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论皇太极南下的可能
“诸位爱卿,朕心中久藏一念,或许在尔等听来,朕此番忧虑未免有些过虑之嫌。“
殿中诸人闻言,不禁相视愕然,皆露困惑之色,不明朱由检此言何意。
韩爌眉头微皱,带着几分不解:
“陛下如有任何思虑,但请直言,臣等自当竭尽所能,为陛下筹谋献策。”
孙承宗随即点头附和:
“首辅大人所言极是,我等身为朝臣,本分便是协助陛下,共解国是之忧。”
朱由检内心犹豫不决,若将己巳之变的详情透露给在座的朝臣,他实在无法预判他们会作何感想。
若不说,他又觉到自己的思路毕竟有限,若能汇聚当世精英之智,或许能够构思出更为周密的防御策略与应对之计。
说与不说,全系于他一念之差。
尽管他拥有来自未来的记忆,对己巳之变的始末和皇太极的进军路线了如指掌。
也已根据这些信息在陕西、辽东、京城三地做了精心布置。
并且实施了增加商税等财政措施,但朱由检仍感不足。
只是自己不过是一名历史研究生,尽管有未来历史知识的支撑,但在军事谋略和战略布局方面,与殿中的满桂、孙承宗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甚至不及韩爌和黄立极这些久经朝堂的老臣。
毕竟,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他们所缺乏的,是对未来的洞察。
保持沉默,或许会因为自己的一次误判而引发全局性的灾难。
如今的大明,正如同行走在薄冰之上,任何微小的失误,都可能成为加速帝国衰败与灭亡的催化剂。
若是选择坦白,就怕会激起这些老谋深算之人的疑虑与猜忌。
说,还是不说?朱由检陷入了犹豫。
大殿内,一片沉寂,无人敢于打扰这位陷入沉思的皇帝。
朱由检的内心如同一池水被投入了石子,波澜起伏,难以平静。
他反复权衡着利弊,每一种选择都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希望,也潜藏着危机。
他想到,如果自己将未来的知识透露,或许能够力挽狂澜,为大明赢得一线生机。
但是,他也明白,有些现在未发生的事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太过惊世骇俗。
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被视作妖言惑众,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皇位。
另一方面,朱由检也清楚,如果选择沉默,他必须独自承担所有的压力和责任。
他只是一个历史的研究者,而非真正的帝王之才,面对朝中的权谋斗争,他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
他有时也会害怕,害怕自己的一个疏忽,就会成为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
漫长的沉默中,朱由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他看着殿下那些历史上的能臣名将,他们看他的眼神,让他心中更加沉重。
这些人都在等他,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乃至整个帝国的未来,都系于他一人之手。
最终,朱由检深吸一口气,决定还是要说。
他告诉自己,即使前路荆棘密布,他也不能逃避作为皇帝的责任。
他必须尝试,即使失败,也要让大明在倾颓之前,尽可能地展现出它的最后光辉。
朱由检再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道:
“假设,朕只是做一个假设,倘若皇太极绕过山海关,接道南下,直接挥师攻打京师,各位爱卿以为此种情况有没有可能会发生?”
诸人闻言皆是一脸震惊,觉得此事太过不可思议。
这样的假设,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
韩爌皱起了眉头,疑惑问道:
“陛下,建奴绕过山海关,直取京师?这……这怎么可能?山海关乃是我朝东北之门户,有重兵把守,岂是轻易能绕过的?”
黄立极也接口道:
“是啊,蒙古有林丹汗,他们对皇太极的野心也有所防备,不可能让其轻易通过。再者,皮岛上的毛文龙将军,也是一员虎将,他的存在,对后金来说是极大的威胁。”
孙承宗更是直言不讳:
“陛下,皇太极若绕过山海关,便是弃蒙古和皮岛于不顾,这样的举动,无疑是自断臂膀,他怎会如此愚蠢?”
朱由检听着几人的话,心中自然清楚他们的意思
西部有林丹汗的势力,皮岛上有毛文龙坐镇,然而,他却比他们清楚未来的局势将如何演变。
明年,皇太极将对漠南蒙古诸部发起猛攻,而大明对此却是鞭长莫及。
天启七年正月,皇太极便派遣阿敏率领五万大军东征朝鲜。
林丹汗误以为有机可乘,遂准备联合各部东征后金。
只是事与愿违,喀喇沁部、鄂尔多斯、阿巴亥等部组成反林联军,与林丹汗的部队交锋,导致林丹汗损失了四万精兵。
皇太极怎会错过这样的良机?七月间,他召集了臣服于后金的蒙古各部代表至沈阳会盟,组成了十万联军。
在归化城,与林丹汗展开了一场激战,林丹汗大败而逃。
次年二月,皇太极亲征林丹汗,攻克了察哈尔部的多罗特部,此战俘虏人数高达十一万。
九月,皇太极首次以盟主身份统率蒙古、满洲军队西征,再次重创了察哈尔部。
经过这三次大战,林丹汗对后金的威胁被彻底消除。
四年后,皇太极再次会盟蒙古各部,兵分三路,阿济格率领一万蒙古联军进攻大同、宣府,这两地此时已被林丹汗占领。
济尔哈朗、岳托、多尔衮、豪格等率两万满洲八旗军队进攻河套平原。
皇太极则与莽尔古泰率领主力部队继续西进。
三路大军势如破竹,林丹汗闻讯,再次西逃,直至青海。
七月,后金大军停止追击,转而在宣府、张家口大肆抢掠后,返回沈阳。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征战,皇太极将蒙古诸部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使得大明辽东、陕西三边、山西等地皆处于后金的包围之中。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朱由检明白自己必须有所作为。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如今的大明军队已腐朽不堪,战场上数千官兵被数百叛军追得四处逃窜的场景屡见不鲜。
农民起义的烽火四处蔓延,后金的威胁日益严重,蒙古诸部的动向也需时刻警惕。
但在这一系列紧迫的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无疑是两年后的己巳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