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义”观念的现代价值及其转化之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义”观念经历了种种变化。从孔子将“义”作为君子人格的特征以区别于“喻于利”的小人开始,“义”的道德意味越来越浓重,“义”、“利”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也越来越尖锐。大致而言,孔子之后,“义”的地位逐步上升,至孟子时“义”与“仁”可以相提并论,其时“仁义”一词甚至常被当作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到宋明时期,由于理学的发展,“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等同于“理”,学者常将“理”、“义”并称,“义利之辨”因此被当作“儒者第一义”。[367]

古代儒家学者有关“义”的阐述相当宏富,而义利之辨则贯穿整个儒家思想发展史的始终。作为儒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义利之辨”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义为利、义利统一乃至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等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精蕴。在当代社会,“义利之辨”对中国的政治方针、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成为人们正确处理道德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与精神生活需要的关系的重要准则。李祥俊认为可以将“义利之辨”分解为三个层次:“在社会共同生活层面,体现为物质利益与关于物质利益的合宜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在个体价值选择层面,体现为主体的物质欲求与主体内在的对合宜分配制度的自觉遵循、道德持守之间的关系;在性与天道的终极实在层面,体现为一般的利欲与超越的天经地义之间的关系。”[368]对应而言,“义”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义”是个人德性修养的基本目标

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要求“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可见“义”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一个重要要求。对于如何才可以谓之“义”,孔子显然缺乏深入而系统的阐述,只是为人的道德修养指明了一个基本方向。但是,“为仁由己”、“欲仁斯至”已然清晰地表明每个人都具有内在的道德主体性与成就道德人格的无限可能性。孔子之后,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仁内义外”的说法[369],孟子则明确提出在“仁”以外“义”也必须基于人内在的道德自觉,认为人天生具有“四端”即内在的道德依据。[370]与此同时,“义”的理论地位被大幅度提高。在孟子的思想中,“义”与“道”含义相近、地位相当。“孟子把‘义’当作善、至善和道来看待,或者可以说他认为‘义’就是‘道’‘至善’。”[371]在孟子看来,就每一个人的本性而言,“义”都应是其生命的至高追求,即便是生命与“义”发生冲突也当“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

自孟子之后,“义”不再仅仅作为外在的道德原则或行为规范,而演化为必须基于对社会规范发自内心地认同之后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可以说,义的道德意识体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正是在他的羞恶等社会道德情感心理活动中得到发展、扩充,成为和最后沉淀于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372]其后宋明理学不断援引并发挥孟子“养浩然之气”的主张,将“集义”作为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为人们积德行善、成圣成贤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路径。诚如冯契所云:“真正自由的道德行为就是出于自觉自愿,具有自觉原则与自愿原则统一,意志和理智统一的特征。一方面,道德行为合乎规范是根据理性认识来的,是自觉的;另一方面,道德行为合乎规范要出于意志的自由选择,是自愿的。只有自愿地选择和自觉地遵守规范,才是道德上真正自由的行为。这样的德行,才是以自身为目的,自身具有内在价值。”[373]儒家之“义”在道德修养中所体现的正是自觉与自愿原则的统一。

道德的重要作用在于克服人先天欲望的自然性,从而进入“必然”世界。从孔子“义”、“利”对举及古今社会现实来看,利益冲突对人类社会而言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个有“义”之人必然能够节制自身的欲望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尽管有学者对儒家的“义利之辨”持反对态度,认为其在历史上客观地限制了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因而在当代社会应将其摒而弃之,但是儒家事实上从来不否认物质利益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上的功利价值。《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也清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只是认为对外在物欲的追求应符合道义的原则,这也成了此后两千多年里儒家的一贯立场(尽管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在理论侧重点与重视程度上不尽相同)。当然,也不可否认,主流儒家重德性、轻情欲,一旦后世片面追求德性就会流于偏弊。从历史上看,宋明理学过度高举“天理”而压抑人欲,明清诸多儒者对此明确表示反对,并主张应该正视人的欲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认可对欲望的无限追逐,实际上他们认为义利应该统一且是可以统一的。有鉴于此,当代社会应建构一种既讲义利统一、义利并重,又讲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物质利益与道德诉求、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当代正确的义利观要求国家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肯定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并以增进、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或公共利益为目标,坚持把是否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作为衡量的标准。

二 “义”是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义”有“正当”、“合理”的意思。作为外在的价值系统,“义”关乎社会群体共同的伦常秩序、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而其在根本上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联。在儒家传统中,绝大部分儒者是接受、认可乃至强化“义”在维护君主制度、君臣关系以及社会整体利益上的作用的,只有极少数学者如李觏、王安石和南宋的浙东功利学派以及明清时期的黄宗羲、颜元、戴震等强调个体利益的重要性,个别学者如黄宗羲甚至开始质疑封建制度与君臣关系的合理性。因此,从整体上看,儒家“义”的思想基本上是对既有的、传统的制度的肯定与维护。

但是,也应该看到:儒家有关“义”的论述中也包含着部分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用的资源。“义”与“仁”的作用范围不同,《礼记·丧服四制》云:“门内之治恩揜义,门外之治义断恩。”可见家内空间以仁、恩即亲情为本,社会领域则以义即规范、公义为要。因此,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云:“门内之治,欲其逸也。门外之治,欲其制也。”事实上,“仁”与“义”是不可偏废的普遍性法则,只是在“门内”、“门外”各有所侧重。《礼记·表记》云:“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一般性原则,“义”必须涵纳社会的普遍诉求,兼顾各阶层的利益。《淮南子·缪称训》因此说:“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

当然,儒家所谓的“众适”只是就“义”的适用范围与作用对象而言,实际上,在对“义”之具体内容的确定上,还必须征求大众的广泛意见。宋明理学认为人间的制度规范与伦常道德均源自“天理”,而人当“灭人欲”以“存天理”,但不管是“性即理”还是“心即理”,其所谓的“理”都是基于道德主体的个人体会。对于这一点,戴震已多有批评。为此,在理论视角上,当由传统儒家所主张的道德主体性转换到前道德的“主体间性”上,“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作为一个基本原则则具有现代转化的可能。按荀子的观点,“礼义”虽是圣人创建的,但也是各方利益冲突、调适的结果。当代社会要建立一种普遍的道德规范或者生活方式,必须建基于个体自由及其意志自决,在尊重多元性与个性化的基础上追求价值“共识”。哈贝马斯说:“真正的共识绝不会否定差异,取消多元性,而是要在多元的价值领域内,对话语论证的形式规则达成主体间认识的合理的一致,并将这一前提引入语言交往。”[374]可见,即便达成普遍的“同一性”,也不该消解差异性与多元性。哈贝马斯说:“普遍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在认同别的生活方式乃合法要求的同时,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对化;意味着对陌生者及其他所有人的容让,包括他们的脾性和无法理解的行动,并将此视作与自己相同的权利;意味着人们并不孤意固执地将自己的特性普遍化;意味着并不简单地将异己者排斥在外,意味着包容的范围必然比今天更为广泛。道德普遍主义意味着这一切。”[375]

在将“义”作为行为规范与道德原则的现代转化上也是如此。张岱年指出:“孔子所谓义是泛指道德原则,并非具体的道德条目。《中庸》始以仁义并举,而以‘宜’释义,更将义归结为‘尊贤’。孟子以‘敬长’说义。所谓尊贤,所谓敬长,都肯定了人与人的差别。《易传》以禁民为非为义,《荀子》以禁民为恶为义,都强调义的强制意义。《礼记》以‘贵贵尊尊’为‘义之大者’,义就成为一项维护等级制度的规范了。虽然如此,义作为一个道德原则,仍然含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之时总有当为与不当为的区分。在等级制的社会中,强调‘贵贵尊尊’;在废除等级制的社会中,应以符合最大多数人民的要求为标准。”[376]因此,在重新确立“义”的内涵上,一方面要征求最大多数人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保障并维护价值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三 “义”可与现代社会的权利观念和正义理论相对接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遭遇之中,人们努力寻找传统的思想资源以对接翻译英语“right(s)”一词。1864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首次以“权利”翻译“right(s)”;其后严复翻译《天演论》与《群己权界论》也沿用了这一做法。[377]但是,早先中国人对于“权利”这一词并无感触,后来梁启超开始大力推广“权利”观念并反思国人思维之不足。他说:“大抵中国善言仁,而泰西善言义。仁者,人也。我利人,人亦利我,是所重者常在人也。义者,我也。我不害人,而亦不许人之害我,是所重者常在我也。此二德果孰为至乎?在千万年后大同太平之世,吾不敢言,若在今日,则义也者,诚救时之至德要道哉!”[378]要而言之,传统中国重“仁”轻“义”,西方则相反。仁者爱人,故以他人为重,表现在政治上为期盼国君行仁政,进而放弃进取、斗争,最终致使人格卑下、权利意识淡漠,因而当以“义”救时弊,而“梁氏此处的‘义’乃指‘权利’而言”。[379]在梁启超的理解中,“义”者不侵害别人的正当利益,也不许别人侵害自身的正当利益,与西方的权利观念十分接近。刘师培也相当重视“义”与“权利”的关系,说:“‘义’字作‘谊’,‘谊’训为‘宜’,故事得其宜之谓‘义’。事得其宜者,即持人己之平,裁制一己之自由,而不复损人益己也……故‘义’之为德,即所以限抑一己之自由,而使之不复侵犯他人自由也。”[380]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单方面损抑自身的自由以满足他人的需要,而是说每个人的自由要以他人的自由为边界。“义”有“裁断”和“限制”之意,但如何“裁断”才可谓之“宜”显然需要以双方的平等、对等关系为前提,以公平为目标,而不是放弃自身权利成全他人。蔡元培则将这种“义”称为“公义”,说:“公义者,不侵他人权利之谓也。我与人同居社会之中,人我之权利,非有径庭,我既不欲有侵我之权利者,则我亦决勿侵人之权利。人与人互不相侵,而公义立矣。”[381]蔡元培所谓的“权利”包括生命、财产与名誉。他认为每个人都当具有“公义”,即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且尊重他人之正当权利。

在权利基础之上,我们或许可以探寻重建儒家的正义理论。“义”者,“宜”也,“正当”、“公平”为其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并无严格的对应概念和系统的话语体系,但儒家思想中并不缺乏对于社会正义的思考,《论语》、《孟子》、《荀子》、《周礼》、《礼记》均有涉及社会正义的部分内容。[382]正义的核心或主要内容即分配正义。对此,荀子“义以分则和”的主张具有比较系统成熟的、与西方正义理论更为接近的理论特征。大致而言,儒家对于社会正义自有一套方案,然而既有的研究均未曾注意到:儒家对于社会正义最大的贡献(同时也是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试图以道德作为分配的要素,而荀子将这一策略推至顶峰,建构了一个以道德作为唯一分配要素的正义体系,即所谓“以礼分施”、“谲德定次”。这一理论体系可以与西方正义理论相对照,并为其提供有益补充。

毋庸讳言,“义”与“权利”、“正义”并不具有严格的对等关系:儒家之“义”的道德特征相当突出,与现代前道德的“权利”概念、政治哲学领域的“正义”理论存在差异,但儒家有关“义”的论述大多是围绕一个人的出处、取予乃至对于制度的建构、损益而言,关涉个人的利益、名誉、道德乃至生命,其中自然不能不考虑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因而“义”观念之中也不乏“权利”因素与“正义”诉求,具有现代转化的理论可能。儒家受人诟病的缺陷之一就是崇尚道德而贬低利欲,偏重义务而轻权利。如果凸显“义”概念中的“权利”成分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儒家正义理论,则将有利于弥补其理论之不足。


[1]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33页上栏。

[2]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118页。

[3]庞朴:《儒家辩证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24页。

[4]《张岱年全集》4,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18页。

[5]陈来:《论古典儒学中“义”的观念——以朱子论“义”为中心》,载《文史哲》2020年第6期。

[6]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7][日]伊藤仁斋:《论孟字义》之《仁义礼智》第九条,转引自陈弱水著《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8]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9]陈来:《论古典儒学中“义”的观念——以朱子论“义”为中心》,载《文史哲》2020年第6期。

[10]陈来:《论古典儒学中“义”的观念——以朱子论“义”为中心》,载《文史哲》2020年第6期。

[11]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161页。

[12]肖群忠:《传统“义”德析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3]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6、1414页。

[14]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15]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6、1414页。

[16]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17]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页。

[18]Chung-ying Cheng,On yi as a universal principle of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Confucian moralit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No. 3(1972):269.

[19]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5页。

[20]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9页。

[2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译:《康德与中国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250—251页。

[2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译:《康德与中国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2、250—251页。

[23]Chung-ying Cheng,On yi as a universal principle of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Confucian moralit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22,No. 3(1972):270.

[2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译:《康德与中国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259页。

[25]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26]陈来:《早期儒家的德行论——以郭店楚简〈六德〉〈五行〉为中心》,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27]陈来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仁是内在产生的,义是外在的义务;礼乐则既内在又外在,故说为‘共’。父、子、夫之德是内在的,君、臣、妇之德是外在的。”(陈来:《早期儒家的德行论——以郭店楚简〈六德〉〈五行〉为中心》,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然而,从上下文看,“内”、“外”应该指其作用领域。

[28]陈来:《早期儒家的德行论——以郭店楚简〈六德〉〈五行〉为中心》,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29]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617页。

[3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9页。

[31]陈大齐:《孟子待解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2页。

[32]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儒家思孟学派论集》,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版,第393页。

[33]陈大齐:《孟子待解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版,第44页。

[34]“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35]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36]焦循:《孟子正义》上,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218—219页。

[37]周海春、荣光汉:《论孟子之“义”》,载《哲学研究》2018年第8期。

[38]梁涛:《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论〈王制〉〈非相〉的情性—义/辨说》,载《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1期。

[39]黄玉顺:《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载《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3期。

[40]如东方朔所言,“物”既包括刍豢、文绣、舆马、余财等物质性产品,也包括爵位、官职、功名、权利等社会性产品。(东方朔:《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78页。)

[41]东方朔:《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1页。

[42]在荀子看来,君子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义”胜“利”,“以公义胜私欲”(《荀子·修身》),“先义而后利”(《荀子·荣辱》),而小人则唯利是求,故谓“保利弃义谓之至贼”(《荀子·修身》)。

[43]东方朔:《“利足以生民”——荀子分配原则的一个面向》,载《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44]梁涛:《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发展——论〈王制〉〈非相〉的情性—义/辨说》,载《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1期。

[45]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46]东方朔:《“利足以生民”——荀子分配原则的一个面向》,载《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

[47]“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人之生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荀子·荣辱》)“雕雕焉县贵爵重赏于其前,县明刑大辱于其后,虽欲无化,能乎哉!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化。”(《荀子·议兵》)

[48]东方朔:《差等秩序与公道世界:荀子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1页。

[49]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621页。

[50]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页。

[5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页。

[52]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页。

[53]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页。

[54]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页。

[5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页。

[56]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页。

[57]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页。

[58]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62、463、82、138、139、30、318、84、343—344页。

[59]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页。

[60]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页。

[6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页。

[62]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页。

[63]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页。

[64]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页。

[65]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页。

[66]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33—334、462、458、288、289、59、71、257页。

[67]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页。

[68]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页。

[69]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页。

[70]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页。

[7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30—31、36、139、86、91—92页。

[72]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13页。

[73]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27页。

[74]《柳宗元集》,北京:中国书店2000年版,第363页。

[75]《刘禹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页。

[76]《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页。

[77]《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页。

[78]《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页。

[79]《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页。

[80]《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页。

[81]《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页。

[82]《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页。

[83]《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页。

[84]《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68、178、173、174、174、173、172、174、172页。

[85]《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86、174页。

[86]刘宁:《韩愈“博爱之谓仁”说发微——兼论韩愈思想格局的一些特点》,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3期。

[87]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88]《韩昌黎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第286、174页。

[89]《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19、332页。

[90]《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201—1202页。

[91]郑熊:《从伦理之道到本体之道——韩愈、二程道论与唐宋道学之发展》,载《哲学研究》2017年第6期。

[92]《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19、332页。

[93]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94]叶赋桂:《韩愈之道:社会政治与人生的统一》,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95]二程的哲学思想显然有所区别,但正如张立文所言:“从根本上说,二程思想基本相同。”(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1页。)本文从其主张,将二程合论。另,有关二程思想异同的研究成果可参看彭耀光撰《近百年来二程哲学思想异同研究述评》,载《哲学动态》2007年第6期。

[96]方光华:《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97]对于二程道论的区别,唐君毅分别称之为“程明道之无内外、彻上下之天人不二之道”与“程伊川于一心分性情,别理气,及以敬直内,以格物穷理应外之道”(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130页),而二者之思想在天人一贯、内外合一上是一致的。

[98]《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99]《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0]《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1]《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2]《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3]《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4]《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5]《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6]《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7]《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8]《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09]《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10]《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55、125、231、132、111、54、55、51、347、347、254、329、352页。

[111]《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12]《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13]《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14]《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15]《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16]《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17]《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18]《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19]《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20]《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21]《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22]《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23]《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24]《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25]《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26]《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27]《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80、64、375、201、66、329、254、132、306、380、237、237、66、340、170、118、66页。

[128]《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29]《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30]《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31]《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32]《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33]《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34]《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35]《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36]事实上不仅“仁”,“义”、“礼”、“智”、“信”均以“道”为依归:“仁者公也,人(一作仁。)此者也;义者宜也,权量轻重之极;礼者别也,定分。知者知也,信者有此者也。”(《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52页。)

[137]《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38]《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39]《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40]《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41]《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42]《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43]《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41、256、58、62、151、256、257、84、65、178、62、233、125、222、256页。

[144]《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45]《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46]《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47]可助长者也包括养心、养志:“志不可不笃,亦不可助长。志不笃则忘废。助长,于文义上也且有益,若于道理理上助长,反不得。”(《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61页。)

[148]《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49]《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0]《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1]《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2]《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3]《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4]《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5]《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6]《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7]《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8]《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59]《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60]《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61]《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62]《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63]《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64]《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65、129、62、93、79、172、249、253、77、243、172、68、89、242—243、89、363、171、224、266、266页。

[165]《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页。

[166]《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页。

[167]《二程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83页。

[168]《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页。

[169]《二程集》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07页。

[170]《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页。

[171]《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302、224、266、224、302—303页。

[172]郑熊:《从伦理之道到本体之道——韩愈、二程道论与唐宋道学之发展》,载《哲学研究》2017年第6期。

[17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页。

[17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75页。

[175]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页。

[176]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1页。

[177]朱子关于理气先后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他早年不讲理先气后,后来主张理在气先,晚年则认为理气本无先后,但在“次序”上理先气后。(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99页。)

[178]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页。

[17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页。

[18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09、3、2、68页。

[181]《朱子全书》贰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4页。

[182]《朱子全书》贰拾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0页。

[18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89页。

[18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页。

[185]朱子对于理气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其中不乏矛盾之处。(具体可参见陈来著《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143页。)

[186]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页。

[187]《朱子全书》贰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5、2658—2659、2935、2768页。

[188]《朱子全书》贰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5、2658—2659、2935、2768页。

[18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页。

[19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页。

[191]《朱子全书》贰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5、2658—2659、2935、2768页。

[19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32页。

[193]《朱子全书》贰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5、2658—2659、2935、2768页。

[19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7、64、69、259、71页。

[195]《朱子全书》贰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8、2590、2779、2729页。

[196]《朱子全书》贰拾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9页。

[197]《朱子全书》贰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8、2590、2779、2729页。

[198]“情”除了“四端”,还包括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杨立华认为:“七情是从属于四端的。”(杨立华:《宋明理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29页。)

[199]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9页。

[200]《朱子全书》贰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8、2590、2779、2729页。

[20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10、2009页。

[202]“心”非“性”。朱子说:“心、性之别,如以碗盛水,水须碗乃能盛,然谓碗便是水,则不可。”(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11页。)陈来进而认为“心”与“性”、“心”与“理”不可混为一谈:“如果说心是一个系统,那么性或理只是这一系统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或本质,而不是整个系统本身。”(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

[20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74页。

[20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10、2009页。

[205]《朱子全书》贰拾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8、2590、2779、2729页。

[206]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88页。

[20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74页。

[208]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0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1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1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1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1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14]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19页。

[215]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16]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1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18]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1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2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2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4、237、105、107、106、120、429、152、216、216、287、387、224页。

[22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页。

[22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页。

[224]《朱子全书》贰拾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8页。

[225]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页。

[226]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页。

[227]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18页。

[228]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页。

[22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页。

[23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4、210、225、131、228、228、367页。

[231]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38页。

[23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967页。

[233]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96页。

[234]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0、27—28页。

[235]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00、702页。

[236]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00、702页。

[237]《叶适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28、726、699页。

[238]《叶适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28、726、699页。

[239]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0、27—28页。

[240]《叶适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28、726、699页。

[24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31、271页。

[242]《叶适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39、637页。

[243]《叶适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39、637页。

[244]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7页。

[245]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31、271页。

[246]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90页。

[247]《叶适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14页。

[248]《叶适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39、731、787、730页。

[249]《叶适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39、731、787、730页。

[250]《叶适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39、731、787、730页。

[25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31页。

[252]《叶适集》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39、731、787、730页。

[253]《叶适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1—142页。

[254]《叶适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03页。

[255]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6页。

[256]蒙培元:《叶适的德性之学及其批判精神》,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

[257]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5、324页。

[258]《叶适集》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07—608页。

[259]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55、324页。

[260]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86页。

[261]《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0、2页。

[262]《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0、2页。

[263]《王阳明全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4页。

[264]《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65]《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66]《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67]《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68]《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69]《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70]《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71]《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72]《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73]《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74]《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75]《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76]《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5、138、271、103、242、135、26、39、110、22、44、39页。

[277]《王阳明全集》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6页。

[278]《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页。

[279]《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页。

[280]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9—150、155页。

[281]《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页。

[282]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9—150、155页。

[283]《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页。

[284]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149—150、155页。

[285]《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页。

[286]《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页。

[287]《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4、7、222—223、105、53、242、5页。

[288]《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页。

[289]《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页。

[290]《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页。

[291]《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页。

[292]《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页。

[293]《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页。

[29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3、230页。

[29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3、230页。

[296]《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14、308、311、80、14、93—94、121页。

[297]《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2、204页。

[298]《王阳明全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2、204页。

[299]王泽应:《王夫之义利思想的特点和意义》,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300]《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02页。

[301]《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42页。

[302]《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10、535页。

[303]《船山全书》第1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9、75、69页。

[304]《船山全书》第11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5页。

[305]《船山全书》第1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9、75、69页。

[306]《船山全书》第1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9、75、69页。

[307]《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82页。

[308]《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931页。

[309]《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10、535页。

[310]《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536页。

[311]《船山全书》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121页。

[312]《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77、277、279、278页。

[313]《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77、277、279、278页。

[314]《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77、277、279、278页。

[315]《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77、277、279、278页。

[316]《船山全书》第1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826页。

[317]《船山全书》第5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67—268页。

[318]《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82、722、91页。

[319]《船山全书》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63页。

[320]《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82、722、91页。

[321]《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87、712、969页。

[322]《船山全书》第8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27—29页。

[323]《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82、722、91页。

[324]《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785—786页。

[325]《船山全书》第7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696页。

[326]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144页。

[327]《戴震全书》第6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7、176、182页。

[328]《戴震全书》第6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7、176、182页。

[329]《戴震全书》第6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7、176、182页。

[330]《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31]《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32]《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33]《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34]《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35]《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36]《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37]《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38]《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39]《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40]《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99、200、176、164、158、153、157、179—180、182、195、186页。

[341]《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42]《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43]《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44]《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45]《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46]《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47]《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48]《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49]《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50]《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51]《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52]《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53]《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70—171、183、184—185、164、164、211、203、169、155—156、171、197、197、161页。

[354]《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页。

[355]《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页。

[356]《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页。

[357]《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页。

[358]《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页。

[359]《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84、216—217、162、188、171、158页。

[360]《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页。

[361]《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页。

[362]《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页。

[363]《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页。

[364]《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页。

[365]《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页。

[366]《戴震全书》第陆册,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53、217、154、162、160、202、205页。

[367]《朱子全书》贰拾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2页。

[368]李祥俊:《儒家义利之辨的概念含义、问题层次与价值取向》,载《学习与实践》2019年第1期。

[369]刘丰甚至认为:“在孔子这里,已经有了仁内礼(义)外的思想倾向”,而在孔子以后这种思想得到了继续发展,《礼记·表记》中的“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与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或生于内,或生于外”等表述均可说明这一点。(刘丰:《从郭店楚简看先秦儒家的“仁内义外”说》,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70]陈弱水说:“综合而言,‘仁内义外’是战国中晚期以下思想界的流行见解,墨、孟学派虽然兴盛一时,他们的‘仁义内在’观反而属于特殊的立场。”(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371]张奇伟:《孟子“义”范畴初探》,载《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372]张奇伟:《孟子“义”范畴初探》,载《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373]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374]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375]包亚明:《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376]《张岱年全集》4,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20—621页。

[377]当然,严复的态度有点反复,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拒绝以“权利”翻译“right(s)”。具体可参见陈乔见撰《从“义”到“权利”——近代道德意识转型一例的观念史考察与义理分析》,载《哲学研究》2021年第2期。

[378]梁启超:《新民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92—93页。

[379]黄进兴:《从理学到伦理学:清末民初道德意识的转化》,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63页。

[380]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伦理教科书》,扬州:广陵书社2013年版,第176页。

[381]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66页。

[382]郭齐勇:《儒家的公平正义论》,载《光明日报》2006年2月28日理论版;郭齐勇:《孟子与儒家的正义论》,载《儒林》第3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郭齐勇:《先秦儒家论公私与正义》,载《儒家文化研究》第2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郭齐勇:《先秦儒学关于社会正义的诉求》,载《解放日报》2009年1月11日理论版;郭齐勇:《再论儒家的政治哲学及其正义论》,载《孔子研究》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