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各个地区政治形势有很大的差异,社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宋代前期社会比较稳定,经济、科学、文化也都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方书。虽然金元时期外族入侵中原使经济文化遭到了很大破坏,但医学仍有所发展,出现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宋代的制度很利于医学的发展,对后世医学的流传有极大影响,它重视对文官的培养,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使大量文士涌入医药队伍,出现了“儒医”。政府组织官修方书,并改进医事制度,设立了很多人才、医官选拔制度和医书局、慈善保健机构,这些都对医疗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对金元医家辈出、后世重视医学的氛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南宋·许洪择《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草所载药性,于功效加以注明,并将《得效名方》等有关方剂附之,编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其中“论痰饮咳嗽”一篇将咳嗽分为风、寒、热三种,并附此三证处方,后并附“风寒暴嗽”“寒嗽”“热嗽”“风痰”“久病嗽”“嗽因寒热相交”多种咳嗽方。
以宋徽宗名义颁行的《圣济总录》是仿宋太宗诏编《太平圣惠方》的书籍,但在编排上比《太平圣惠方》有了明显进步。宋代重视成药,书中所录的方剂中,丸、散、膏、丹、酒剂等剂型较前明显增加。《圣济总录》重视运气学说,发展之前的经典,对其加以进一步阐述,所收民间经验良方的疗效可靠,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之前的医学思想和成就。《圣济总录·咳嗽门》为其中的咳嗽专篇,有“咳嗽统论”“五脏诸咳”“咳嗽”“暴嗽”等论述。其他章节如卷十六等论述了咳嗽兼次证的辨证处方、食疗方。
元代宫廷医家许国祯所撰《御药院方》,是以宋、金、元三代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校勘补充而成。书中记载了宋、金、元三代的宫廷秘方,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用药经验。《御药院方·治痰饮门》中载有很多咳嗽方,大多以丸、散成药为主,如宁神丸、玉仙散、人参补肺散、贝母汤、紫菀丸、润肺丸、大半夏丸、沉香汤、平肺散,润肺丸、款冬花散、噙化止嗽丸、神功散、百部散、紫参丸、梅青丸、宁肺散等。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刘完素所撰,是其一生临床经验所得。全书共3卷,阐述了有关养生、诊法、病机、本草理论等问题,并且分述了内科杂病、妇产、小儿等科多种常见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善用寒凉,后世称为“寒凉派”。他注重气、神、精、形的调养,但尤其强调气的作用及保养。其中刘完素首次提出咳嗽以声和痰区分,认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此种分类法被后世很多医家沿用。刘完素认为咳嗽“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脾湿者……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强调因湿致痰导致咳嗽的重要性。他以湿在不同的部位命名痰,指出“唯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嗽。假令湿在于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所治不同,宜随证而治之”。痰致咳嗽分为“热痰嗽”和“寒嗽”,“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冬月嗽而发寒热,谓之寒嗽”。治法方面,因为咳嗽的病因以伤于肺气、动于脾湿为主,所以治疗上“若咳而无痰者,以辛甘润其肺。故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具体用药的治法大体为:“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咳嗽自愈。枳壳、陈皮利其气,而痰饮自除。咳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少利为度。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治之。”并提出夏月嗽“小柴胡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所给出的方药也以痰而分:气痰嗽用“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汤”“烧生姜胡桃”,痰湿嗽用“水煮金花丸”,热痰嗽用“小黄丸”,风痰热嗽用“白术丸”,无痰而嗽用“玉粉丸”。
《儒门事亲》为张从正所撰,作者以“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思想将此书命名为《儒门事亲》。本书共15卷,每卷含数篇论述、多种体裁,包括“事亲”本书、治百病法、十形三疗、杂记九门、撮要图、三法六门、刘河间先生三消论、治法心要、世传神效方等内容。书中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创立了“攻邪论”,倡导以攻下三法治疗诸病。该书从六邪的角度对各种疾病的病因进行了归纳,并将其称为“六门三法”。同时,张从正对补法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邪去后才可言补,重在以五谷、五菜、五果、五畜等充养之,并批评世俗好补之风。在《儒门事亲·嗽分六气毋拘以寒述》中,作者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引起咳嗽的特点,强调咳嗽的原因不仅仅是寒邪,“风乘肺者,日夜无度,汗出头痛,涎痰不利……热乘肺者,急喘而嗽,面赤,潮热,手足寒,乳子亦多有之……火乘肺者,咳喘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血溢……燥乘肺者,气壅不利,百节内痛,头面汗出,寒热往来,皮肤干枯,细疮燥痒,大便秘涩,涕唾稠黏……寒乘肺者,或因形寒饮冷,冬月坐卧湿地,或冒冷风寒,秋冬水中感之,嗽急而喘”。并分列六邪咳的方剂:“风之嗽,治以通圣散加半夏,大人参半夏丸,甚者汗之。暑之嗽,治以白虎汤、洗心散、凉膈散,加蜜一匙,为呷之。火之嗽,治以黄连解毒汤、洗心散、三黄丸,甚者,加以咸寒大下之。湿之嗽,治以五苓散、桂苓甘露散及白术丸,甚者,以三花神祐丸下之。燥之嗽,治以木香葶苈散、大黄黄连阿胶丸,甚者,以咸寒大下之。寒之嗽,治以宁神散、宁肺散。有寒痰在上者,以瓜蒂散越之。然老幼强弱虚实肥瘦不同,临时审定权衡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