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表里观、津液观、正邪观释病机[1]
经典经方体系是怎样去认识疾病的病机呢?可以用表里观、津液观、正邪观三观来描述。分析病机,就是要分析人体在表位及里位的气血津液分别处于寒热虚实的哪种状态。而对这些状态的分析,离不开对人体气血在表里敷布有余或者不足情况的分析,以及在气血紊乱病态下对邪气病位(表里)、病性(寒热)的分析。这就是以表里观、津液观、正邪观三观释病机的深刻内涵。
《内经》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自然界的阴阳主要体现在水火的不同功能,而人体的阴阳主要表现在气血上。许师常说“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阴阳”,即认识人体,要分辨人体表里的状态,更准确地说,是气血这两种有偏阴偏阳不同功能的正气,失调后引起的在表位和里位虚实、寒热的变化。津液为一,一分阴阳,可以理解为气和血的功能(其实气血是一体的,只是为了理解津液偏温煦和濡养的不同方面而把它暂时拆开来分析)。气具有温煦、推动、卫外、固摄的功能,血具有濡养、润降、敛藏的功能。气血是人体正气的具体代表,也可以说是人体真阳、胃气、津液等人体有用物质的总呈现。
以单纯病机来举例说明。在疾病状态下,气的功能低下了,这可能是真阳虚了,也可能是胃气虚了,在表出现不能温煦、卫外防御的情况,患者则容易受风寒的侵袭而可能出现恶风恶寒、肢节疼痛的表现。这是正气虚,津液胃气等在表敷布、温煦不足,引起外邪侵袭的具体表现。在对这个病理状态的分析过程中,既有对正气(津液)在表敷布情况的分析(表里观、津液观、正邪观),又有对邪气在表的分析(正邪观),这便是三观释病机的具体体现。同理,如果气不能温煦、固摄里位(表里观),会出现里寒证(正邪观),可能出现脘腹冷痛、大便溏泻。而气的太过(或因表邪入里化热或津液不足生热),化为火热,则会灼伤津液。这种火热也会有表里之分,引起的正气受损(如胃津亏虚,或者胃气亦受累),也会影响津液(气血)在表里的敷布失和。
血的功能方面,血虚不能濡养,会出现口干舌燥、皮肤甲错、面色萎黄等表现;女性月经会出现变化,如月经量少或者经血有块,或者小腹冷痛。而血聚成实,便可成为血瘀;津血凝滞,也可成为水饮,转化为邪气。正与邪既有相对的关系,又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有人问,为何不强调虚实观、寒热观?这是因为,对虚实观、寒热观的分析已经充分统领在津液观之中,“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津液在输布离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不足或者有余,可引起寒热的变化,有余的津液甚至成了邪气,形成有正虚也有邪气,甚至有寒也有热的状态,这时就形成了当下正邪观中的邪正关系。以津液观的高度来分析寒热、虚实,更能体现人体整体的状态。因此,以三观释病机,能更好地判断疾病的整体病机状态,分清表里的虚实、寒热,认识人体津液的输布离合、盈亏出入,在表里、津液的整体虚实、寒热中判断正与邪的关系,选择合适的经方对治。
[1]许师于2018年广东省中医院经典经方学术年会首讲经方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