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博山炉与汉武帝
淮南王给汉武帝的一本奇书
汉武帝即位的第二年是公元前139年,武帝的叔叔淮南王刘安从江淮千里迢迢来到了长安。历史上的淮南国疆域广大,最南面靠近长江下游一带越人的国度,那里对长安的人们来说,充满了异国情调。刘安北上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朝拜新皇登基,另一个是要给这位侄子献上一件礼物。
和十七八岁的侄子相比,淮南王刘安早已名声在外,他是一个神秘主义爱好者,热衷道法和修行。按照《汉书·淮南王传》的说法,他多年来“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长期研修神仙之术。这次北上,刘安专门献给年轻的武帝一本新书,名叫《鸿烈》(《淮南子》)(内篇),作者是淮南国所招募的八位得道高人,集体署名“八公”。
就像每一个刚刚成年的人一样,武帝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位散发独特魅力的叔叔不但文学造诣极深,更凭着超凡的神秘学知识,激起了年轻人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每次召见宴请时,武帝只要与刘安说到“得失及方技、赋、颂”,都要到入暮时分才肯罢休。相聚总是短暂的,一段日子以后,淮南王返回自己的封国。那本《淮南子》便留在了长安的宫廷。
《淮南子》里充满了古代的智慧,既有治国之道,也有百科知识。要说其中最吸引年轻的武帝的部分,应该是第四篇《地形训》,因为其中提到的一座神山,后来对武帝的一生和汉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座神山就是无比高耸的昆仑山,山上有着各种异木奇花,“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还有各类奇妙景观,“倾宫、旋室、县(悬)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昆仑山还能继续攀登,越往高处,不但能“登之而不死”,还“能使风雨……登之乃神”。
被神山彻底吸引的武帝,开始了绵延一生的寻山之旅。淮南王的宝书虽好,但始终没有透露昆仑的所在。武帝只好凭着感觉慢慢探索,他身边也因此聚集起许多投其所好的方士。李少君、少翁、栾大和公孙卿是被《史记》记录在案的佼佼者。这些人里有的鼓动武帝炼制丹药;有的精通室内装饰,把武帝的宫殿装潢得如同仙境;还有的则总结出“仙人好楼居”这一著名理论,余韵千年。而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试图让武帝相信,神山就是东海或渤海之中的某(些)个海岛。
他们的想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包括秦始皇在内的前辈君王(这个名单上还有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都曾对东方的海上神山寄予厚望。他们根据古书《列子·汤问》上的记载,坚定地认为远古时代的东海上存在过五座神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前两座神山后来沉没了,只剩下方壶、瀛洲和蓬莱三座。这些下高上平的神山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山上神树还结有能令人“不老不死”的果实,山上的居民“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这一切无不令人向往。
“登之不死”的昆仑和“不老不死”的蓬莱之间,听起来总有点儿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的味道,但这并不妨碍那些钻营有道的方士不断地鼓动武帝。他们要么让皇帝提供资金,准许他们入海寻找蓬莱仙人;要么在各地大兴土木,建造楼阙仙馆;要么报告某处高山上显露出了神山或神仙的踪迹,请皇帝驾临,接受仙人虚无缥缈的召见——这就是古代帝王屡屡登上泰山进行“封禅”的真相。而在入海求仙、大搞基建以及铺张封禅的背后,是最终不知去向的大量资金暗流——这大概就是方士们此起彼伏的动力之源。
许多年过去了,传说《淮南子》的作者们在留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后,便同淮南王一道升入天门。那么,多年来从未放弃的汉武帝,是否真能如愿,找到他向往已久的昆仑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