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诗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剖析景物的描写之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中的景物描写手法:客观简练与典雅华美的交融**

《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到黄州期间。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乃至诗词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前赤壁赋》这篇赋文中,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景物描写发挥到了极致。他运用客观简练的语言,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了典雅华美的艺术风格。这种描写手法不仅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一、客观简练的语言风格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采用了客观简练的语言风格,使得整篇赋文在表达上既简洁又富有力量。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景物的轮廓,避免了冗长繁琐的描写。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赋文更加易于理解,也赋予了作品一种质朴的美感。

例如,在描述赤壁之战的场景时,苏轼仅用“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几句话,就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曹操水师顺流东下、战船千里相连、旌旗遮蔽天空的壮观景象。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既突出了赤壁之战的雄壮气势,又使得整篇赋文在表达上更加流畅自然。

二、典雅华美的艺术风格

除了客观简练的语言风格外,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还展现出了典雅华美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例如,在描写月夜泛舟的情景时,苏轼写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清风拂面、水波平静的优美画面,还通过引用诗歌、歌唱乐章等方式,将人物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这种典雅华美的艺术风格,不仅使得赋文更加具有文学价值,也赋予了作品一种高雅的艺术气质。

三、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交融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交融手法。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将人物的情感融入到其中,使得整篇赋文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刻和真挚。

例如,在描述赤壁之战后的荒凉景象时,苏轼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段文字不仅描绘了赤壁之战后的荒凉景象,还通过抒发个人情感的方式,将作者对生命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融入其中。这种景物描写与人物情感的交融手法,不仅使得赋文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挚动人,也赋予了作品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

四、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布局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布局。他以月夜泛舟为主线,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将赋文的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起来。整篇赋文在布局上条理分明、连贯流畅,既突出了景物的美感,又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赋文的开头部分,苏轼通过描绘月夜泛舟的优美画面,为整篇赋文奠定了轻松愉悦的情感基调。随着赋文的深入,作者逐渐引入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感慨,使得赋文在情感表达上更加丰富和深刻。而在赋文的结尾部分,苏轼则以达观的态度收束全文,使得整篇赋文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高潮。这种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布局手法,不仅使得赋文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和完整,也赋予了作品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前赤壁赋》中的景物描写手法是客观简练与典雅华美的交融。苏轼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描写手法不仅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艺术气质,也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