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余漫记:于致顺六十年头针经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古代头穴应用

头针疗法的提出和发展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应用头部腧穴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史记》记载:先秦时期名医扁鹊(又名秦越人)在给虢太子治疗尸厥时,让弟子外取三阳五会(即现在百会穴)而使太子复苏,又令其弟子子豹用药物熨两胁下,而见太子坐起。这表明,早在先秦时期头穴就已被应用于临床。除史书记载外,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头穴治疗疾病的记载。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一书系统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技术和临床治病的方法。该书中就有利用头部腧穴治疗疾病的记载。如《素问·骨空论》云“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介绍了风府穴可用于治疗外感头痛。《灵枢·热病》载:“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其阐述了针刺治疗中风病的基本原则,当邪气尚浅,患者语言流利、神志清楚时,采用针刺方法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从而使疾病向愈。《灵枢·厥病》云“厥头痛,项先痛……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说明天柱穴可以用于治疗头痛、项痛。《灵枢·五乱》曰“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说明头部的腧穴能够治疗邪气乱于头所引起的厥逆、眩仆、神昏等。汉代道教典籍《太平经》载,“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外出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于脏”,指出了采用头穴治疗内在脏腑疾病的方法。

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采用头部腧穴治疗疾病的记载更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五十余处,加上配合躯体腧穴就更多了,治疗范围也比较广泛,可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如“青盲,远视不明,承光主之”;“上齿龋肿,目窗主之”;“耳鸣,百会主之”;“咽肿难言,天柱主之”等。头穴还可治疗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疾呕沫,神庭、兑端及承浆主之”;“癫疾,大瘦,脑空主之”;“项直不可顾,暴挛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五处主之”。头穴亦可治疗全身性疾病,如“头痛身热、鼻塞喘息不利,烦满汗不出,曲差主之”;“热病汗不出,而呕苦,百会主之”;“小便赤黄,完骨主之”;“寒热骨病,玉枕主之”。此外,头穴尚可治疗肢体及外科病,如“足不仁,刺风府”;“痈疽,窍阴主之”。这些记载均对后世医家认识和发展头部腧穴治疗癫痫、咽喉病、耳聋耳鸣、项部强直、足部麻木等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治大风,灸百会七百壮”;“治……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次灸本神……风府”;“治久风、卒风、缓急诸风,卒发动不自觉知……或半身不遂,即灸神庭一穴七壮”;“曲鬓、冲阳主齿龋”;“脑户、通天、脑空主头重痛”;“风池、脑户、玉枕、风池、上星主目痛不能视”,说明在唐代,艾灸头部腧穴可治疗中风后的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之症,还有一部分头部腧穴可治疗头痛、目痛等疾患。王焘的《外台秘要》认为,“浮白……主足缓不收,痿不能行,不能言”,指出浮白穴可用于治疗言语不利、四肢痿弱不能行走。

宋代王唯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以下简称《铜人》)曰:“百会,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提示百会穴的功能主治还可以用于治疗小儿脱肛、惊风等经气逆乱疾病;又云:“天柱,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该条文提及了中风病的治疗。头穴既可以治疗偏瘫日久、耗伤精血导致的肌肤消瘦、痿软不能行走,又可治疗偏瘫患者下肢瘫痪,行走艰难,上肢筋骨拘急、屈伸不利等。此外,书中还记载有头临泣可治疗卒中风不识人、目眩鼻塞、目生白翳、多泪;曲差可治疗心中烦满;承光可治疗呕吐、心烦等。《圣济总录》明确指出:“诸风发动……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灸神庭一处七壮……次灸曲差二处,次灸上关二处……次灸囟会一处,次灸百会穴一处……”详细阐述了采用艾灸头部腧穴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的处方和灸法,为后世采用灸法治疗中风病提供了依据。

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记载,“头维穴主……偏风,视物不明”;“风府穴主头痛、项强、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说明头维和风府穴可以用于治疗中风后的视力减退、半身活动不利。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卷九》中记载,“正头大痛(指全头痛)及脑顶痛,百会、合谷、上星……”“本神,治……呕吐涎沫偏风”,说明头穴可以用于治疗头痛、中风病;又云“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等,说明头穴能够治疗全身疾病。《普济方》云“忽中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耳前发际……神效”,说明艾灸曲鬓穴可治疗中风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席弘赋》曰:“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可见,风池和风府穴不但可以治疗感冒头痛等外感疾病,还能治疗全身性疾病。

“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的循行路线均经过头部。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和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img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颠,循额,至鼻柱”。六阴经中的少阴经和厥阴经也直接循行于头面部,尤其是足厥阴肝经在“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与颠,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除手少阴经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外,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循行于头面部。因此,根据表里关系、同名经脉相通、经脉所过及主治规律等理论,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头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通过刺激头部腧穴可以治疗全身各种疾病。

在古代,采用头穴治疗疾病已成为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古代医家已认识到头部腧穴治疗头面五官部疾病、神志病及寒热病的重要性,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条件所限,至20世纪60年代前,头部腧穴的临床治疗没有更大的发展。近百年来,虽有采用头穴治病的报道,但多是配合肢体腧穴治病的医案,很少见到专用头穴治疗疾病的医案。如1927年创办的《针灸杂志》中有用百会、风府、神庭、上星、风池、率谷等穴配合躯体腧穴治疗疾病的报道,但专用头部腧穴治疗的病例十分罕见。当时认为头穴属于全身腧穴的一部分,头针疗法尚未形成独立的治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