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新农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4章

凌固山区很美丽,这绝不是苦中作乐,而是实实在在的美,一种没有经过雕琢的美。路边盛开的灌木丛中,盛开着满满的小黄花,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几棵杏花树也怒放着美丽的杏花,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其实最美的是村民们的心,这两个贫困严重的山村,已经打响了今年年底脱贫的战役,全村人都在为之奋斗、努力着。将有150名左右的村民加入基建队,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的面貌。

贫穷不可怕,可怕是没了脱贫致富的心。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的山村现在是很穷,但所有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都很足,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大步地朝着脱贫致富的路走着。这就是两个村最美的地方。

不能抱着金娃娃讨米,守着美丽家园喊穷。要发现美、保护美、宣传美、创造美,这已成为凌固人的共识。村里有个“小香葱种植合作社”,种了130多亩,正准备收割第一茬。5月5日,收割的日子到了。杨先荣是村里的割葱能手,第一天葱园刚刚开门,她就来了。不到一顿饭的工夫,村里村外陆陆续续来了三四十人。

当天晚上胡兆霞说:“今天割的最多的是杨先荣,75公斤,能挣100多元。”

杨先荣的丈夫殷逢阳下肢重度残疾,长期坐轮椅;她在家一边务农,一边护理丈夫;一双儿女长年在外打零工,全家所有的收入几乎都用来支付殷逢阳长期的医药费。现在驿站安排殷龙与殷凤兄妹进入汽修厂和食品厂工作,他们家终于有了盈余。

而如今,人们的希望早已换了另一种寄托方式,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贫穷的现状,创造更好的生活。在村里,一些产业初步发展起来了,一些新房子盖起来了,不管是外出打工的人,在家门口的园区里务工的人,还是早出晚归在山上和田间做活的人,他们都在为一个更好的将来而努力。

在这里住的时间越久,陈浩所受感染越深,因为在这里看不到城市的喧闹和浮躁,只能看到实干的精神与平和的心态,尽管他们的生活条件还不是最好,但是心里的希望始终能带给他们不断向前的动力。

五月已经是很热的季节了,清晨成了一天中气温最适宜的时候。村里的道路上,嘈杂的人声逐渐响起,摩托车不时呼啸地穿过,正在施工的地段发出了机器的轰鸣,偶尔夹杂着田间的蛙叫虫鸣。简单而忙碌的一天总是这样开始。

在陈浩眼里,除了贫困,这里更多的是美与潜力。

“晚一点天就热了,我们早点过来就可以多做点活。”正在凌山采摘园里忙着除草的女工吴远彩对陈浩说。

这些除草工人近一半是村里的贫困户,在这个地方打工离家近,还可以挣些工资补贴家用。如今这个园区已经成了村里的标志性地点,办公楼前的树木、鱼池、假石,配上摆好的桌子和遮阳伞,环境优美,很像一个休闲度假的地方。打造乡村旅游是这个村子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这家企业努力的方向。

车固村328户1312人中有69户236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率达50%。困难并没有吓退车固村勤劳的人们,他们脱贫信心十足,劲头更足,从香葱地里展开的“竞赛”就能清晰地感觉到。

若要感受一片土地的盛衰枯荣,触摸国家发展中渐变的色泽,我们的视野不能仅停留在城市的脉动中,还有那广袤的乡野间,少年对上学的渴望、农夫对收成的担忧、女人对丈夫打工回家的等待。

在贫困户李正廉老人家的走访经历让胡兆霞刻骨铭心。

年近九旬的李老是解放前入伍的老军人,参加过多次剿匪战斗,现每年可享领国家抚恤金、养老金、高龄补贴等费用共计两万多元,但这些钱李老自己一分也没用过。儿子因一场疾病失去了大部分劳动能力,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孙子在修隧道过程中遇到山体滑坡,瘫痪在床多年,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着生命。这个曾经最早盖起楼房的家庭,只能依靠国家的各项救济和补助政策艰难度日。

在凌固两村,像这样因病或因残致贫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但由于文化水平、技术能力的限制,从事着高风险的职业,一旦出现意外或遭遇疾病,就成为一个家庭难以承受之重。这样的贫困往往还具有“遗传”能力,下一代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过早地放弃学业外出务工,重复着父辈的道路。

走近困难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生活,才发现贫困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或身体被束缚,或思想被束缚,或机会被束缚,每个贫困家庭都有他们的身不由己。精准扶贫,就是要针对每一个贫困人员的具体情况找出对策。

在凌山村与车固村,驿站“一户一法”精准扶贫,对贫困人口人均万元的扶持资金,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和意愿,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扶贫从“救济”转向“发展”。

团结就是力量。在凌山与车固二村,致富带头人带领着贫困户,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等特色产业,共同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干部群众在父辈们开垦出的梯田上种植花田,打造“最美北方梯田”,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开心农场遍地开花。

过去,出门就是山,土地在山间,辛苦种一年,只够吃半年······

现在,屋后古树参天,村前溪流潺潺,晨起鸡犬相闻,暮归炊烟袅袅·····

时下,越来越多的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感受儿时的记忆,也正是看到旅游经济的红利,车固村越来越多的“南飞燕”成了“还巢凤”,沉寂的凌固又热闹起来了。

重建乡愁,首先要尊重历史风貌。一个古村落便是一部历史,一方传统,一种文化。凌固在改造中没有大拆大建,没有涂脂抹粉,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一砖一瓦,能够用的就继续用。

农村就要像农村,真正做到修旧如旧。守住凌固原有的魂儿,敬畏村庄原有肌理,改造成一个升级版的农村。其实不光在凌固,济阳全县都倡导“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理念,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坚决不让村庄成为孤零零的村庄。

重建乡愁,更要保护好村民的利益。随着游客越来越多,资本开始觊觎这个古村落。村民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和延续者,也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主体。只有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乡村建设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才能体现出来,群众才能真正有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

据了解,这是首次在“村里”召开的乡村领域盛会。如果说,数十年的城市化脚步,是尽可能地抹除“传统”的格式,代之以“现代”的格式,那现在就该反过来,到过去、历史、老家和故乡里,去寻找心灵的港湾。

凌固正大声地向外界诉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要“乡愁”而不是“愁乡”;要外界推动复兴,更要村民“自发复兴”;要“加强保护”,而不是“加快开发”。

驿站的决心,就是群众致富的信心。

扶贫首先要扶志,核心是强组织转作风,增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决心。

到两个村的第一个月,陈浩做了两件事,一是带领村干部深入所有贫困户家中走访,走遍村里每条路每片山,既是为了后期工作做准备,也是为了转变村干部作风,带头示范干事创业的决心;二是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和带头致富的决心,村里的党员种养殖户纷纷主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春天是绿色的,田野里的希望是“彩色”的。紧紧抓住现代农业发展富民之路,积极支持和推进农业技术改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有色”经济,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开春以后,正是核桃园管护的黄金时间。在千亩核桃示范园,负责人马建国正和管护人员如火如荼地开展养护工作。剪病虫枝、喷打石硫合剂、杀虫除害,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核桃园品种单一,挂果率低,销售渠道少,提高产量、打开销路成为困扰果农的两大难题。经过逐年反复探索实践,先后从10多个品种中选择了最适宜当地生长的辽核4号和香玲两个品种,在产业园大力推广。还引进了美国加州红仁核桃这个新品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马建国指着其中的一棵核桃树说:“红仁核桃‘花青素’含量高,营养价值高,市场上供不应求,每斤价值达到100元。去年再次引进30多棵红仁核桃树,其中10棵树刚一挂果,果子就被全部预订。

现在我们的核桃几乎全部是订单制,有西安、BJ、天津的订单,销售到厦门的最多。正在改进保鲜塑封技术,把新鲜核桃的储存时间再延长一些,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尝到华亭核桃的美味。

这个园子能带动大家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把日子过红火,这就是我们最高兴的事。合作社每年在流转土地、村民分红、务工酬劳等方面的支出,占到总收入的七成以上。我们还将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核桃产业园区建设、核桃良种繁育等项目,开发核桃油、核桃仁、核桃花、分心木等产品,对于未来我们有很大信心。”

小核桃正在释放着带动群众致富的“硬核力量”。凌固社区积极推进核桃产业链建设,全力推广先进技术,实行统一栽植模式,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技术方案、统一回收产品的经营管理模式,核桃科学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大大提高了济阳核桃的知名度,逐步成为济阳助农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

高建龙夫妻得知大女儿被SD省济宁学院录取后,既喜又忧。再穷不能穷孩子,砸锅卖铁也要供养女儿读完大学!凭着这一股子信念做支撑,无事从不登门求人的父亲,东拼西凑帮女儿凑够了学费和生活费。但是,家里的日子也因此过得更拮据了,面对着小女儿的未来和重重压力,高建龙夫妇无所适从。

“生活的出路在哪?致富的路子在哪?”驿站的“搭手”让高建龙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脱贫只是他们一家开启新生活的起点,如何让日子过得红火才是今后的方向。

针对精准扶贫村凌固社区,胡兆霞确立了“当年整村脱贫、两年巩固提高、三年进入小康”的宏大目标,以全村产业扶贫和一家一户精准帮扶为重点,扎实推进富民产业培育进程,不断增加村民们的收入。

借着国家和当地政府帮扶政策的东风,在详细了解蔬菜种植技术后,高建龙对蔬菜种植越来越感兴趣并更加坚定了要种植蔬菜的信心。在党委政府与驿站的积极帮助下,高建龙修建了两座钢屋架大棚,通过乡里组织的种植技术培训和专家的指导,高建龙夫妇边学习边种植,蔬菜大棚的经营渐渐步入正轨。同时,高建龙夫妻还主动与当地的合作社签订劳务合同,在农闲时节去合作社就近务工,每年的蔬菜和务工增加了家里近十万的收入,紧接着,夫妻俩又买了一辆东风小货车,送货、生活也更加方便。

尝到了蔬菜大棚发展带来的甜头后,高建龙又瞄准了卫生纸加工生产这一家庭小作坊,靠着五小产业奖补扶持政策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高建龙高兴地说:“通过国家的好政策、党委政府的帮扶、驿站的‘助飞’和自己的努力,这几年的日子越过越好,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了。”

发展家庭产业是一条既吃苦又致富的路子。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大棚里的蔬菜从“弱不禁风”变成“硕果累累”,卖出的卷纸从一袋变成无数袋······高建龙一家人也从愁眉不展变成喜上眉头,仿佛一天有使不完的劲儿。

作为昔日的贫困户,高建龙通过勤劳努力,不但自己脱了贫,也为村里的贫困户和群众树立了好榜样。在村换届选举中,村民自发投票,选他当村上的主任。从没想过要当“官”的高建龙被群众信任与拥戴,作为村委会主任候选人高票当选,担任凌固社区委会副主任。

当上了村干部后,由于自己是过来人,高建龙比别人更清楚贫困户心里想着什么、需要什么,总是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现在他不光自己带头致富,还带动了一部分贫困户脱贫致富。有些贫困户有等靠要的思想,但是看到他的转变,不再有那种等靠要的思想了。村民们把这些变化都看在眼里,纷纷为高建龙点赞。积极处理村级事务、调解村里的矛盾纠纷,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到后来,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高建龙也会主动帮忙。

高建龙说:“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也肩负了更多的‘肩挑’,我越干越有信心。曾经是党和政府帮助我,现在我也要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我要继续靠我的双手把菜种好,把卫生纸加工的小作坊发展好,把群众的事情办好,还要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