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财经传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引言:勋贵从发家到传家的转型

对于《红楼梦》,年少之时,我们确实难以读懂,就算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仍然理解得不够透彻。只有对古代的社会状况进行过研究和考证的人,才能真正有一些心得。笔者认为,《红楼梦》完全可以从历史和社会形态的角度进行研究和解读。

笔者对《红楼梦》一书的理解,与很多读者不同,因为研究《红楼梦》需要站在历史和社会的高度去看,格物致知地分析其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逻辑。网络时代,很多人已经不读书了,而是看视频。他们眼里的《红楼梦》故事,更多的是影视剧里的。《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有时代因素,也有编剧为了方便影视展现做的简化处理,使《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遗失了很多幕后内容和古代逻辑,所以我们需要格物致知,将它回归本源。通过对《红楼梦》一书的格物致知,笔者发现了很多以往研究没有发现的细节,得到了不同于主流《红楼梦》阅读视角的观点。

笔者认为,《红楼梦》主线讲的是勋贵世家的三代到五代的家族转型,书中主角从世袭荣誉,到财富联姻,都是失败的,都是“红楼一梦”。在“将不过三、富不过五”的历史规律下,能够传家更远的是读书,是诗书传家。从贾源、贾演到贾代化、贾代善,再到贾敬、贾赦、贾政,正好是三代,到贾宝玉、贾琏是四代,到贾蓉、贾兰是五代。“兰桂齐芳”是第五代人通过读书实现的。笔者认为,曹雪芹的处境,也与他们家的世家转型失败衰落有关。世家应当如何传家,我们应当做一番思考,这就需要对《红楼梦》重新解读和认识。众人都说贾敬这一代穷奢极欲、徇私枉法是败家,而事实上,如果他们精明能干,皇帝就睡不着觉了,其中的政治逻辑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笔者从世家、生存博弈、文史探寻和财经知识的视角出发,格物致知,看到了很多内在的不同于众人的逻辑,追求知至,展现了与现有红学各派都不同的红楼景象。

写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和后来续作的程伟元、高鹗,都身处康雍乾盛世的雍正一朝。康熙早期是王朝初定,从康熙平定三藩、天下安稳以后,到雍正年间,只有五十年左右,雍正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代,乾隆是第四代。清朝康乾两朝的皇帝在位时间很长,与《红楼梦》的背景,勋贵的三代和五代的时间是吻合的。因为有当时的“政治原因”,《红楼梦》才在乾隆时期解禁,并且在和珅的主导下进行了续写和改编,把当时的政治原因和政治诉求添加到里面;所以读《红楼梦》,不要把它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要穷其理地格物考据,还原历史的真相以知至。

历史上,对《红楼梦》的研究有很多曲解之处。反对科举、废除科举,是近代历史的“政治因素”所需;而反对封建大家庭大家长和包办婚姻,倡导自主恋爱,又变成新的“政治需要”。因此,《红楼梦》千人千面,在各种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解读。《红楼梦》当时能够刊行,历史背景是清入关以后的康雍乾时代,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最重要,勋贵需要转型,要变成读书传家。在历史规律面前,祖上的荣耀和财富,最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真干净,能够留下来的,就是“兰桂齐芳”,是读书传家这个根本。

《红楼梦》乾隆抄本(国家博物馆馆藏)

《红楼梦》一书,为何叫作《红楼梦》?以前不叫《红楼梦》,在乾隆审定核准以后刊行,才改叫《红楼梦》。红楼是啥?书里面并没有与红楼对应的建筑物。有人说红就是朱,影射朱明,但到乾隆晚期大兴文字狱,朱明已经灭亡一百多年了,此时再说有影射并通过了清朝官方的许可,实在是说不通。笔者经过研究,认为红楼的影射,对应的应当是青楼!而对比青楼,红楼里面更是带有权力欲望的博弈,但它比青楼更高大上一些,类似朝堂或者江湖。《礼记》中说“天子丹,诸侯黝”。天子用红的,诸侯用黑的。皇帝及勋贵使用红色,而青色在古代多指黑色,比如“青丝”,意思就是黑发。在早期,青楼的含义也不是贬义,指的是华美的楼宇。例如,傅玄《艳歌行》“青楼临大巷,幽门结重枢”;江淹《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谓之青楼。”古代的青楼,更多是社交场所,是夜生活的发生地;而红楼,则是勋贵之家,是勋贵联姻和利益交换的场所和府邸,在书中对应的是天香楼,而且贾宝玉的梦境也是在天香楼开始的。一般人不能使用红色,“红楼”代表了勋贵之家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传统是勋贵不过三代,想要固化原有阶层,只是一个美好的梦,勋贵世家也需要不断地努力维系自身的地位和财富,如《红楼梦》中的贾家人为了保持富贵,做了各种努力和尝试。其实,勋贵之家的末世和转型过程,内部博弈异常激烈,也是血淋淋的。红楼之红,也可以是血红之红。在《红楼梦》中,多人死于非命,但被掩盖在了风月宝鉴的骷髅里;展现在明面上的,是风花雪月的诗。中国古代,在朝代进入中期后,社会各种资源变得有限,便进入了严重的内卷化阶段,内卷化的博弈是非常残酷的。

《红楼梦》里面写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因果报应,写了很多和尚道士的点化,搞了神神秘秘的木石前盟,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知道文字狱的厉害,于是借助神道鬼怪,说他需要说的现实问题。书里面现实博弈的逻辑非常深刻,欲言又止,真真假假,看读者从哪个角度去体会,解读可以是多层面、多方向的。赋予《红楼梦》不同的解读视角和方向,可以对抗当时统治者的文字狱审查。

贾家为保持富贵转型,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对于开国的勋贵世家而言,到了第三代,就是一个危机时刻,这是一个家族发展的拐点。因为开国三代,面临“将不过三”的魔咒,此时世袭的新皇帝,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和控制,都是要削藩的。在皇权需要加强的背景下,功高震主的勋贵家族,都有避祸的需求。在《红楼梦》中,贾敬、贾赦和贾政看似荒诞的行为,更多的是为了家族避祸。贾府于是采取了弃武从文的家族转型发展方针,到了三代以后,贾家人已经没有了兵权,贾府子弟当文官,开始向读书治学的方向转型。

过去,爵位多为世袭递降,贾府也是世袭递降。从贾府人的爵位可以看出,贾代化是一等神威将军,到他孙子贾珍,就变成了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爵位在递降,但家族人员在增加,开销也在增加,而皇帝采取的财富政策为推恩令,所以子孙越分越少且分散。勋贵阶层的每一个家族分支,都有阶层滑落的压力。当时中国社会的活力,就在于他们的滑落并不固化;而西方契约社会的背后,是长期固化的社会。维持家族兴旺不衰落,确实压力巨大,贾琏和王熙凤管家,时不时地周转不灵,他们就得去典当银子来维持周转。所以,为了阶层不滑落,贾氏家族非常努力地维持着。《红楼梦》里面惯用“假语存”的方式,真话反说,其背后真相要读者自己体悟。

贾府阶层不滑落、家族不衰落的重担,主要落到了贾府四代身上,其次是三代和五代的成员。贾府的成员都是有天分的人精,为了家族的继存,他们非常努力地朝三个方向转型,企图保持贾府原有社会阶层不滑落。这三个方向是:勋贵捞钱、接手皇家大工程的惯用方式,财富联姻、权力联姻的家族振兴方式,科举和诗书传家方式。接下来,我们分别看一下这三个方向的结果。

勋贵捞钱、接手皇家大工程 在这个层面,贾府是宁国府嫡长子和荣国府嫡长子都参与的,这是贾府的第一主攻方向。我们看到了贾府与营缮郎秦家的瓜葛,秦可卿的葬礼之所以有那么多权贵前来,不是缘于贾府的面子,而是银子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贾政是秦业的副手搭档,书里藏得很深;我们看到元妃活着的时候,贾政在工部主管陵工,贾家人赚了不少银子,通过讲述贾芸眼红工程赚钱,去走凤姐的门路一事,作者告诉读者贾府在怎样赚钱。秦可卿之死,让贾家失去了从营缮司的皇家工程中赚钱的机会,因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元妃之死,使贾政失去了主管陵工的肥缺,对贾家的打击也是巨大的。书里面藏着暗线,营缮司的肥缺非常隐蔽,明朝权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和徐阶的儿子徐璠,都是由管营缮司发家的,都赚了书里贾琏提到的“三二百万的财”。就算是吴伟业(号梅村)写红楼,这里也是有所指的。贾家凭借皇家大工程捞钱,最后都失败了。这条线最先失败,与曹雪芹的曹家破败,多有类似。书里的秦业是营缮郎,历史上的曹家则是织造郎(驻扎江南织造郎中,后改为江宁织造郎中或员外郎)。

财富联姻、权力联姻 在这个层面,贾府的主人公就是贾宝玉。我们看到贾府打造了神话般出身的男明星贾宝玉,联姻的对象都是家财万贯的富家女。古代的豪门联姻嫁妆非常丰厚,按照规矩,彩礼要翻倍,加上女方自身携带的财产。林黛玉有林家四世侯爵钟鼎之家的财富,以及林如海任天下肥缺时的各种所得;薛宝钗在薛蟠成为“活死人”后,有薛家藏匿于贾府被吃绝户的财富。贾家想将黛玉和宝钗的财富都留下。贾家的儿女公开定亲,在古代社会是绝对的晚婚晚育标准。我们还看到贾府出了皇妃,又娶了出身学术之家的女儿李纨,还联姻掌握兵权的王家。但这条路的最后结果,是贾府外表和谐之下,宅斗异常激烈,多个丫头死于非命,黛玉死得不清不楚,而贾宝玉心理上受不了,出家了。皇妃受到牵连而获罪,不寿无嗣。贾府的联姻之路,彻底失败。这条线在书里面是明写,但宅斗的“烈火烹油”,却隐藏在花团锦簇之下。贾家用联姻来保持阶层的策略,变成了一场梦,最后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科举和诗书传家 在这个层面,贾府的主要代表就是第五代,即荣国府的“独苗”——嫡长孙贾兰。我们可以看到贾母的成果:前面已经有了进士和神童——贾敬和贾珠,但后续进展得非常不顺利,嫡出子弟中,神童贾珠早亡,进士贾敬修道避祸,贾宝玉厌学,旁支庶出骄纵不学,“影子”甄宝玉也不好学。事情的转折在贾府遭难之后,在家族的压力之下,贾宝玉和甄宝玉都开始苦学,最后甄、贾两个“宝玉”都中举了,贾家第五代代表贾兰则成为低龄进学的天才举人。因此,到《红楼梦》一书的大结局,贾家是“兰桂齐芳”的光明复兴景象。这条线在书里半明半暗地出现,一直在写贾政督促宝玉读书,王夫人要宝玉读书,宝钗要宝玉读书,袭人要宝玉读书;只有黛玉花前柳下,不着急让宝玉读书,而是由着宝玉的性情。科举和诗书传家,是作者当时为了迎合皇家需求而写。

《红楼梦》通行本最后是“兰桂齐芳”,“兰”和“桂”除了暗指书中人物的名字,也可从字面含义解读,就是要诗书传家。“兰”历来为高洁雅正之文人所青睐,借此来表明自己特立独行、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君子之风;而“桂”则寓意蟾宫折桂,指科举取得成功。“兰桂齐芳”表明贾家成了读书科举的君子之家。

笔者还发现了《红楼梦》中暗写的三组重要人物关系:秦业与贾政是同事搭档,贾雨村与林如海是科举同榜,贾雨村与王子腾是政敌。这三组隐含的关系主导《红楼梦》一书真正的暗线逻辑,同时还派生出很多重要的关系,比如贾雨村是林黛玉的监护人和托孤人,黛玉嫁给谁,贾雨村是有权决定的。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目前没有定论,争论点主要集中于三个人:曹雪芹、吴梅村、冒辟疆。这三人身份各有不同:曹雪芹的身份,是无缘科举的(三代以内有罪不能科举),应当不会写科举有啥好事情;吴梅村是科举出身,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左庶子等职;冒辟疆因为明亡而不去清朝的博学鸿儒科应试。《红楼梦》到底是谁写的?现在依然争论不休,近年来有越来越激烈的趋势。可能他们三人都参与过,另外,续书的高鹗也是科举的受益者,中过进士,位列三甲第一名(殿试二等第二名,因为旗人不给鼎甲,会压一等,高鹗是镶黄旗人),还在江南当过御史,也当过内阁中书,后升任内阁侍读,可以叫作“兰台大夫”。高鹗出身内务府,中进士时年仅三十四岁,对林家和林如海的感受应当非常理解。曹雪芹因为三代以内涉罪而没有科举资格,所以对科举的态度在书里写得非常暧昧;到了乾隆晚年,乾隆对曹家的处理宽松了,时代要求也不同了,同时高鹗和和珅的经历又不同,所以后四十回里,宝玉读书科举的进程立即加快了。随着清朝灭亡和西方文化侵入,反对科举又成了近代的政治需要,对《红楼梦》的解读又变了方向。笔者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高鹗是在曹雪芹的草稿上修改的,吴梅村则最多是有些文字被曹雪芹借鉴了,故事的主体创作与他无关。

中国古代都是官商一体。因为没有了权力的支持,巨额财富难以维系,贾家在权力衰落的同时,联姻取得的财富也随之烟消云散。中国过去首先讲道德传家;其次讲耕读传家,可能十代以上;最后讲诗书传家。在传家上,耕读比诗书多了一个生存的手艺。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会种田也是本事;种田很复杂,是否种得好,差别也很大。就如现在养花,有人养得好,有人总养死。要想田地高产,除了勤劳,还要有技术。《红楼梦》告诉世人,贾家能够复兴,就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起作用。诗书传家,可以超过五代,贾家人让子孙读书,虽然带来了贾家的复兴,但没有道德传家,也没有耕作的手艺,最后超不过十代。

所以,笔者认为,《红楼梦》一书,华丽背后的暗线写的是勋贵的转型,以及转型中的“烈火烹油”。贾府全家族从“将不过三”的避祸,到通过转型来应对皇权推恩令和削藩下勋贵家族的阶层滑落,最后通过诗书传家。贾家转型成功的同时,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家族危机里,充满心机和狡诈,过程跌宕起伏。与贾府相比,其他大家族,比如没有转型却要拼命抓住军权的王家,最后被抄家,彻底败落,与放弃军权从文的贾家,结局差别巨大。鼓励勋贵子弟读书、弃武从文放弃兵权,是历朝历代皇帝所需要的。

《红楼梦》一书,其视角与立场都戴上了有色眼镜,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文字刀笔的厉害。书里的褒贬及各个人物给大家的感觉与实际情况相差非常大,作者既没有从第三者公允的立场上写,也没有简单地以自述的立场来写。整部作品以贾家的立场来写,从贾家的勋贵世家立场着眼,有他们看不起的读书寒门,比如戴着有色眼镜扭曲看待贾雨村;有他们看不起的经商人家,比如用双重标准看待薛蟠;有他们看重的联姻同盟,比如被光环笼罩的王子腾;还有他们重点塑造和溺爱的贾宝玉。

《红楼梦》的视角还是不断变化的,之前它叫《风月宝鉴》,除了风月的因素,镜子本身就是寓意社会的参照。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红楼梦》,就是历史和人物的镜子,让读《红楼梦》的人知道兴替得失,这正是整部作品的伟大之处。“风月宝鉴”是书中有特殊功能的镜子,是跛足道人给贾瑞的。跛足道人叮嘱他要想保命,只能照背面。风月宝鉴一面照出来的是美女,另一面照出来的是骷髅。风月宝鉴的埋线告诉读者,《红楼梦》是两面镜子,一面是大观园的诗情画意,另外一面则是冷血的政治经济博弈。书中对不同人物,用宝鉴不同的面来照,变成“真事隐”“假语存”,而真相到底是什么,读者需要根据书中的明线和暗线判断;如果简单地观察镜中结果,只能是一个片面的视角。对《红楼梦》的故事解读,逻辑也是两面的,一面是大家都看到的,另外一面则是要深度解读的,差别在于立场和视角的不同。

《红楼梦》写人有多重标准,我们不把书里的多重标准看出来,就难以理解其中的情节。比如,贾宝玉没有对任何一个女人负责,选择了出家,丢掉了一切;薛蟠却对喜欢的女人都尽责,最后悔悟,还把香菱扶正了。这些不同的立场,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需要”和研究者的个人见解不同,以及众多的《红楼梦》版本和续写,让故事的整体逻辑在普通读者心中混乱不堪。笔者写本书,希望在通行本基础上,尽力还原《红楼梦》一书的本元逻辑。

《红楼梦》情节的写法,与现在绝大多数小说的写法不一样。现在的小说都会把后面情节的逻辑脉络直接写在书里展现给读者;《红楼梦》则不写,而是要读者自己读出来,这也是《红楼梦》读起来特别有味道的原因。书里直接展现出情节逻辑的方式,比较好写,读者也可以直接被作者带着走,逻辑链条清晰,作者直接给出交代就可以了,无论是武侠、言情,还是穿越,都是如此。宫斗、宅斗等情节,作者更是分析得清清楚楚。《红楼梦》却要读者自己分析,这样一来,作者的逻辑链条就必须特别严谨,否则很容易分析出自相矛盾的情节来。现在的一些作者,逻辑训练不够;读者也大都喜欢快速阅读、浅阅读,读不出书里面深层次的内容。古人读一本书是慢慢地精读的,文人从小开始就有考据训练,考据训练中最重要的就是根据逻辑进行理证,格物致知。

中国古人写历史,讲求春秋笔法,对不好讲的历史线索和逻辑,用笔也是采用《红楼梦》中那样的“真事隐”方式,让后世读者自己考据格物,进而得出体会。因此,古人在考据春秋笔法方面的训练强度,比现在的人大多了。《红楼梦》按照中国史学的传统,以春秋笔法来写,草蛇灰线,埋线千里。中国的史书都是这个样子,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就有多重内涵。书中暗藏的内容古人读来觉得简单,不用说出来,现代人没有了古代社会的常识背景,就读不懂,也想不明白了。《红楼梦》的写法,不是用小说之笔,而是用《史记》《春秋》等经典之笔。在《红楼梦》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太多历史经典画面,因此很多学派进行索隐,从而对号入座。《红楼梦》一书要是放到现代创作,末尾肯定会有一句:本书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因此,《红楼梦》中有大学问,道与术蕴藏其中,不同的人读,就会有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需要,就会有不同的解读。《红楼梦》版本众多,解读纷杂,它就在那儿,不同的人看到的内容各不相同。古代中国,国学是二元的,天下读书人的国学与皇帝的国学不一样;思维是多元的,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思维不一样;规则更是多元的,文人文艺之理想,与社会百态之炎凉,规则与潜规则更不一样。《红楼梦》作为一部奇书,给读者展现多元之下“真事隐”与“假语存”的故事,其深刻的内涵,需要读者自己体会。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各有其深刻的内涵,它们按照中国古代文化的“修齐治平”理想来教化社会。《西游记》写的是在项目团队和办公室政治下如何自我发展,是一部修身的书;《红楼梦》是写世家大族的家族发展和家族内部管理、子女教育和婚姻,还有世家与国家政治等暗线内容,是一部齐家治国的书;《水浒传》讲的是江湖和社会,也是讲社会治理,是一部管理江湖与治国的书;《三国演义》写的是天下大乱、诸侯纷起,直到三国归晋这段历史,是一部准兵书,更是一部治国和平天下的书。《红楼梦》在四部书里面分量最重,虽然它诞生最晚,用笔却最深刻,包含了很多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家天下的社会体系中,家族下对个人,上对国家,是承上启下的纽带。《红楼梦》揭示了清代开国五十年后社会转型、家族转型和传承的情况,历史纵深感很强,社会涉及面很广,明线、暗线并行,因此喜爱和研究它的人最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可以当文学看,也可以当故事看,真正要研究的,还是它们的社会学和哲学内涵。中国的国学和传统文化,现在大多被压缩到了文学和艺术层面,其中的思想性、哲学性、社会性,还有很多值得探究的空间。

《红楼梦》是一部讲政治的书。毛泽东在晚年还要高级干部们去看,他曾对许世友说要看五遍,至少三遍才能够读得懂。据陈士榘的长孙介绍,毛泽东还特别要求大家多读后四十回,对后四十回的内涵要深入理解。对《红楼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认识得很清楚。

笔者解读《红楼梦》,尝试从政治和历史、社会的视角,厘清中华文明的逻辑,而不是简单的文学欣赏;《红楼梦》一书的文学造诣登峰造极,而其中的国学意义远在文学之上。

在网络时代,阅读扁平化、碎片化、视频化,现在还在看四大名著的人,大多数是因为语文课程要求,是孩子们在看。《红楼梦》一书对成人来说,更应当读。有阅历的人应当读,有社会科学素养的人应当读,尤其是有志于学的人,应当把《红楼梦》的社会学、哲学内涵解读出来,而不只是文学欣赏,不只是探奇,不只是故事娱乐,所以笔者写了本书以飨读者。

笔者认为,《红楼梦》一书用财经、政经视角分析,是符合作者本意的。在第五回中,警幻对宝玉说:“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尘境之情哉!而今以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句话的关键还是“孔孟之间”和“经济之道”,所以读《红楼梦》,不应只“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和“尘境之情”,不能流于表象,更要领略作者真实的意图。笔者认为,古代讲的经济是经世济民,对应现在的政治经济学更为合理。

附录 《红楼梦》里面死于非命的人物

很多人看《红楼梦》看的是风花雪月诗,笔者看《红楼梦》看的是残酷的政治、财经和社会博弈。《红楼梦》里,死人的事一直在发生,全书“死”字出现了八百六十三次,几乎回回都有,一百二十回中只有七回(第十四回、第二十二回、第四十二回、第五十回、第七十回、第七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没有出现“死”字,真的是“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一般读者看《红楼梦》是看鸳鸯情爱,毛泽东主席说《红楼梦》写四大家族,有几十条人命,看到的是白骨。

笔者统计了一下,《红楼梦》里面死于非命的有如下这些人:

自杀十四人 上吊:秦可卿、鸳鸯、鲍二家的、张金哥;自刎:尤三姐、潘又安;撞死:瑞珠、司棋;投井:金钏;吞金:尤二姐;投河:守备之子;应属于自杀但书中没有细节记录的:石呆子(最后说疯呆致死)、贾珠(可能因文字狱自杀,贾府从不祭奠,其子贾兰地位尴尬)、李守中(可能因文字狱自杀,贾府从来不与其亲家往来)。

被打致死五人 薛蟠打死的冯渊、张三;被家长痛打致死的秦钟、贾瑞;被包勇打死的周瑞的养子何三。

死于暗杀七人 被政敌杀死的林如海;被皇帝猜忌杀死的王子腾、贾元春;大观园内被下毒致死的林黛玉和晴雯、多姑娘(王家人下药)、赵姨娘(王熙凤下药)。

被折磨死一人 贾迎春。

误服毒药致死二人 害人害己的夏金桂、误服丹药的贾敬。

被劫杀一人 妙玉(传闻,可能不是)。

受冲击而发病死四人 贾母、王熙凤、秦业、彩云。

不明消失或夭折二人 贾琮、大姐儿,另有多个丫鬟小厮不计。

总计 三十六人。

另外,古代出家人不再奉祀家族香火,以世俗眼光看来与死了也差不多,书里还有九人出家:贾敬、贾宝玉、贾惜春、甄士隐、紫鹃、宝珠、芳官、蕊官、藕官;英莲难产而死。

与死了那么多人相比,《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金陵家族没有一个孩子出生!只在故事开头贾雨村娶娇杏生了一个儿子,凤姐的大姐儿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已经出生。

红楼之红,还有血红的含义,看《红楼梦》里面多少人死于非命?家族末世宅斗,演绎的是血淋淋的残酷博弈。因此,“风月宝鉴”一面照的是美女,另一面照的是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