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全7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代序

要了解汉朝,不可不读《史记》。

我初次读《史记》,还是受钱穆先生的影响。

很早以前,偶尔读到钱穆先生给孙女钱婉约开的书单,其中关于《史记》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史记》需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需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

盼能背诵,区区四个字把我惊呆了。

后来便找来《史记》,有时间就读,尤其最爱大汉开国的部分。

读得多了,也不再纠结于表面的传奇故事,反而更在意太史公字里行间的韵味。由于中国人写史往往需要为尊者讳,或者很多事情不方便明说,史家只好把真相隐藏在细节之中。

在这个意义上,项羽能举多大的鼎、刘邦能喝几斤酒、樊哙吃生肉会不会拉肚子等,都属于细枝末节。

过去的史书,很少有人去深挖字里行间的细节,并且试图还原真实的人物,以及大汉开国的波澜壮阔的时代。

以至于有人居然认为,刘邦只是街头的小混混,那些丰沛功臣也只是小人得志而已。

其实大不然。

大汉王朝的建立,正处于中国历史从封建向帝制转型的重要时期,究竟是大一统还是分封,不仅是秦始皇和六国的分歧所在,也是刘邦和项羽、韩信等诸侯争论的焦点。

很多事情都围绕这条线展开。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并且把自己的首都定在彭城,虽说免不了富贵还乡的心思,其内心又何尝没有恢复周政的理想蓝图?

韩信终生都相信,自己给刘邦打下半壁江山,裂土封王是应得的奖赏,刘邦没理由也不会夺走齐国。仔细来看,韩信不就是典型的春秋战国思维吗?

立功就封土,君臣始终以礼相待。

而刘邦恰恰是秦始皇的继承人。

为了打败项羽,他不得不以关东土地为诱饵,吸引诸侯加入自己的队伍,但在秦国故地,刘邦始终没有分封一寸土地。

那些丰沛功臣,只能以侯爵在朝廷任职,和汉家朝廷实现深度的利益捆绑。

汉初的异姓诸侯王,算是刘邦的妥协,一旦时机成熟,他还是要为大一统做准备。这也是刘邦杀的功臣为什么都是封王的人,而长安朝廷的侯爵几乎都能保全的原因。

这条暗线,在过去的史书中都没有写出来,只能由读者慢慢找。为了留下真实的历史,太史公杀死无数脑细胞,才在字里行间埋下伏笔。

我一直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人物也是有感情的。

所谓规律,是无数事件、因素、巧合推动时代发展,逼迫当事人做出某些不得已的选择。

可能刘邦未必想杀韩信。毕竟刘邦可以因为萧何曾经多给了他两个大钱,后来多封萧何两千户,可见刘邦是知恩图报的人,可大一统的历史规律,让他不得不杀韩信和彭越。

能把这条线挖出来,汉朝历史才具规模。

和朱耀辉相识的时间不算短,每次聊天都要说到汉朝,尤其是波诡云谲的汉初开国岁月。

对于历史,我只是半路出家,本以为《史记》读得熟就可以在人前卖弄,没想到,总是被这个家伙打脸。

不过,我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刘邦乃大英雄。

试想一下,刘邦很年轻时就仗剑远游,跑到魏国投奔信陵君,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只为跟在偶像身边求教学习。到达魏国后才知道,信陵君早已去世,刘邦还跟在信陵君曾经的门客张耳身边,端茶倒水伺候了很久。

一个年轻人,图什么?

应该是梦想和情怀。

如果是我们,能不能为了心中的憧憬和梦想,而抛弃一切去追寻?恐怕能做到的人很少。

回到沛县后,刘邦又团结了一批兄弟,夏侯婴甚至能为他坐牢,可见刘邦的人格魅力。

那些县里的官吏如萧何、曹参等人,也和刘邦的关系匪浅,这就绝不仅仅是有求于人的利益关系,只能是欣赏这个人。

虽然刘邦出身低微,但是在沛县,他已经是成功人士。

和作者聊天的时候,我们曾经生出一个邪恶的念头,假如穿越回秦末的沛县,我们肯定会一人抱住一条大腿,求刘邦带我们飞。不过,人家能不能看上还不一定呢!

可能是爱这段历史太过深沉,他毅然提笔,写下这套百万字的《这个汉朝太有意思了》,用唯恐天下不乱的语气,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刘邦,以及波澜壮阔的时代,并且从史料中挖掘历史的规律和脉络。

书中幽默跳脱的语言,仿佛刘邦边洗脚边骂人的洒脱,又有一种功成名就之后,回到沛县高唱《大风歌》的豪迈和深沉。

集轻松和睿智于一体,嗯,这个汉朝确实太有意思了。

如果这本书能够穿越时空,被长安的刘邦看到的话,他肯定会一拍大腿:“终于有人给我们正名了。”

来人,快带作者上来洗脚——不对,马上赏千金封万户!

谨为序。

温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