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家庭、友谊、婚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人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尝试理解其中所涉及的问题以获得更令人满意的关系。三十五年来,我有幸在分析咨询室里见到一些人的处境,也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这就好像坐在看台上向下看,能够全方位地看清人生这场戏,无论是内心戏还是真正的戏,无论是拓展去看还是纵深去看,我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此外,我有机会在较长时间内观戏,并能够看到故事的结局。但是,每一次都必须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我必须用心做出判断,否则不可能看清某个事物或者某一情况。这一过程必然会受到个人和集体背景的环境的影响。因此,我首先要澄清,我基于分析心理学的方法总结出个人的观点,这是深度心理学的形式,在此要感谢荣格博士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工作,我曾在苏黎世跟随他学习。因此,我要先简要地阐述一些荣格博士提出的基本概念,以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后面的内容。对理论不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够从书中的故事中理解这些原理。他们以及比较熟悉荣格博士著作的读者可以跳过这篇介绍。

本书应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便是集体无意识。荣格提出这一概念,极大地补充了弗洛伊德最初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内容包括来自意识层面的被压抑或被遗忘的心理内容,以及本我中混乱且不被接纳的驱动力。但荣格呈现了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他认为这一过程开始于动物无意识的最暗处,基本处于一个不比下意识反应和本能反应更高级的阶段。在进化的过程中,这些反应逐渐地又非常缓慢地具备了巧妙的适应性,这时意识的星星之火一闪一闪地出现了。最后,知觉的碎片整合在一起,成为自我之下的一种连续性的过程。由此,人类意识开始出现。因此,人类的意识只是处于进化过程的偏后期,而在进化过程中,有数百万年中并没有人类的意识,但进化的过程则一如既往地活跃,不仅动物的进化如此,而且在人类社会的表象之下,意识的进化也是如此。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表象之下更深的层次,即集体无意识,决定了许多似乎不知从何而来的情感、行动甚至思想。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些都解释为来自本我中像动物的部分,更不能解释为来自个人的幼稚、压抑和不正当的愿望。相反,它们往往很有价值,有时甚至会是新态度的来源,而这些新的态度会形成个人或集体发展在下一阶段的模式。而且,通常艺术家、作家和其他有创造力的人们也能证实,他们的灵感通常是“降临于他们”,而不只是他们自己的发明创造。例如,在谈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尼采曾写道:“一切好像早就存在了,就好像我听到有人在我耳边大喊出每个词。”很明显,对读者和作者来说,这本书中的写作素材,既不是个人经验,也不是本能,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心理生活的源泉,它作用于个人身上,与自然中的物理能量、火、电起作用的方式相同。有时为了寻求自身的安全,这些个体能够联结这些能量,或者不联结这些能量。但是这些能量肯定不是个人意志或个人潜意识的呈现。事实上,自我一直有种巨大的幻觉,即觉得它就是它所在空间的绝对主宰。由于有这种愚蠢的自我意志,自我经常发现其自身会发出对抗的命令,对抗无意识的退行阻力,也对抗整体心理发展的成长线,而这些成长线是人类心理中本来就有的,就像橡树从橡子中来,而人类从受精卵中来,它们的模式是一样的。

上面提到的这几个例子都指出了所有人类共有的底层动力,而个体的自我也从这里成长壮大。这一层面与个体无关,因此荣格将其命名为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既包含人类过往每一次经历留下的印记,这些经历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动物祖先所处的时代,也包含在遥远未知的未来中每一种潜能的萌芽。精神生活中没有哪一层是完全落后或超前的,在可见区域下方,每一层都充满着神秘的存在,时机一旦成熟,这神秘的存在就可能会被再次唤醒。尤其是当愚昧任性的自我与自然成长的方向背道而驰时,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发生,从而会激活原始元素的补偿性反应。其结果很可能是神经症、精神病或其他精神畸形。因此,集体无意识是意识诞生的母海,而且意识也很容易就被拖回集体无意识的母海,这个过程就好像意识这个自负的小生物已经成功爬到没有水覆盖的陆地时,就被一股暗流吸回并死去。只有当有意识的自我站稳脚跟时,无意识才会成为新能量、更新和重生的源泉。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构成元素。关于原型,没有太多需要赘述的内容,因为原型是心理功能、统觉、情感和认知的无形模式。当一些生活环境在无意识中激活了原型时,原型就会发挥作用。原型相当于生理领域的本能,当原型被激活时,原型会决定经验的形式。原型与本能相似。通常本能不会外显,直到被某物触发(例如,一个人看到对准他的一把枪,他马上就会自卫)时才显露出来。大多数时候,原型都是不活跃的,但当多种原型聚集时,就会为它们涉及的反应提供持续的力量和强度,这与本能的效果相当。事实上,每当出现较深刻或较强烈的反应时,这种反应并不是完全来自于心灵中的个人意识这一部分,其根源通常是本能或原型,而本能或原型是我们共同的遗产(即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

由于原型被嵌入无意识之中,而无意识处于意识可能涉及的区域之外,因此无法直接观察到无意识,而必须通过它们产生的后果来进行推理。然而,原型通过象征符号展现其本来面貌。象征符号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语言,象征符号完全不是有目的的伪装,正如荣格所说,象征符号是“未知事实的最佳呈现方式”。与明确的概念术语相比,象征符号总是能呈现更多的内容。原型象征包括出现在梦、幻想、神话、诗歌、艺术和大自然中的意象。很明显,在这些原型象征中,包含了一个人们没有完全理解的意义,这层意义超越了呈现这些原型象征的物体,但并不是像寓言中那样有意为之。这些意象产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在一种天真的心态中,与作为象征载体的物体或客观事实,如太阳、蛇、黑暗相混淆,从而扭曲了统觉。通过这种内在意象的投射,人们所感知到的是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一些部分的结合体。例如,即使对于现代人来说,尽管他们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人了,但如果没有搅动出多重心理意义,包括光明的到来、新的开始、从零开始、新生以及种种,则几乎不可能看到那如空中光影交错般的黎明。这些多重的心理意义都是原型意象,是这些令外在体验同时成为一种内部体验。通过这种方式,意识与其底层基质保持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而当科学的知识不断地剥离物体所投射出的微妙变化时,在很大程度上,意识便失去了其底层基质。这些无意识的内容被搅动得越多,有意识的反应就越动人。它们是想象力的素材,也是创造力的源泉。但是,如果在某种程度上,个人无法区分物体及其内部附着物,就会失去现实感,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得精神分裂症。

这里可以举出一些原型象征的例子:夏至和冬至,天空与大地,玉米、葡萄藤、树,火和水,圆圈、曲颈瓶,以及成千上万的物体、典型或者是抽象的概念,都能够反映内心深处的状况与趋势。基本的家庭关系中也有原型。母亲、父亲、伴侣在心理上都有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超越了个人的固恋(弗洛伊德认为家庭纽带的力量源于个人的固恋),给予人们巨大的善与恶的力量,这几页中会充分说明这一点。

某些原型也是个人心理的一部分,但仍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原型能够将个人心理与集体无意识联结起来,起到边界的作用。这就是阿尼姆斯和阿尼玛。荣格指出,虽然人的性别能够决定其意识的态度,但无意识的特点是具有异性的特质,并会被异性人格化。这种心理上的双性别与这样一个事实相符,即心理是一个整体,因此包含所有对立面,包括显性和隐性的部分。因此,女性的内心深处会被人格化为男性形象(荣格称之为阿尼姆斯),反之亦然,男性的内心深处是女性化的,即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阿尼玛能将自我与集体无意识联系起来,因为这两者被人格化或投射时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部分则不会被人格化或投射。荣格将它们称为“灵魂人物”,因为要想接触心灵中非个人的领域,都要经由这两者。这里使用的“灵魂”一词与宗教术语中的内涵不同,此处不包含任何道德内涵。尽管阿尼姆斯和阿尼玛的说法和定义是荣格独创的,但每个人都很熟悉它们所指的现象。“作为精神伴侣的女性”、“蛇蝎美人”、塞壬(siren)或罗蕾莱(lorelei)、“圣母”,以及许多更特殊的人物,如但丁笔下的比阿特丽斯(Beatrice)、彼特拉克(Petrarch)笔下的劳拉(Laura)、黛利拉(Delilah),所有上述这些人物或是通过引诱人们进入无意识来将他们引向毁灭,或者通过结合有意识的自我来救赎他们,从而创造出整体性。罗恩格林(Lohengrin)、“飞翔的荷兰人”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都是阿尼姆斯的典型代表。而且,就个人而言,恋爱中的年轻男女,或者另一方面,对异性产生强烈反感的年轻人,都可能会受到被投射的阿尼姆斯或阿尼玛的控制。显然,上述产生投射的人们都不是完全自由的,都会受到某种魔咒的影响。但是,不投射上述这些形象(至少在心理高度发展之前)并不意味着自由,稍后本书也会阐述这一点。这种情况只是意味着自我本身不得不呈现其本来面貌,因此女性会呈现出偏男性化的态度,而男性则会呈现出偏女性化的态度。然而,在投射被撤回和被同化,以及灵魂的形象作为一种心理功能被实现后,便会赋予女性勇气、进取心、主动性和思考的力量,而赋予男性细腻的情感、同情心、联结自我阴暗面以及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因此,这些形象不再具有消极的、强迫性一面,而是与意识相结合,成了“神圣小孩”,即自性。然而,从上文中只能粗略地了解转化的过程,在实际当中,很难快速地完成这一过程,并且也并不是说只要有意愿去做就能够达到这一效果。上述过程是整合过程中的一部分,在生活和工作中,这种整合无处不在,但通常不会处于高级阶段。而分析心理学的目标是加速整合的过程。

很明显,在这里,荣格使用的“自性”一词代表了心灵的整体。起初,这个整体是粗糙的,处于无序状态;善与恶、爱与恨、思考与情感等对立面,要么不分化、要么相互抵消、要么公然地斗争。随着意识的发展,这一整体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一个从原始混乱中恢复秩序的过程并加速了这一过程。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尽管这个过程速度无限缓慢,但一直在向前推进,即使在前意识的状态中也是如此。但最终在共同努力下,意识和无意识可能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达成和谐的步调,而从一开始这个目标就在黑暗中若隐若现,但现在被带到了光明之中。荣格称之为自性化,当完全实现自性化时,会立即满足人类对生活目标和意义的精神需求,同时这个时代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们也可以接受这一点。

最后,我想说的是,尽管这本书中所呈现的是我个人的经验,但正因为荣格博士的理论,我对于这些经验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是先驱,敢于进入令人恐惧的心灵深处并不断探索。迄今为止,一般理智的人一直将这些恐惧视为禁忌,不敢触碰,因此这些恐惧也是天才的发源地或精神无所依归者的地狱。但从这些灵魂的神秘堡垒中,荣格博士发掘出了无价的知识,那些与意识根源和心理发展自发运动方向相关的知识。从这些知识中,当今时代的人们既可以找到个人领域的新方向,也可以找到集体领域的新方向,而这些也正是我们急需的。因此,我向荣格博士,这位伟大的真理探索者,这位伟大的人物,致以我最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