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疏川导滞——神话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中国现代哲学家张东荪在其《知识与文化》中说过:“中国人论到政治的好坏问题无不把天视为标准。”注134在他看来,在古代社会,天、治者、人民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稳定性互动关系。张东荪以一种直观的三角图形进行了描述:
亦即,治者承天命而治民;民既被治者所治,又时时以民意折射天意。于是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又插进一个标杆式的起着稳定性取法标准作用的第三者——天。因此,一个世道的好坏、治乱,无不以反映天意的民意为标准。治者顺天意而治民,是谓治世;治者逆天意而治民,是谓乱世。于是,三者不同的互动分别显现着治世与乱世。但是,这种起着稳定性作用的“取法于天”之标准的确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它有无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并且也应该将眼光追溯至产生“天”的人伦意识的上古神话阶段。这是因为,上古神话是初民以幻想的方式,按照一定的心理、愿望对所接触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所做的最初的想象和描摹,从思维认知科学的角度去探讨上古神话中所体现的初民的意念、意识、意志和思维,似可从源头上去体会为什么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统括人的意念、意识、意志和思维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