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弛养育:不控制的妈妈,不内耗的孩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每个父母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完美小孩”

我们这些父母都是技艺精湛的电影制作人。我们一直在不停地为我们的许多电影做前期制作,例如写剧本、确定结局。有些电影是讲述特定时刻或事件的短片,有些则是筹备多年的史诗巨作。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脑中同时在酝酿多少个剧本。它们严重搅乱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深陷幻想,还妨碍我们与孩子的真我互动。这些剧本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的期待落空,因为这些电影从未制作完成。

我们这些父母内心可能同时幻想着许多部电影:

《我家的天才宝贝》

《我家的完美假日》

《父母天团一击制胜》

早在孩子降生前,三部曲就已经有了剧本,一众角色也选好了演员,我们的导演席位也已确认。我们已经精细地调整了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会使用怎样的养育方式,以及这个家将会是什么样子。然而遗憾的是,我们这些父母似乎都有点缺乏想象力。我们想要的东西基本都离不开“完美”、“永远快乐”和“马到成功”。是不是?

我们电影里的那个孩子简直是个天才。他“应该”成为终结贫困、攻克癌症、扫除毒品、解决气候问题的人,或者至少成为下一代的世界领袖或超级明星,例如纳尔逊·曼德拉、马丁·路德·金,换句话说,成为一个半神的人。

我们对完美小孩的幻想如同去餐厅点餐,例如来两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勺圣雄甘地、一勺特蕾莎修女、一勺巴拉克·奥巴马,再来点名人的才华,例如阿黛尔、汤姆·布拉迪、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或朱莉娅·罗伯茨。我们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的孩子能够拥有我们幻想中那个世上最富有、最聪明、最成功的人的部分特征就行。尽管我们自己在生活中距离他们都很远,但我们依然认为幻想中的孩子跟他们有关系。

电影的理想拍摄地,应该是迪士尼主题公园之类的地方。在那里,孩子们永远快乐,永远爱他们的父母,永远听话和感恩。他们也非常有礼貌,会亲手写感谢信,主动看望病人、洗碗、冲厕所、整理床铺、吃蔬菜,成绩是一连串的“优”,不满13岁就能挣钱——并且这些都是他们主动完成的。

我知道你也有过幻想,所有父母在生养孩子之前都有过很多这样的幻想。所以我们才轻率地做了父母,仿佛养育孩子就代表着财富和惊喜。然而当孩子降生后,我们才猛然发现,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没有财富,没有惊喜——什么都没有,只有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现在,我们得伺候一位新老板,还没有加班费。我们是身兼数职的劳动者,被这些无情的小监工所奴役,而他们完全不知道体谅为何物。

我们太愚蠢了。在那9个月的孕育期里,我们任由幻想的泡泡越吹越大,直到吞没我们的理性。我们以为自己在“培育”和“创造”小天使,他们会像宠物,甚至布娃娃或手偶那般对我们言听计从。不管怎么说,假如我们整日整夜地养育他们,那么他们不就属于我们吗?

我们让孩子忙不迭地做这做那,并非只是想让孩子多多接触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是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幻想能够以某种方式成为现实。我们起码要看到孩子在话剧演出中有个像样的角色,而不是扮演布景中的一棵树;起码要看到孩子在大合奏中有个体面的位置,而不是在最后一排,伸长脖子才找得到;或者起码要看到孩子在集体比赛中有表现的机会,而不是枯坐冷板凳消磨时间。

没有谁是带着以下期待成为父母的,例如“我要养个失败的孩子”,或者“我要用接下来的18年求我的孩子去冲澡,说‘谢谢’,整理他自己的东西”,或者“我要做个糟糕的家长”。没有人这么想。我们成为父母,是因为我们对自己和孩子都怀有巨大的妄念。我们要做优秀的父母,要养育优秀的孩子。

即使我们在孩子出生前的各种谋划已经被现实击了个粉碎,我们也仍旧没有停止脑中的电影制作。这些谋划和期待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我们依旧对完美和优秀充满幻想。即使已经知道养育孩子是件困难的事,我们还是放不下这样的期望:只要我们对孩子严格要求,他们将来就能赢得拼字比赛,或者拿下州冠军,要是万事俱备,甚至还能斩获奥斯卡奖或奥运金牌。

你知道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你那可怜的孩子只要说一句他喜欢敲桌子,你就会给他买一整套鼓,送他去上音乐课;或者只要他喜欢从一数到十,你就会送他去数学补习班。我们成为优秀父母的欲望如此强烈,乃至一丁点儿暗示就能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变成那种可怕的“舞台妈妈”或“足球爸爸”,在场边高声尖叫、行为失控。

被迫在父母的电影中长大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被错置、误解和束缚。他们想大喊:“我只想过我自己的生活。我不要出现在你们的电影里面!”但他们做不到,因为他们的角色早在婴儿时期就被确定了,并且此前一直都在这么演,所以他们无法摆脱这些角色。也许你还记得你小时候所经历的这种令人抓狂的压抑,你被安排了你不想演的角色,可不演代价又太大,所以你只好硬着头皮演下去。最后,你只能带着这种挥之不去的压抑感和错置感长大成人。

因为我们的真我在小时候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尊重,所以我们才有这种痛苦的内在缺失感,我们才会拼命找寻一些人、一些东西、一些成就或财产来填补内心的价值空洞。虽然每个人的急迫程度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我们都极度渴望填补内心深处的缺失。如今我们带着这种渴望成为父母,并且把它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孩子也因此成为我们最后的救赎,成为我们最终获取存在感和价值感的救命稻草。这正是缺乏觉知的养育方式的特征。我正在努力借助觉醒式养育来扭转这种做法。正在读这本书的你与我是同路人,这说明你也渴望拥有更多觉知,能进一步活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