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注儿童的情感生活
>> 在思维的童年时期,思维过程应当尽可能密切地同周围世界中生动、鲜明、直观的事物相联系。让孩子起初先不去思考那些因果关系,让他只是细心察看对象,在里面发现某种新东西。这个男孩子就能从傍晚的昏暗所笼罩的树丛中看出一头暴怒的公牛来。这不单纯是小孩的幻想游戏,它同时也是思维的艺术因素,诗的因素。同是这些树丛,另一个孩子则从中看到另一种东西,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在形象中加进他个人感知、想象和思维的特点。每个孩子不光在感知,而且也在描绘,在制造,在创作。儿童对世界的视觉,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被孩子感知同时也是被创造的形象都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儿童在感知周围世界的形象并通过幻想往里添加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们也在体验极大的快乐。感知饱含情感,这是儿童进行创作的精神渊源。我确信,没有情感的高涨,就不可能有儿童脑细胞的正常发育。儿童大脑中发生的生理过程也和情绪有关。每当精神紧张、情绪高涨、兴致专注之时,大脑半球皮质细胞的营养就在增强。细胞在这种时刻的能量消耗较大,同时从机体得到的能量也多。
——《育人三部曲》,第47页
朱永新解读:
这段文字有些冗长。但反复阅读,我舍不得删除其中的任何文字,因为它是如此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我们在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时候,经常容易忽视情感的作用。其实,没有情感的介入,任何学习和智力活动都很难取得真正的效果。
儿童在观察世界的时候,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充满感情色彩的。“感知饱含情感”是儿童进行创造的精神源泉,只有感情的高涨,儿童的大脑细胞才能够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对低年级学生的大量观察也证实:在情绪十分高涨时,学生的思维会特别清晰,记忆效果也特别好。
创造种种条件,让孩子带着感情学习,兴趣盎然地学习,才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