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医书精选3:王琦男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学科,其学科领域还存在许多空白,中医男科即是其一。古往今来,中医学分科有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而独缺男科。可见古代医籍中虽有一些对男科病的记载。医学史上虽有明代岳甫嘉所著的《男科证治全编》,惜早亡佚。清初有《傅青主男科》,但多为内科杂病,名实不符。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医药有关男性疾病认识的文献还零散在内科、外科、养生及杂著等各种医籍中,中医男科学无完整的学科专著问世,两千多年来更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众多男性同胞有了隐曲疾病不知去何处就诊、求治,有“苦”无处诉,有“难”无人帮,许多男子发出“七尺男儿多疾苦,难言之隐无处医”的感叹。面对无数男子的痛苦与不幸,面对一双双殷殷以求的目光,我油然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建立中医自己的男科学!

由此开始,我从临床实践和理论体系两方面着手构建中医男科学的工作,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男科学专著《中医男科学》(王琦,曹开镛、王明辉,王润和,王三山,刘洪达,石鹤峰,郑启仲,段苦寒,徐景华,张桂林,吴在达,李广文,李淑敏,魏雅君等著)。在临床实践方面,1985年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首次开设中医男科专家门诊,为中医男科学的构建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临床档案;在理论研究方面,阅览古今中医药书籍和期刊文献,广泛收集有关中医男科的信息,就中医男科学的理论研究与展望发表论文。这些前期工作为中医男科学体系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回首过去,我所做的男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中医男科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临床诊治、文献研究、新药开发及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

一、学科理论体系构建

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医男科学的研究工作以来,特别强调学科理论构架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一直把中医男科学的学科理论构建工作放在首位。男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大致经历了构架形成、丰富充实、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

(一)构架形成理论体系

1988年,我组织部分热心中医男科学事业的学者编写了国内首部中医男科学系统专著——《中医男科学》,并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医男科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这一学科的理论体系得以形成。

《中医男科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共11章,分别论述了中医男科学的学科特点、任务、范围、理论渊源和男性的解剖生理特点、病因病机特点及男科疾病的诊断、辨证与常用治法等中医男科理论问题,并从源流概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案举例、预防与护理、名医论述和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男性特有疾病详加论述,同时还对性事与男子保健做了有益的探讨,较全面地揭示了中医对男科学的认识和经验,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反映了该学科当时的总体水平,初步构建了中医男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医学当时没有中医男科学系统学科专著的空白,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男科学》一经问世,便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和学术界的公认。新华社分别于1988年11月11日和23日向国内外发了新闻通稿。著名医史学家耿鉴庭教授称《中医男科学》“是一部非常及时和成功的著作,它对中医男科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著名图书馆学家薛清录教授认为《中医男科学》的出版“实为目前所见到的第一部中医男科学专著。它的问世,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的新发展,也反映了整个医学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和趋势”“一个临床学科的建立,必须具备其理论体系和论治思路,而该书对中医男科学从理论到临床均有较完整的阐述,可称为中医男科学的奠基作,从而标志着中医男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具备基本条件”。此外,《华夏男科》1991年创刊号、《中国建设》1989年第6期、《半月谈》1992年第10期等刊物均报道了《中医男科学》的出版并做了充分的肯定。

曾有个别学者认为《男科证治全编》《种子篇》《济阳纲目》和《傅青主男科》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男科专著,并称“《男科证治全编》为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男科专著”。著名医史学家耿鉴庭教授经详细考证后认为所述几部古代医籍均难以称之为男科专著,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男科学专著问世。

还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成书最早的男科专著是1984年出版的《中医男科证治》。秦国政教授认为该书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医男科学专著,“中医男科学”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献,而标志这一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诞生的学科专著非《中医男科学》莫属。

(二)丰富充实理论体系

我一直认为,《中医男科学》的出版,虽然标志着中医男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但只是迈出了构建中医男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步,中医男科学学科体系的充实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医男科学在未来实践的长河中,只有不断进行理论体系的研究,才能加速发展和完善。

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医男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继主编第一部中医男科学专著后,我又于1988年主持编写我国第一套大型系列中医男科学丛书《中华中医男科学丛书》,丛书第一批包括《中医男科临床手册》《现代中医男科荟萃》《〈医心方〉男科奇览》《古今男科医案选按》《中医男科名方选议》共5部,于1990年10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丛书融古汇今,荟萃古今各家之论,集古今男科临床经验之大成,全面反映了中医男科学的丰富内涵;丛书将零散分布在古今浩繁医籍文献中的男科学知识、经验、方法等综合、分析、提炼,升华到理论的高度,丰富了当代中医男科学的内容,充实了中医男科学的学科体系内涵。

尚尔寿、李经纬、余瀛鳌、王沛、傅景华等著名中医药学家及《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致认为:这套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系统工程,是人类医疗保健事业的一件大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的出版对提高整个中医男科论治水平,促进中医男科的普及提高,推进中医男科研究的深入,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医学术发展的基础是临床实践。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与理论思维的突破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学科相互渗透,检测手段日益更新,原有的一些传统理论、诊治方法已不能适应男科学的需求。因此,从现代临床实际出发,结合西医男科学认识,突破原有理论框架,转变诊断与辨证模式,丰富治法治则,有助于拓宽本学科的临床研究思路,使中医男科学体系不断完善。根据现代社会阳痿发病的实际情况,1985年我首次明确提出了“阳痿从肝论治”的学说;在男性不育症方面,于1988年提出现代不育症病因病机以“肾虚夹湿热瘀毒”为主的新观点;总结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因病机为“热毒蕴结,瘀浊阻滞”,并据此提出了“分期论治”学说,即初中期治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化瘀排浊,后期以化瘀排浊为主、辅以清热解毒。这些都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转变中医男科临床诊疗模式,通过理论思维,提出的符合临床实际的见解。

(三)发展完善理论体系

为了系统总结中医男科学体系建立以来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中医男科学学科体系,我于1992年又组织编写《王琦男科学》。历时5年,于1997年底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的编写体例系根据中医男科实际需要,采用中医学与西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全书分为导论、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诊断辨证、治法护理、病症论治、药物气功、求嗣节育、保健优生9篇,共43章,另设附录,使中医男科学的学科体系框架结构益趋完整,分篇内容更为充盈。该书首列“导论篇”,主要根据我多年来发表的中医男科理论研究文章,对中医男科学的学科概念、研究范畴,以及研究思维方法等予以阐述,并分析了中医男科学的特色优势,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导论篇”之后,阐述了中医男科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诊断辨证、治法护理等。在“病症论治篇”系统全面地论述了男性性功能障碍等165个病症,并详列了17个男科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与治疗。全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当时中医男科学的临床理论和实践的全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沛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上撰文指出,该书至少有5大特色:一是编写体例中西互补,二是中西诊断病名规范,三是诊疗思路紧扣临床,四是学术思想承古创新,五是辨病用药经验独特。并认为该书不仅大型、全面、实用,而且更具创新精神,因此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科技潮》1999年第7期以《中医男科学的奠基石——专家纵谈〈王琦男科学〉》为题,集中刊登了焦树德教授、余瀛鳌研究员、颜正华教授等几位著名中医药学家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永波副总编对《王琦男科学》的评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亦对该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希望该书的问世“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有所启发,有所推动”。

2007年,为了进一步总结近10年来中医男科学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推动中医男科学的发展,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对《王琦男科学》进行了修订,使该书分篇内容更为充实,所列病种超过一般男科专著所载,使中医男科学的学科体系趋于完备。

徐福松教授在为本书再版所作序中道:《王琦男科学》是有史以来中医男科理论和临床的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整理和升华,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它是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临床实用价值,又具有较为完整的检索功能的男科工具书,是一部难得的中医男科奠基之作。

本人对构建和丰富男科学术体系的努力,得到了中医界的赞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说:“王琦教授对中医学的贡献之一,在于把男科这样一个专科发展了、深化了,发展成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并有不少理论上的探索和创建。”

二、文献研究

历代中医文献浩如烟海,我先后查阅了史书目录中涉及中医男科疾病和理论的有关文献论述,分别从内科、妇科著作中寻找涉及中医男科学的内容,将其编成文献目录索引,供写作和研究之用,从成千上万卷中医著作中寻找中医男科的发展源流,积累汇集成数本男科资料,为日后的中医男科学创立进行了准备。

对于中医男科文献,按照中医文献学所提供的脉络,我提出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奠基时期,撰写了《略论〈内经〉的男科理论及临床应用》一文,阐述了《黄帝内经》中关于中医男科的内容,对《黄帝内经》中关于男性解剖、生长发育以及男科疾病的病因病机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研究发现,晋隋唐时期是男科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病因病机、治疗方药方面都有较大拓展,出现了性教育专著。宋金元时期,程朱理学对性问题的研究有所影响,但治疗男科病的方剂增多是本时期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性医学专著问世,对男科病及性传播疾病的论治方法日趋丰富。

为了深入了解中医男科的历史,我先后翻阅了《马王堆汉墓医书全集》《抱朴子内篇》《褚氏遗书》《医心方》《素女经》《玉房秘诀》《医方类聚》《诸病源候论》《广嗣纪要》《古今医统》《本草纲目》《东医宝鉴》等90余种涉及男科和性医学方面的著作,并将这些论述与现代男科学的有关内容加以对照,先后发表了《中医男科发展概略》《中医男科学及其展望》等多篇学术论文。根据中医文献中的记载,我将不同男科疾病的发展源流,进行了归纳、整理,结合现代中医男科学的特点,组织人员编写《王琦男科学》,使中医男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得以系统地总结。

我曾担任很多中医古代著名经典著作的审校工作,为《中医孤本丛书》的编委,有机会接触中医孤本专著,先后研读了马王堆出土医学文献中有关性医学的内容,并进行了校对。

应有关部门的要求,我对《中国历代房内考》等涉及中医性医学的书籍进行了认真的审阅,提出:“其中的许多思想、方法、方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以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方法为今天的医疗和养生服务。”

三、临床研究

(一)拓宽病种范围

1988年,由我任第一主编的《中医男科学》收载病种40个;1990年出版的《中华中医男科学丛书》病种增至75个;1997年出版的《王琦男科学》病症论治篇涉及男性性功能障碍、不育症、阴茎疾病、阴囊疾病、睾丸疾病、附睾疾病、精索与输精管疾病、前列腺与精囊疾病、男性绝育术后并发症、房中病、男科杂病、性传播疾病等165个病症,并详列了17种男科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和治疗。2007年,《王琦男科学》修订版使该书从43章增加到44章,185病。其中对每个病症分别阐明其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病、类病辨别、辨证要点、治疗要点与原则、论治、其他治疗、转归与预后、预防与护理、文献选录、现代研究进展、诊疗标准参考等。

中医诊治男科疾病病种范围的拓宽,昭示了中医男科在不断地继承创新,融合现代新知,蓬勃发展。

(二)规范病名诊断

1.对某些古代比较笼统的病名,多进行微观诊断。如男子不育,现均已统称“男性不育”。由于男性不育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又是其他疾病或因素的结果,故针对不同情况又作出相应诊断,如免疫性不育、特发性不育等,有的则根据精液分析,具体诊断为“无精症”“弱精症”“少精症”等,病名本身反映了对疾病认识的深化。

2.对比较含混的病名多不采用。如既往认为急慢性前列腺炎多属于中医“淋证”范畴,易与现代性传染病的“淋病”相混,故直接使用急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名。

3.对古代未作记载的病名,直接吸收。如“精索静脉曲张”“精索炎”“艾滋病”等,直接使用西医学病名。

许多男性疾病仅仅依靠传统的“望、闻、问、切”已难做出诊断(如“无精症”切脉是切不出来的),故应善于吸收现代新的诊查手段以作出正确判断。

(三)探讨男科疾病诊疗模式

对疾病的诊断与辨证应反映当代认识水平和符合临床实际的辨证规律,才能使学科获得发展。中医男科学科摆脱旧的思维束缚,出现了新的诊疗模式,已不仅是一病几型,还有脏腑辨证分类、病因分类、寒热虚实属性分类或上述兼顾分类等,应按疾病自身特点进行灵活变化。

新的诊疗模式主要有:①单纯辨病;②按病变发展分期;③按病理变化分期;④按特异体质诊断,如精液过敏症等。有辨证的、辨病的、辨病加辨证的等,呈现了诊疗模式的多样性,丰富了辨治思路。

(四)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

长期以来,中医病名的定义、内涵外延的界定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使临床诊断缺乏准则,影响男科临床发展,我特别注重男科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的研究。

1.阳痿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

1997年发表《对〈中药新药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阳痿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的商讨》、1998年发表《对〈中药新药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评价指标的商讨》,先后对《中药新药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下称《原则》)中提出的阳痿诊断标准、分类标准、病情程度分级标准、疗效评定标准、辨证分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下观点:①阳痿的诊断以性交失败率超过75%为标准缺乏依据,年龄段也不能定在青壮年。②阳痿的分类诊断标准不严格,建议采用有关权威文献标准。③阳痿的轻重分级与疗效评定标准除了性交能力这个指标外,还应考虑阴茎勃起情况、性感觉、理化检查指标等综合因素。④指导原则中所列的六种中医证型阳痿病人并不多见,而且其描述的证候表现有些难以掌握,病与证之间缺乏有机联系。⑤治疗阳痿的新药研制,应该是根据阳痿特殊的发病机理,抓住主要矛盾,以专方专药为主,而避免过多的辨证分型。

1998年发表《对〈中药新药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临床观察问题的商讨》,就《原则》的疗效评定及其相关因素、阳性对照药的选择、药效与临床的统一性、双盲法的使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进一步完善中药治疗阳痿临床评价的方法提供参考。

2.男性不育症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研究

1999年发表《对〈中药治疗男性不育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有关问题的商讨》,对《中药治疗男性不育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下称《原则》)有关不育症诊断标准问题进行探讨。就病例选择标准中的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纳入病例标准及临床试验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为进一步完善中药治疗男性不育的临床评价方案提供参考。

①不育症诊断的婚后时间规定表述应严谨,以有效性生活时间为准。时间用“月”而不用“年”表示。②男性不育的轻重分级问题:《原则》上涉及“精子浓度”和“精子活动力”两个方面要求,且与WHO《诊断手册》之间有差异,应予统一。其精子活动分级问题:《原则》以描述运动状况为标准,未以百分比显示轻、中、重度的比例,临床难以依此诊断与掌握运用,《原则》应与《诊断手册》统一。结合诸上因素,我在课题研究中制定了男性不育轻重分级标准。③精浆诊断:精浆诊断包括精液量、黏稠度、pH值几个方面,在男科临床实际基础上参考内外文献,就精液量、黏稠度、pH值方面使《诊断手册》与《原则》统一。④中医辨证存在问题:病证关系颠倒,表述含混,中医辨证与化验指标的关系难以确定,男性不育的中医辨证分型缺少足够的临床依据,因而也难以反映临床实际。⑤就《中药新药治疗男性不育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及其相关因素、阳性对照药的选择、药效与临床的统一性、双盲法的使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五)男科疾病理论研究

学科的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我通过大量的临床调研,对阳痿、男性不育和慢性前列腺炎等男科疾病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新的论点。

1. 阳痿

(1)宗筋论

2006年,撰写《宗筋论》,首次对宗筋概念、生理功能与相关经脉的联系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宗筋在生理上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及奇经八脉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宗筋对生殖系统尤其对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丰富了中医藏象理论,并指出阳痿从宗筋论治的理论意义及具体运用,从而为中医临床治疗阳痿提供了新的见解。

(2)阳痿从肝论治

1985年,总结古今医家及从肝治疗阳痿的经验和认识,以《论阳痿从肝治》为题发表文章,首次明确提出了“阳痿从肝论治”的观点,使几千年来隐含不明的思想得以阐明,丰富拓展了中医论治阳痿的内容和思路。1991年又对阳痿从肝论治的理论作了补充阐释,认为肝伤所致阳痿有肝经自病、邪滞肝脉和他脏相病3种类型,并提出了阳痿从肝论治9法,分别从发病机理、辨治规律等不同方面对此问题作了探讨,从而使阳痿从肝论治的理论得以初步完善。

2.男性不育症

(1)精室论

男子有没有贮藏精液的器官,中医界历来争论较多。我在《中医藏象学》一书中对男子的精室进行了论述,阐明了中医精室的位置、功能、作用、与经络及气血的关系。

精室的功能:主生精,主泌精液。精室为肾所属、与奇恒之腑相类,古之无名,其经脉与肾经和督脉相通。精室与肾、肝、命门关系密切。精室之病,主要为精液病,涉及精室本身及阴器(阴茎、前列腺等),既有外因,又有内因,也受他脏病变的影响。精室的主要病症有血精、脓精、少精、精冷、精液不液化等,涉及前列腺疾病、精囊疾病以及精子发育异常的各种疾病,精室病症的治疗大法为清热解毒、补肾益精。

(2)肾虚夹湿热瘀毒虫

根据“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无论何种原因不育,都要不同程度地损伤及“肾”,影响肾主生殖的功能,故首以“肾虚”立论。湿热、瘀、毒、虫是从致病因素、病理反应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而得出的病机。“湿热”,为饮食肥甘、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还包括性腺、附属性腺感染;“瘀”,为生殖系统各种慢性病变,日久入络致瘀,尚有精瘀及精索静脉曲张之瘀;“毒”,指各种有害化学物质、辐射等方面的因素;“虫”,指病原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等。肾虚、湿热、瘀、毒、虫作为男性不育的五个要素,可单独作用,亦可互相夹杂为害,临床诊疗男性不育应对这五个要素进行把握,使辨病、辨证有明确的方向。1988年我撰文提出男性不育症的病机为“肾虚夹湿热瘀毒虫”,临床治疗以“补肾填精、活血化瘀、兼清湿热”为法。陈可冀、王沛等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对临床有普遍指导意义,有助于对疾病认识的深化,从而使诊治水平得到提高。

3.慢性前列腺炎

(1)病机三论

热毒蕴结论:根据慢性前列腺炎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尿道灼热感及排尿困难等尿路症状,认为慢性前列腺炎病因不同于湿热下注膀胱,使用清热利尿通淋之品并不能使前列腺湿去热除;其病机应为热毒之邪蕴结于前列腺,治疗应选用清热解毒之品。

瘀血论:随着现代检测手段及观点的引入,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亦不断深入。大量临床实践表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多有血液流变学异常,前列腺亦常变硬或有结节,会阴部常出现刺痛等瘀血证候;结合西医学关于慢性炎症刺激,慢性前列腺炎易出现纤维化病变的认识,应用活血化瘀中药确能提高疗效,认为“瘀血郁阻”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机之一。

瘀浊阻滞论:瘀不仅指血瘀,还包括淤积不通,指前列腺导管常因炎症刺激、纤维变性而管腔狭窄,或结石阻塞,致使前列腺导管内分泌物淤积不出;浊为秽浊之分泌物。治疗应在清热解毒杀灭病原微生物及活血化瘀改善前列腺供血的基础上,遵循中医“腑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选用排浊之品,保证前列腺导管淤积之物排出。

(2)确定“分期论治”的指导思想

临床实践中发现,大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呈寒热夹杂证,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则以疼痛不适、精神抑郁为主要表现;许多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尿道口滴白现象,这些是湿热为病、瘀浊阻滞的病理反应。初中期以湿热为病出现的寒热夹杂证为主,瘀浊阻滞症状为次。病情发展到后期(相对于初中期而言),以瘀浊互结症状为主,湿热表现为次。血脉运行不畅,血瘀气滞,故见疼痛不适、精神抑郁表现;湿浊内阻,则可见滴白现象。早期治疗以祛湿化浊为主,兼以活血化瘀;后期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祛湿化浊。

(3)提出“症候群论治”的思路

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根据患者出现的尿道刺激症候群、盆腔疼痛症候群和精神心理症候群等,分别提出了化浊利精窍、活血通络脉、疏肝解抑郁等论治思路。

(六)男科方药研究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方剂学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方书中记载了不少中医治疗男科疾病的方药,我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其中治疗睾丸疼痛的方药应用于临床,疗效很好。对有些医籍所记载的药物功效,今多忽略,尤需药效钩沉。如仙鹤草,《本草述钩元》载其为“小便溺血之要药”,我用于治血尿;《金匮要略》记载狼牙草(仙鹤草)治阴中生疮,我用于外治生殖器感染,内服治疗衣原体感染性疾病。姜黄,陈藏器论述其“破血立通,下气最速”,我用以治前列腺疾病之瘀浊互结等,皆有卓越功效。在男科临床中形成了善用药对、善用专药、善用经方三个特点,如药对之葛根配羚羊粉治疗高血压阳痿,蒲黄配滑石通利精溺之窍;专药如以生麦芽、山楂、鸡内金治精液不化;经方如用当归贝母苦参丸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等,皆多应手,并先后研发了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国家新药“疏肝益阳胶囊”和治疗男性不育症新药“黄精赞育胶囊”,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实验研究

无论是在男科研究还是在临床实践中,我强调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融会新知,力倡将中医男科建设成一个开放的体系。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我们观察了“疏肝益阳胶囊”“黄精赞育胶囊”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及男性不育的作用机制、有效性、安全性及适应证。对中药新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及男性不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这两种中药已经分别成为我国第一个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及男性不育的三类中药新药。

(一)疏肝益阳胶囊

疏肝益阳胶囊(原名合欢胶囊)是根据“阳痿从肝论治”理论而开发的中药制剂。长期以来,我带领课题组对该药进行了临床、实验及机制研究。

1.疏肝益阳胶囊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

1995年及1997年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中药方剂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适应证。1997年、2005年先后发表《疏肝益阳胶囊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疏肝益阳胶囊治疗勃起功能障碍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在严密研究设计的支持下,中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适应证得到了科学的评价。

2.疏肝益阳胶囊治疗阳痿的实验研究

1993年与福建非人灵长类实验中心及上海医科大学生殖毒理研究室合作,通过锰染毒的方法成功建立恒河猴勃起功能障碍模型。1994年发表《合欢胶囊治疗恒河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研究报告》,指出通过恒河猴勃起功能障碍(ED)模型,发现中药可显著加快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减慢静脉回流速度。性行为实验观察发现:可改善射精功能,提高雄猴性欲及性交时的快感与性高潮。

3.疏肝益阳胶囊治疗阳痿的机制研究

2005年发表《疏肝益阳胶囊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作用机理研究》,通过构建恒河猴勃起功能障碍模型,观察疏肝益阳胶囊对性行为、阴茎血流和阴茎肌电图的影响,发现疏肝益阳胶囊可显著改善勃起功能,并可同时改善性欲及射精功能、提高抗疲劳能力,其机理与提高雄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和缩小阴茎静脉管腔直径及减慢阴茎静脉回流速度有关,对疏肝益阳胶囊的作用机制做了初步探讨。

2011年5月发表《疏肝益阳胶囊对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一氧化氮合酶通路及5型磷酸二酯酶表达的影响》,发现疏肝益阳胶囊可显著升高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法制造的动脉性勃起障碍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 ENOS、cGMP 表达,抑制PDE5表达;在对PDE5作用方面与西地那非有相同的效果,这可能是其治疗动脉性ED的重要机制。2012年 《A Chinese HerbaL Formula,Shuganyiyang Capsule,ImproveS Erectile Function in Male RatS by Modulating GMP Mediators》在Urology发表,首次向国际同行介绍中医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2011年12月发表《疏肝益阳胶囊对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大鼠ET和CX43表达的影响》,发现疏肝益阳胶囊可显著降低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法制造的动脉性勃起障碍大鼠血浆ET-1含量和阴茎组织ET基因表达,并能显著增加阴茎组织CX43基因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血管性ED的机制之一。这些研究从分子水平对疏肝益阳胶囊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二)黄精赞育胶囊

黄精赞育胶囊(原名优生宝)系根据男性不育的“肾虚夹湿热瘀毒虫”病机理论研制而成。长期以来,我带领课题组对该药进行了临床、实验及机制研究。

1.黄精赞育胶囊临床及实验研究

1991年,发表《中药提高人类精子质量的研究报告》,首次用电镜证实,中药能改变精子的发生和病理过程,提高精子的质量,对中药能改变、提高人类精子质量问题作了肯定的、科学的阐述。1993年发表《优生宝治疗男性不育症148例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证实优生宝作用快而稳定,生精效果显著,精子成活率高,恢复精子活动力确实,精子形态正常,畸形率低。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优生宝能明显提高人类精子质量,对病理精子膜结构能进行改变,使精子发生过程的病理状态转变为常态。实验证明,优生宝能调节雄性动物整个机体内分泌生殖功能,达到生精目的。《黄精赞育胶囊治疗男性不育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一文报道1997年7月至1999年9月,在严密研究设计的支持下,中药治疗少精症、弱精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适应证得到了科学的评价。

2.黄精赞育胶囊机制研究

1996年,《优生宝补益肝肾治疗男性不育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文探讨了中药优生宝“补益肝肾,生精助育”的机理,实验证明优生宝能使未成熟大白鼠附性腺器官前列腺、贮精囊、提肛肌明显增重,能提高成熟大白鼠血清睾丸酮含量,并有雄性激素样作用。此外,优生宝还能拮抗棉酚,保护睾丸生精上皮细胞,从而升高精子数和增强精子活动力,有助育功效。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及生殖毒性试验证明本品长期服用安全。2005年发表《黄精赞育胶囊优选方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运动能力的影响》,报道了黄精赞育胶囊优选方具有提高精子密度、活力、成活率及运动速度的作用。2006年发表《黄精赞育胶囊对弱精子症大鼠精子鞭毛超微结构的影响》,报道黄精赞育胶囊提高精子运动能力与其修复损伤的线粒体及外周致密纤维有关。2008年发表《黄精赞育胶囊优选方处理前后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报道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对比观察正常精子和病理性精子在黄精赞育胶囊优选方作用前后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认为黄精赞育胶囊通过修复活动力低的精子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学缺陷可能是优选方改善弱精子质量的机制之一。这些研究证实,黄精赞育胶囊对精子超微结构的影响,其修复作用不仅局限于某一部位或某一区域,而是对精子细胞的整体修复。从而形成了在现代条件下对男性不育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药效药理-生殖毒理-临床循证-子代随访-疗效评价的系列研究。

五、男科教育

我提出对中医男科人才的培养可分为科研型、临床型和普及型等几种类型人才。第一种人才多指经过研究生阶段的训练,以从事科研基础研究为主。第二种人才是具有较高中医学术素养,经过选拔师从于某一名师的师承型。第三种人才是指通过对具有一定中医基础知识的基层医师进行培训,进修再教育,使他们成为中医男科普及型人才。

我于198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近25年来,共培养从事中医男科研究的硕士、博士、博士后30余名。安排每名研究生各自承担某项专题,有的从事男性不育的病因病机研究;有的从事男性性功能障碍研究;有的从事慢性前列腺炎研究;有的从事前列腺增生研究;有的从事精液不液化研究;有的从事中药治疗解脲支原体、衣原体研究。研究范围基本涉及男科常见疾病,研究深度已达分子细胞学水平。这些研究生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中医男科临床的骨干。

师承教育是国家为抢救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宝贵的学术经验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即为全国500名著名老中医专家配徒,每期配备两名徒弟学习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以继承他们的宝贵经验和技术专长。我是第二批被遴选的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作为师承导师,我不仅身体力行地指导学术继承人,而且非常重视学术继承工作。我的多位学术继承人在继承学习过程中,严格按照我对学术继承人的要求,不仅圆满地完成了国家有关要求,结业论文获得一致好评,并且在临床技能等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基本达到学术继承的效果。

此外,我还通过进修培训教育,举办全国男科学术研讨会及研修班、国内外讲学等方式,发表演讲及学术报告,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介绍、传播和推广中医男科学。

六、结语

展望未来,中医男科学必须进一步拓展学科的基础研究,将其提高到医学科学的角度评价、验证,吸取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揭示、阐明其理论实质和疗效机制,增强“透明度”“清晰度”,从而提高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与水平。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依靠科技进步,以其所具有的时代品质,增强中医男科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以其成果的共享而闻名于世,并由此产生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022年6月

王琦

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创新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评价专家,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日本东洋医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