兰教和回族文化,知识积累和生活储备越丰富才越有利小说的写作。所以,刘欣语从读初一开始就留意收集有关回族源流,历史沿革,政治活动,经济生活,文化科技成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方面面的资讯,为将来达成自己的心愿作准备。

现在,刘欣语收集得相关书籍66部(册),文摘和报剪26本。像杨玉凤一样,一股试写小说的冲动欲罢不能,于是他开始构思,并着手编写小说提纲。他决心写一部长篇小说,书名为《一个回族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