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序
拜读杨志敏教授及其团队编写的《杨志敏岭南膏方菁华》书稿,收获甚富。本书对中医膏方学术与岭南医学研究均有颇为重要的价值!
我与杨志敏教授均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时常交往与交流,尤其对邓老所倡导的岭南医学进行过许多思考。相对来说,我较多地进行医史文献和理论源流的研究,而杨志敏教授则重在临床实践,同时也善于理论总结。本书就是她将岭南膏方从实践升华到理论的一本重要著作。在书中,读者可以读到杨志敏教授学习、传承、探索和发扬膏方的历程。
首先,这是一个严谨的师承过程,从拜入沪上名家国医大师颜德馨门下开始,细心侍诊,恭谨受教,莺啼初试,受赞出师,实地考察,大力发扬……可以说步步正规,节节循法。因此,她能够将最纯正、最优秀的江南医药精华带到岭南。当今学术开放,尽管人们很容易获取膏方资料和文献,然而“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师承学习肯定优于一般性的文献阅读,其真义在于耳提面命,聆心得、明诀窍。这样的传承是扎实而可法的。
其次,这是一个创新和超越的过程。邓老生前经常对学生说:“学我者必需超过我。”这本书详述了杨志敏教授在岭南地区因地制宜应用膏方的新见。关于岭南是否适宜膏方,有过很多争议。过去观察认为,因为岭南炎热潮湿,饮食最怕滞腻,所以在滋补方面,江南多膏方,岭南饮补汤,这是因地制宜的选择。汤易于吸收,并能更快补充水分,更适合于岭南气候。此外,膏类在岭南不易保存。不过医学除了地域性,也有时代性和文化性,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命题。在20世纪时,感染性疾病多发,岭南尤其忌讳食物或药物助热生湿,会容易诱发疾病。但到了21世纪,感染性疾病已经容易得到控制,人们平均寿命延长,慢性病的防治越来越成为临床的重心。过去岭南人喜爱的“老火汤”,又被发现容易高嘌呤等。在这样的时代变迁面前,膏方补益之法引入岭南,可以说是适时和有意义的。当然,地域影响仍然是存在的,杨志敏教授的团队从组方和制作等方面对膏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所创新,可以说是青出于蓝的体现。
其三,岭南膏方理论仍然存在有待深入研讨的地方。杨志敏教授在临证学术上以扶阳为特色,在本书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关于扶阳,有不同的理论。浙江温补名家张景岳强调阴阳互根,每每以熟地等阴血药滋肾精,以起到“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作用。古人对此常以“添油”为喻,油为液体,属于阴质,但能绵绵而供灯芯火燃点。应当说,膏方的本意即在于此,其在冬季滋补,有助于阳气封藏,而为来年之用。杨志敏教授则宗“阳主阴从”之议,慎防阴柔之药凝滞阳气,多论“扶其阳”而少论“滋其阴”,虽有“固其精”一法,也多以温柔助阳之药为主,这是她的学术特色。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与岭南人体质有一定关系。燥湿有从化,岭南人脾胃不足兼内湿者多,湿阻于中,或影响阳气沉降,或易令阴药从湿化滞。重视扶阳对解决这一问题是有帮助的。本书总结的“通其滞”“和其胃”二法对此也有论及。需要注意的是,岭南的湿与滞可能还有更多特殊性。像江南地区冬季气温低气候干燥,是冬令进补的有利条件。而在岭南地区,严格意义上的冬季很短,整年平均湿度较高,对人体来说,外湿内湿相召,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长期因素。祛湿与膏方运化吸收的关系,将来还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和总结。
总体上,本书总结了杨志敏教授在岭南应用和推广膏方的心得,既有较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好的实用性。我的学识实不足以提笔言序,只可借先读之便,略谈少许体会,以就正于杨志敏教授并供读者讨论。
郑洪
2022年3月于杭州
郑洪,男,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中医药大学远志学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学术史、岭南中医药史,著有《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史》《岭南医派》《岭南医学与文化》《岭南摄生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