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医之路
第一节 胡老学习中医历程
公元1926年农历腊月初一,胡永盛教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1933年,入吉林市迎恩街小学就读。胡老自幼体弱多病,曾患有颈淋巴结结核,因自身病痛而推己及人,遂萌发学医之念。小学毕业后,胡老在吉林市平瑞医塾研读学习,师从吉林市名医盖受益。盖老为清末“进士及第”杨静修的弟子,教徒甚严,对于所教课程,如“四书”“四小经典”“四大经典”等,要求通读快熟,这使得胡老在少年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及医学基础。
胡老的授业恩师盖受益,初为平瑞医塾先生,后为沈阳医科大学中医科主任,教授。胡老经常赞叹:“恩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医德高尚,淡泊名利,退休之后,推掉一切世俗虚名,勤学不倦,继续诊病育人,实为中医界之楷模。”胡老认为恩师对自己的影响极深,他总是说:“教我的盖受益先生是一位儒医兼备之士,亦是一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好老师。恩师常说‘费些心思才有心得’,遵师所言,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为自己的业务打下了基础。恩师对学生的要求亦很严格,常说‘学医的路子一定要正,不能因为图快,走歪了道’,这教导我一直牢记在心,并影响到我后来的工作。”盖受益先生堪称为对胡老成才和学术影响最重要的一个人。
在学医期间,胡老同门弟子不下50人,均先从“四小经典”(实际是四本启蒙书)开始“念诵”,不管是否完全理解,均要求熟读和背诵。以《药性歌括四百味》《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开列书目,循序渐进地开始了中医药入门学习,每日“号书”(即每天按师父规定,背诵一定数量的内容)。把书放在老师面前,侧身背诵;完成后再接受新的“号书”(即再接受新一天的背诵内容)。如果没有完成规定的背诵,则会受“打手板”的处罚。熟记“四小经典”后,才开始学习“四大经典”,除熟读、背诵外,老师始开始讲解,以《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之序学习。因为有“四小经典”的基础,握有了学习中医的第一块敲门砖,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理解和记忆,经过数年的学习,从熟读、背诵,至初步理解“四大经典”的内容和掌握了中医思维方式,日积月累,终学有所成。
胡老现在还感慨这种学习方法的益处,如《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即“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而“识清”最终是为了临床上能够“药证相合”。他常说:“这好比盖楼房先打好地基一样,务求固其根本。有些古典医籍读时可能很费力,但读懂了,深化了,不仅不易忘掉,终身受益,而且也有利于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时,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老师也经常在往诊时带其临诊,胡老耳濡目染,对临证也有了初步感受。
盖受益老师的一次起死回生的诊疗救治经过,对胡老影响颇为深刻。一日,吉林东寺胡同一急诊患者家属前来求治。胡老随师父急去出诊,盖老师诊其为“痉病”(相当于现代传染病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除抽搐外,已半月不大便,甚为危重,曾在外国传教士开的“高大夫医院”治疗半月,毫无起色,行将就木,家属已经准备了棺材。盖老师用增液汤合大承气汤予以治疗,药仅两剂,患者燥屎尽出,下来的粪便十分坚硬。其后,患者神清痉解,起死回生。此次经历对胡老影响最为深刻,使其真正认识到了中医的“神奇”,也坚定了走中医之路的信念,故此毫无彷徨地为中医的继承和振兴奋斗了数十年。此次随师救危的一次铭心诊疗,可谓是对胡老成才和学术影响最重要的一件事。
1945年,胡老于盖老师门下出徒后,又就读于汉医讲习会办的“长春东方医学院”,学制4年,但因“光复”日本投降,学校停办而辍学。胡老后又“挖门”求人,投于曾任吉林省汉医会会长、吉林市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的王仙舟门下,从师习医临床。王氏擅长补土、滋阴,对内科杂病、虚劳痼疾、经产诸科的诊治均有独到之处。
1947年,胡老开始自行从业,为邻人及亲朋诊治疾病;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胡老参加并通过国家卫生部医师资格统考,获得“中医师”行医证(证号01497);同年,与师兄白士俊、汪申等人一同开设吉林市河南街第八联合诊所,任内科主任。
由于理论功底扎实,如其自述“到了临证,心之所向,手之所指,方药娴熟,理论功深,则左右逢源,无往而不胜”,胡老活人无数,而成为吉林四小名医之一,人称“小胡仙”。
1954年,吉林省省会由吉林市迁往长春市。9月20日,胡老调入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员,开始了中医教学生涯。时值建校伊始,教师人少,胡老以对中医的无限热爱之情,投身到教学第一线。他曾主讲医史、诊断、中药、方剂、内科(部分)、各家学说等六门课程,不断交替,天天有课,工作量大,常常备课到夜半,却从不叫苦,每门课程都严谨地写出教学方案和讲稿,从不为图省事而使用旧讲稿。他注重理论结合实践,讲课条理清晰,把一些疑点、难点,喜用一些大家熟悉的事物来比喻,生动有趣,易懂易记,课堂效果非常好。在课程中胡老时刻强调医德内涵,常说:“技术差点还可以通过学习来补上,而医生职业道德要一生恪守。”
1958年,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扩建为“长春中医学院”。胡老身为建校元老,曾在中国医学史、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内经知要、内科学、方剂学、各家学说等课程建设及教学中作出贡献,并曾任中药方剂、各家学说等教研室主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师徒相传,胡老均做到了“倾囊相传弘国粹”,并对中医成才模式等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胡老在课堂教学中,总是精神矍铄,语言精练,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如讲授《方剂学》,胡老在讲到解表剂概说部分时,为强调立法依据——“汗法”的重要性,将其概括为“治早、治好、治了”;在讲授小柴胡汤柴胡与黄芩二药“和解少阳”配伍时,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表(在经)之邪;黄芩清泄少阳半里(在腑)之热”来概括;在讲授大承气汤大黄、芒硝相须配伍时,于详细讲解大黄、芒硝之作用及现代药理知识后,用一句“芒硝配大黄,必定走大肠”来概括。这些语言形象生动,便于同学理解和记忆。
胡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临床经验和现代研究等“新知”的纳入。首先,胡老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医学,方剂学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桥梁课程,因此,结合临床经验十分重要。胡老师在讲授课程中,不断融入临床经验,如仙方活命饮中穿山甲、皂角刺,在疮疡未成脓(用量5g左右)和成脓后(用量10g左右)的用量变化;根据十枣汤化裁并改变用法(将方中三味峻下逐水药煎汁后浸入山药,阴干后制散),使峻药缓治,制成“涤饮散”的经验等,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其次,胡老又主张现代研究成果的纳入,尤其是在课堂讲授中结合方剂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从而验证中医方药配伍的合理性,指导合理选用药物。如此,学生在扎实中医基本功底的同时,又吸收现代医学的知识与思维,在两种医学的渗透、互补、完善中提升认识。胡老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他认为中医要想发展,必须“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创新”,没有继承,就无从创新。因此,学习中医,首先“重在继承”,要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底,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胡老在担任方剂教研室主任期间,组织教研室老师制作方剂标本,并在期末考试中加入口试内容,让同学首先辨认标本,然后背诵方剂歌诀,再回答相关提问,使同学在“认药”“方歌背诵”“方剂相关知识”等方面,均打下了良好的基本功底。同时,胡老又在课后指导学生阅读书目:以自己的亲身学习体会指导学生,先从“四小经典”开始“念诵”,以《药性歌括四百味》《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之序,循序渐进地学习。熟记“四小经典”后,再学习“四大经典”,以《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之目次学习。他同时强调“四大经典”必须通过熟读-背诵-理解的过程,才能深扎根基,否则根底不牢,就会被大风刮倒,如同“豆腐渣”工程。胡老还指出,“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才能“理明”“识清”,才可在临床应用时脱口而出,做到心中了然,触机即发,驾驭自如。
胡老虽然推崇师承教育模式,然而亦认为身在其位,须谋其职。故自从1955年调入“吉林省中医学校”后(现长春中医药大学前身),胡老作为一名中医教师,从教三十余载,一直兢兢业业得从事着院校的中医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担任临床带教等工作。直至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决定为全国500名著名专家配备学术继承人,胡老才正式收了第一名徒弟。其后,胡老又分批收了多名弟子,并长期为长春中医药大学方剂学科研究生义务临床带教。胡老带徒,严格要求,言传身教,口授心传,弟子耳濡目染,潜学真传。名师出高徒,岐黄薪火传,弟子们在临床跟师的过程中慢慢感悟中医的深厚内涵,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他们如今已在中医教学和临床中起到了骨干作用。在研究生临床带教中,胡老也毫不含糊,随时指教,当遇到有意义的病例时,会现场给学生讲解,事后结合病例进行讨论,毫无保留地传授学术经验,使学生们临床用药更加灵活,临床疗效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这种临床带教的实质,是将传统师承教育的方法融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之中,是高等院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可谓是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除上述高层次的师承教育外,胡老也曾为“自学成才”的民间医生指点迷津。如一位长春近郊的“赤脚医生”,曾来胡老家拜师,面对他渴求的师傅“长跪不起”。胡老虽年事已高,也只好应允收其为徒。其后,家里就多了一位求师问技的“常客”。这位“常客”曾感慨:“我这一跪,跪来了神医胡老,跪来了高深的辨证医术,跪来了传统的医学知识,跪来了悬壶济世的信心,跪来了做人的原则……胡老有着精湛的医术,认真负责的思想,刻苦钻研的精神,对学生孜孜不倦教导的高尚情操,他永远是我们医门后代的榜样。”
胡老认为,要想成为中医的“有用之才”,要重视以下三要素:①重在继承,勇于创新:胡老认为,中医要想发展,必须“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创新”,没有继承,就无从创新。在“继承”中,胡老善采诸家之长,曾有“正确地对待各家学说,在继承发扬中医学遗产上是值得重视的课题”之言,要“汲取各家之长,以补自家之短……通过实践融会贯通”;在“创新”中,胡老又倡导“医疗人文精神”,重视医患合作和信息反馈。“继承”和“创新”两相结合,从而验证中医方药配伍的合理性,指导药物的合理选用,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要为创造我国独特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奋斗。②踏实学习,不断进取:学习不能找窍门,必须踏踏实实,没有捷径可走。学问之道,可用“四不得”概括——藏不得、掖不得、虚不得、假不得。③善于总结,汲取教训:胡老认为,借鉴他人的经验固然重要,而总结自己的经验更为重要,要把自己认识清楚了再去认识别人,不然就会如人所说“嘴尖皮厚腹中空”。其中,尤其要重视总结失败的案例,失败之后吸取教训,这才是经验。胡老曾说:“自己在日常临床过程中,也有失误的例子,为了警惕自己,每在初诊处方笺底记下过程,晚间查书对证,倘此方不效时,复诊时应改换何方,想好下一步治疗措施,做到心中有数,临诊时方能忙而不乱。因为乱则马虎,马虎则易出差错。对误治或久治不愈者,从中吸取失败教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思维,这一点对医生很重要。”
胡老的主要著作有《中药方剂学讲义》(长春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串雅内编〉选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出版)《新编中成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出版)《民间医方传心录》(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民间偏方奇效方》(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出版)等,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胡老1985年获“吉林省优秀教师”称号;1988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颁发的“为我国培养中西医人才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1990年获吉林省卫生厅颁发的“在吉林省医学教育战线辛勤耕耘卅年对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1991年被选定为第一届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500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为第一发明人研制的中成药“颐和春”,于1986年获长春市首届发明与革新奖,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优秀产品奖,被列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科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