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3:亚洲(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03章
阿兰哥特人

在基督教时代,高加索北部、里海、奥克苏斯河和兴都库什山脉的所有地区的人口几乎都可以被称为印度-日耳曼人,或称阿兰哥特人,也就是白色人种。他们所说语言的大部分词根都可以在梵文、波斯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以及其他相同语系的语言中找到。在一个非常遥远的时期,这些人已经渡过顿河,来到了多瑙河的北岸。他们形成了几个民族,不过再也不可能把它们区别开来了。

同一民族的一些部落在古代远徙到中国境内,向北到达阿尔泰山,最后分散到突厥和西藏的部落之中。帕提亚人、巴克特里亚人、索格狄亚那人、花剌子模人、盖塔人、马萨革泰人、罗科索拉尼人、亚兹格斯人以及其他许多民族都属于这一庞大的家族。

一些微弱的历史迹象、语言的差异、隐藏在印度教神话中的古代传说,甚至一些关于东亚部落的生理数据,都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假设:在一个非常遥远的时代,世界这一地区的中心被所有印度-日耳曼人的祖先占据。然而导致这一民族分散到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其中一个说梵文的民族来到喜马拉雅山脉脚下,散布在印度平原上。在那里,他们驱逐马来人和黑人,或与他们融合,并完成了对锡兰的征服。另一部分,则沿着阿姆河和锡尔河向西,再向西南方向扩散到波斯,向西北方向扩散到伏尔加和顿河,再进入欧洲。这些迁徙似乎已经重复了好几次,而且前一个时期与后一个时期相距甚远;至少,这是解释被称为印度日耳曼的民族和语系之间多样性的最好方法。

我们从一个金发碧眼的民族——乌孙人的存在可以看出他们在东方的迁徙。他们在公元前3世纪,定居在了中国境内。从突厥语和蒙古语中所遇到的大量印度日耳曼语系的词根,同样可以推断出这一点。

至于同一民族在北方的迁徙,我们发现一个具有类似特征的民族居住在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和叶尼塞河上游,甚至一直到最近的时代依然居住在那里。这些部落后来与突厥民族融合,形成了吉尔吉斯人,其中蓝眼睛或绿眼睛以及红头发的人并不少见。

乌孙人第一次出现于历史记载上,在公元前3世纪,他们在中国西北部地区与月氏人融合在一起。他们在外貌上与邻近民族完全不同,中国作家形容他们有蓝眼睛、红胡子,很像大型猿类。公元前165年,匈奴人占领了月氏人居住的地区,向西方驱赶他们,乌孙人跟随月氏人来到了位于准噶尔的新住处。他们的首领建都于赤谷城,这座城市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红湖或盐湖(11)附近。他们共有人口12万户63万人,士兵18.88万人。他们似乎已达到一定的文明程度,他们两位伟大的将军被称为大禄。

在这个地区以前还居住着同一民族的塞种人。这是一片美丽的平原,生长着适合牛群的优良牧草。牛群是这些游牧民族的财富。这里气候寒冷,经常下雨,山上长满了冷杉和落叶松。他们的习俗与匈奴人相似,养了许多马匹,其中的富人甚至养四五千匹马。这是一个冷酷、不忠诚、倾向于掠夺的民族。这些特征使它比起邻近民族有了很大的优势。

中国的历史文献一直到公元前2年都有讲述他们君主的部分。4世纪,鲜卑人将他们从居住的地区向西和西北方向驱逐,他们一部分迁入贾沙特斯河上游和中亚河中地区,另一部分迁入额尔齐斯河附近的吉尔吉斯草原南部。619年,他们成为突厥人的臣民,并且似乎与其融合在一起。

喀什噶尔也居住着一个蓝眼金发的民族月氏人。这里出产谷物、大米,以及中亚特有的红甘蔗、棉花、丝绸、铁、铜和雌黄。在成为匈奴人的附庸之后,又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被汉朝征服。大约在120年,贵霜人(月氏人)废黜了他们的国王,这里的臣民开始信奉佛教。国王的帽子上戴着一只金狮,每年都换一次。当它屈服于匈奴人时,喀什噶尔有12个大城市和几十个小城市。7世纪时,中原王朝对该地加强了有效管辖;677年,它被吐蕃人入侵,并一直在吐蕃人的统治下,直到10世纪中叶,中原王朝对该地的控制再度加强。

另一个有蓝眼睛和金发或红发的民族是丁零人,丁零人的意思是“古老的人”。他们生活于乌孙和索格狄亚那北部,贝加尔湖西岸。在公元前3世纪,他们被匈奴人削弱;公元前65年,他们与匈奴人之间开始了持续3年的战争。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生活在鄂毕河和额尔齐斯河边界上的丁零人的一部分被鲜卑人征服,但并没有长时间屈服。507年以后,当柔然从他们那里夺回自己的土地时,丁零人就经常出现在中国的史书上。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不知不觉地融入了吉尔吉斯人之中。

坚昆后来被称为黠戛斯,最后被称为柯尔克孜(中国对它的称呼)——吉尔吉斯。这是一个身材高大的民族,红发、白面、绿瞳。他们被发现于叶尼塞河的上游和东边,直到与安加拉河的交汇处。他们的部落与丁零人的部落混杂在一起。黑头发被认为是不祥的预兆。黑眼睛则表示是李陵的后代。李陵是一位汉朝将军,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被封为坚昆国王。他们的人口有几十万人,可以从中抽调2.4万精兵。

坚昆人中男性很少,女性很多。这个民族傲慢自大,但非常勇敢。他们在手上刺青。女性婚后会在脖子上做标记。无论男女,都戴着耳环。男人和女人没有分别地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国家夏天满是沼泽,冬天满是积雪。寒冷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大江大河几乎会冻结一半的深度。(12)

正如中国人所说,黠戛斯人或古吉尔吉斯人与突厥人有着相同的语言,而且他们与突厥人通婚,毫无疑问,这个印度日耳曼民族失去了它的母语,而采用了突厥人或者乌古斯人的语言。像所有的突厥民族、汉人、蒙古人、日本人一样,黠戛斯人将12年定为一个周期,每年都用一个动物来命名: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13)

黠戛斯拥有的土地很广阔。648年,他们得知薛延陀向唐朝投降后,也派遣了使者向唐朝进贡。后来首领亲自朝见,受到了唐朝皇帝的热情招待。首领被授予左屯卫大将军,享一级管辖权。唐朝将他置于燕然都护的领导之下,给予他行省总督的职位。至此,唐朝将大部分中亚小国纳入统治之下。708年,皇帝收到了黠戛斯人的礼物,称唐朝与黠戛斯因为李陵而有亲戚关系。758年,他们被回鹘彻底打败,与唐朝断绝了联系。此后他们从征服者那里得到“黠戛斯”这个名字,意为黄色或红色的脸。840年,他们击破回鹘帝国,数十年之后,于阗人将他们赶下了政治舞台,史书上再也没有提到过他们,直到他们以吉尔吉斯人的名字臣服于成吉思汗。

阿兰人被汉朝人称为奄蔡。汉朝人在大约公元前120年对西方进行了一次政治上的远征,首次认识了阿兰人。他们与打败波斯居鲁士大帝的马萨革泰人一样,在公元前530年被发现,当时居住在咸海周围2/3的区域,一直到里海。他们所在的地区位于索格狄亚那西北250~300英里处,靠近汉朝人所描述的“临大泽,无崖”,很可能是里海。据推测,里海一度与咸海连通起来。

他们有弓箭手10万人,在礼仪、习俗和衣着上都与索格狄亚那人相似。在1—2世纪,奄蔡人被称为阿兰那。那时,他们附属于索格狄亚那人,住在城镇里。他们所在的地区气候炎热,生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和白草。

在3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称他们为阿兰,那时他们的西部与罗马帝国接壤。也就是说,他们的领土已经延伸到东高加索地区。他们所在的地区有丰富的家畜和貂。那时的阿兰人是游牧民族,生活在咸海的沼泽边,摆脱了索格狄亚那人的束缚。435—480年,他们与中国北方的皇帝有频繁的来往。

他们有好马、好牛、好羊,又有许多葡萄干及其他水果,还有用葡萄酿的美酒。他们收获了一种名为大禾的谷类作物——可能是在中亚广泛种植的高粱——能够长到一丈高。这个地区被分成了几个小国,有400多个有围墙的城镇。中国历史学家说,在古代,匈奴人杀害了他们的国王并夺取了这个国家。过去,粟特(索格狄亚那)商人与中国西部的凉国进行大规模的贸易,但他们犯下了暴力罪行,被当作强盗对待,并被逮捕,但在452—465年被赎回。565年之后,中国史书再也没有提及他们。

一位希腊作家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晚年,成为第一位提到阿兰人的西方作家。他说他们很强大,并记录了他们马匹的数量。他们就住在亚速海和黑海附近,在顿河和第聂伯河之间,那是罗科索拉尼人和亚兹格斯人以前的居住区,阿兰人把他们赶到了西边。阿兰人在伏尔加河东部和里海北部还有一个分支,比其他分支强大得多,并因大量商业活动而变得富有。(14)事实上,他们慢慢地从顿河流域扩张到了贾沙特斯河一带。

在2世纪,居住在顿河和第聂伯河之间广大地区的阿兰人袭击了多瑙河附近的罗马人,他们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取道摩尔达维亚的平原地区,因为其他的道路都被封锁,且被严密守卫。到了3世纪,哥特人开始在阿兰人的地区发展。由于有着相同的血统,他们与阿兰人结盟,并陪同他们进行军事冒险。哥特帝国垮台后,一部分阿兰人与汪达尔人一起向西迁徙,直到西班牙和非洲地区,在那里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两个民族就融合到一起而无法区分了。与此同时,大量的阿兰人退居到顿河以东,在那里与其他几个民族融合,阿兰人的名字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力量壮大的阿兰人在里海和亚速海之间,以及远至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整个地区内安营扎寨,并像他们的祖先马萨革泰人一样开始入侵波斯帝国的北部地区。在韦帕芗时期,罗马作家首次提及了亚洲阿兰人。随后,他们从赫卡尼亚通过里海的特定地区进入米底。在提比略统治时期,他们被称为东高加索人。波斯君主曾要求韦帕芗联合抵御阿兰人,随后阿兰人不再攻击波斯。

在哈德良统治时期,阿兰人摧毁了罗马的诸多省份,卡帕多西亚的行政长官写了一本回忆录,记述了对付阿兰人的战术。阿尔巴尼亚人的名字就是由他们而来,他们同名同种。中国人对阿尔巴尼亚的谷物、葡萄酒、肥沃的土地以及众多有围墙的城镇进行过描述。高加索的奥塞梯人也与他们是同一个民族,阿拉伯作家把高加索山的达里亚尔山口称为“阿兰之门”。

在4世纪末,阿兰人是第一个遭受匈人侵略的民族。阿兰人被打败了,但很快就怀着良好的意愿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于是这两个民族转而共同对付哥特人,哥特人屈服了。然后,就没有什么能抵挡匈人占领半个欧洲的冲动了。自此以后,除了那些定居在高加索地区的人,史书再也没有记载其他阿兰人在世界事务中发挥过显著的作用了。

在中亚——意貌山以外的斯基泰——沙漠现在以牺牲那些曾经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幸福的人民为代价扩大了它的边界。从前平原上有丰收时的笑脸,现在除了猎人在旷野的沙丘上追赶野骆驼,什么也看不见。历史上已知的中亚第一批居民是印度-日耳曼人。在这些地区,最早记载的白种人是于阗人。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区,梵文或是与梵文同源的一种语言,在公元前被广泛使用,所以这里似乎和印度曾经有较密切的联系。佛教在这里兴盛起来,并可能因此在亚洲的游牧民族中传播。

于阗的周围遍布寺院,早在东方的佛教传入西藏之前,佛教徒就已经在于阗研读他们信仰的神圣书籍和教义了。于阗居民主要通过克什米尔地区维持与印度的往来,他们学习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律法和文学。这种学习让他们很早就变得文明起来,使得他们的习俗和语言跟邻近的民族有所不同。他们如此尊崇佛陀,如此执着于佛法,以至于他们有100多座寺庙,里面住着5 000多名僧人,所有人都致力于学习佛法。

中原人与于阗人的第一次接触是在公元前2世纪末。当时这一地区的国王住在西部的城市。城里有2.3万间房屋,1.93万人,2 400名精兵。城里有一位首相、一位右将军、一位左将军、两位骑兵队长、一位西城司令、一位东城司令。于阗历来以其顺着河流滚滚而下的大量东方玉石而闻名。玉石仍然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商品,中国和邻国人民高度认可它的价值。

73年,班超开始经略西域,他让于阗王降附汉朝。那时,于阗都城有8.3万居民,3万士兵。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莎车人变得强大起来,征服了于阗人;但是,后来成为汉朝附庸的前任于阗王发动起义,推翻了莎车王的统治,并恢复了自己国家古代的辉煌。西北部远至喀什噶尔的13个小国都承认了于阗王的权威。大约在同一时间,罗布泊周边的鄯善王国开始变得强大。从那以后,于阗和鄯善两个王国控制着从博罗科努山通往中原的南部路线的关口。

从那时起,于阗和中亚其他国家的君主就一直听从汉人、突厥人、吐蕃人或其他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广大地区处于统治地位民族的命令。佛教是当时盛行的宗教,直到突厥人征服这一地区,引入了伊斯兰教。然而,对佛教的信仰似乎在很长时间以后仍然存在,并没有完全停止,直到察合台汗国统治时期才彻底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