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献记载
《素问·缪刺论》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这是说外邪之内。《灵枢·邪客》云:“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这是说内邪外传。正所谓“天之风寒暑湿燥火,无形之气每常从络入经;人之气血痰饮积聚,有形之物每常由经滞络”。
《灵枢·小针解》对“神乎神,客在门”作如是解:“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邪正出入之门即腧穴。而《素问·气穴论》则更明确指出:“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溢奇邪,以通荣卫。”《灵枢·刺节真邪》曰:“凡刺热邪越而沧,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门户,使邪得出病乃已。”巢元方也曾有“人脏腑俞皆在背中,风多从俞入,随所中之俞而发病”之论。吕景山论对穴中也有“风池、风府为风寒之邪侵入的门户,以针刺之可以祛风散邪而治一切风疾”的记载。高式国释风府“犹统领风穴之衙府也,以病理言之,则风邪内传之门户也”,释脑户说“脑喜清凉,养生家按摩脑后兼以搓敲,能使头目清爽,乃由脑户穴放出头部郁热也”。代田文志著《针灸真髓》中谈及“门脉通三十六门,此门不通疾病不能治愈,疾病也全要由门进出的”,这三十六门是指穴名有门字的36个腧穴,如风门、哑门、梁门等。事实上邪气之进出并不限于门穴,每一个腧穴都是邪气出入的门户,不过十二经穴在十二时辰中有启有闭罢了。因为人与天地息息相通,其中腧穴就是人体和外界相通的重要门户。
不难看出,腧穴是病邪出入的门户这一观点,已散见于上述文献记载中,只不过是未明确或单独提出来。
小结: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邪气和正气并存于经络腧穴中,病变部位是邪气侵犯产生的中心,病邪沿着相应的经络而至腧穴以寻求出路,形成病—经—穴的格式,当病邪过盛来不及从腧穴排出,或腧穴闭而不开时,邪气就聚集在腧穴中,于是就在腧穴上出现疼痛、压痛或其他阳性病理反应。针刺就是顺应了这个规律,因势利导,开通穴孔,以利于邪出,邪气就是从病灶沿着经络到腧穴从针体排出体外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选取与疾病相关腧穴的重要性,也就懂得了如何运用泻法。
附:三十六门
金门、魂门、殷门、箕门、冲门、液门、风门、肓门、哑门、命门、幽门、梁门、关门、滑肉门、章门、京门、神门、郄门、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