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奏疏语录三国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读史笔记·三国志】【名臣奏疏语录篇一一】

沮授进袁绍三年疲曹战略

背景

当初,袁绍麾下智囊郭图与沮授,皆远见卓识之士,力谏主公袁绍应秉持大义,迎奉汉室天子于麾下,旨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袁绍彼时未能洞悉其妙,错失良机。反被曹操率先迎取汉献帝,曹操借天子之名,其势如日中天,疆域迅速扩张。袁绍见此心中不免心生悔意,竟遣书于曹操,妄图索回汉献帝,欲将其安置于鄄城,以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操控天子以图霸业。此举无异于与虎谋皮,自是石沉大海,无疾而终。袁绍由此对曹操心生怨恨,两雄并立,恩怨纠葛,渐成水火不容之势。

等到袁绍平定公孙瓒之乱,尽收其部众,兵强马壮,声威大震,遂决意挥师南下,誓与曹操一决雌雄。为此,袁绍精心布局,以审配、逢纪二人总揽军事,田丰、荀谌、许攸等智士并列为谋,颜良、文丑双将勇猛无双,领精锐步卒十万,铁骑万匹,直指许都,意图一举定乾坤。

在大军未发之际,沮授再次献策,提出“三年疲曹”之深远战略,意在通过持久战逐步削弱曹操实力,而非急功近利,力求稳扎稳打,以智取胜。

原文段一

绍将南师,沮授、田丰谏曰:“师出历年,百姓疲弊,仓庾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分遣精骑,钞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注解

袁绍将要挥师南下之际,沮授与田丰两位谋士进谏道:“连年征战,百姓已疲惫不堪,国库空虚,粮仓无余,赋税劳役又正繁重,这是我们担心的地方。应先派遣使节,向天子献上胜利之喜(攻下公孙瓒),同时让百姓得以安心务农,休养生息;若使臣见不到天子,我们再上书陈明曹操阻断了我等朝觐天子的道路。随后,我军可进驻黎阳,逐步向河南之地扩展势力,加紧制造船只,修缮武器装备,同时分派精锐骑兵,骚扰曹操边境,使其不得安宁,而我军则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如此三年之内,大事可成,天下局势可坐观而定。”

原文段二

审配、郭图曰:“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强觽,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授曰:“盖救乱诛暴,谓之义兵;恃觽凭强,谓之骄兵。兵义无敌,骄者先灭。曹氏迎天子安宫许都,今举兵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兵,窃为公惧之!“绍不从。

背景

审配与郭图说道:“按照兵法上的原则,兵力十倍于敌人则进行围攻,五倍于敌人则进行攻击,与敌人势均力敌则可以交战。现在凭借主公您的神武英明,以及横跨河朔地区的强大兵力,去讨伐曹操,这简直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如果我们现在不趁机采取行动,以后恐怕就更难有机会了。”

然而,沮授却有不同的看法:“通常,解救乱世、诛杀暴政的军队被称为义兵;而依仗人多势众、恃强凌弱的军队则被称为骄兵。义兵因为正义而无敌于天下,骄兵则往往因为骄傲自大而先遭灭亡。曹操已经迎奉天子,安定都城于许都,我们此刻如果举兵南下,从道义上讲,是违背了正义的原则。而且,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策略,并不完全取决于兵力的强弱。曹操的法令已经得到执行,他的士卒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绝非昔日公孙瓒那样坐以待毙的军队可以相比。现在我们如果放弃那稳妥万全的策略,而轻易发动没有正当理由的战争,我私下里为您的未来感到担忧啊!”但是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

袁绍为什么非要打曹操?首先从袁绍的内心是非常看不上曹操的,袁绍出身名门,四世三公,袁家四代人都有担任过三公的职(三公包括司徒、司空、太尉。其中司徒主要负责管理民政、教化等事务;司空则主要负责国家的工程建设、水利管理等事务;太尉主要是辅佐皇帝掌管全国军事事务,负责制定战争策略、统领军队、维护国内稳定等重要任务)。而曹操呢,祖父是宦官,家世跟袁绍无法相提并论。

二人年少时就相识,《三国志》记载袁绍有姿貌威容,而对曹操的外貌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三国演义》和一些野史来看,曹操外貌并不出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二代出身的翩翩公子袁绍自然看不上曹操。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大将军,封袁绍为太尉,袁绍就更不服气了。《三国志》记载:绍耻班在太祖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太祖闻,而以大将军让于绍。可见单从个人情感上来看袁绍就非要教训曹操不可。此外,袁绍当时势力范围大过曹操、兵精将广,二人势力范围又都在北方,一山难容二虎,早晚免不了一战。因此,无论是从心态还是从实力上袁绍压根就瞧不上曹操,认为自己出马曹操必然手到擒来。这也决定了袁绍根本听不进去沮授稳扎稳打的劝谏。所谓骄兵必败,袁绍的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