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密码(郭建龙“密码三部曲”之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秦末起义:制度之失

秦朝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灭亡?

最大的原因在于制度。战国时期的秦国是一台典型的战争机器,每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这台机器加油。农夫种地,多余的粮食要供应战备;商人养马卖给军队;人们要想受到世人的尊敬,必须取得军功,获得军爵。一切都是以战争为标杆来衡量的。统一之后,这台战争机器却由于惯性停不下来,对于百姓的严苛统治仍在继续,秦朝的庞大机器开始深入六国的土地,抽民间经济的血。秦的政策激起了百姓普遍的不满,只要有一丁点火星,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

另一个原因则隐藏在军事之中。秦朝虽然已经统一了全国,但在军事上仍然是关中本位的。秦把主要兵力放在了如何保卫关中上,在原六国区域内没有建立起强大有效的军事组织。

征服六国后,如何防止六国的民间反抗呢?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只准秦朝的军人持有武器。由于没有办法把六国的年轻人吸纳进秦朝的精锐部队之中,秦军的组织仍然以关中兵为主。

六国的年轻人无法参军,经济又由于管制而下滑,上升通道被堵死,于是在民间激发了强烈的不满。

为了应对六国民间的不满,最有效的方法本应该在六国加强驻军,并形成联合指挥。可是,秦始皇在建立民政组织的同时,把中原地区的兵力分散在每个郡的官员手中,缺乏统一领导和调度。而秦朝的大部队仍然集中在关中地区和北方边境。这种处理方法使得关东地区一旦有事,各个郡中的少量守军立即土崩瓦解,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领土由于没有朝廷驻军,成了散兵游勇的天堂,陈胜、项羽、刘邦等人都出自这样的散兵。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朝廷征发戍卒前往北方的渔阳地区,楚地的九百名戍卒在大泽乡附近遇雨受阻,无法按时赶到,必遭严惩。戍卒的首领陈胜于是举起了造反大旗。

陈胜的起义让秦朝军事部署上的缺陷被无限放大。军队归各个郡县自行管辖,缺乏统一的指挥,陈胜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占领了周围的几个县城,并把各县的兵力收归己有。

他到达陈邑(现河南周口淮阳区)时已经聚集了骑兵上千人,士兵数万之众。陈胜随后定都陈邑,建立张楚政权。

如果仅仅是一个陈胜,那还好解决。更令秦二世没有想到的是,陈胜成了榜样,各地纷纷仿效。他们发现,秦朝在关东的军事控制力是如此有限,根本无法应对蜂拥而起的反抗势力。

这些反抗势力包括两种:一是和陈胜一样的民间反抗者,借助世间纷乱的机会脱颖而出;二是刚刚灭亡了十几年的六国的贵族后代,他们想重新建立贵族政权。

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各地纷纷仿效六国的模式建立了政权。

陈胜派到北方赵地去的将军武臣,在收复了原来赵国的土地之后,自称赵王。武臣被部将李良杀害后,张耳、陈馀又击败了李良,选了赵国宗室的后裔赵歇为赵王。赵国由此复辟了。

武臣曾经派部将韩广收复燕国地界,韩广随即自称燕王。这是唯一一个没有六国后裔(或者宗室)血统的王。

齐国的王室后裔田儋起兵恢复了齐国。田儋死后,他的弟弟田荣争当齐王,齐国人却选择齐国最后一个国君齐王建的弟弟田假为王。齐国也复辟了。

楚国人项梁拥立楚怀王的孙子(芈姓,熊氏,名心)为楚王,史书又称其为楚后怀王。刘邦、项羽都出自楚国。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这样落实了。

陈胜部将周巿拥立魏国的宗室魏咎为魏王。魏咎死后,他的弟弟魏豹继承了王位。

韩国人张良请求项梁寻找韩国宗室公子成,立为韩王。

六国纷纷复辟后,整个函谷关以东地区已非秦所有,秦朝的疆域退回到关中。然而,关东豪杰普遍没有战争经验,士兵拥有极大的热情却没有战斗力。当秦二世从关中调来军队后,关东各支武装迅速被击垮。

首当其冲的是陈胜。陈胜曾经派遣将军周文率军在混乱中闯过函谷关,进入关中平原,试图颠覆秦政权,却被秦朝大将章邯率领临时拼凑的刑徒军队(正规部队大都在边疆筑长城)击败。随后,章邯越过函谷关,进攻陈胜的都城陈邑并获胜,陈胜在逃跑途中被叛徒杀害。

陈胜死后,章邯在华北平原的南部(现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地带)与魏、齐、楚的军队周旋;在临济一战中,歼灭魏王咎,平定魏国,并杀死了前来救援的齐王田儋;在定陶一战中,消灭了以项梁为首的楚军主力。楚军主力虽失,但楚怀王还是退回了彭城,项羽、刘邦等人紧随其后。

章邯没有完全消灭楚国,就掉转矛头,北上攻击赵国。根据秦国统一的经验,每一次出击都应该先找对方最强的部队。项梁死后,反抗力量中最强的已经由楚国变成了赵国(赵歇),如果击败赵国,就可以威胁北方的燕国(韩广)和东方的齐国(田荣、田假),所以章邯的选择并没有错。

但此时的秦军与彼时的秦军有区别。在统一战争时期,秦国尽量每一次只选择一个敌人,并通过连横之策将其他对手变成朋友,至少胁迫他们不要帮助敌人。而章邯在与反抗军对峙的过程中却没有办法结交朋友,随时都必须做好与所有反抗军队同时作战的准备。在这种条件下,即便楚军已经被削弱,仍然会北上帮助赵国抵抗秦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章邯率军北上,击败赵王歇。赵王歇带着部将张耳逃入巨鹿城,并向齐、楚、燕三国求救。三国纷纷出兵援助赵国,却又都作壁上观,不肯与秦军交战。

此时,决定战争的一个偶然因素出现了,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只有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决定了战局。楚军统帅原本是更加懂得兵法(也更加谨慎)的宋义,他仍选择常规做法——拖延,直到秦军疲惫。但项羽杀死宋义,自任统帅,破釜沉舟,击败秦军,解了巨鹿之围。

到此时,章邯的秦军已经过了巅峰期,他选择逃跑。如果能够成功逃跑,秦军仍然可能占据关中,与关东地区形成割据。等待关东群雄内部发生争斗,就是秦军重新采取连横之策的时机。

但项羽没有给章邯留下机会,他率军紧追不舍,在邯郸以南(现河南、河北交界地带)截了章邯的后路,逼迫二十万秦军投降。

项羽在向关中进军途中,在新安(现河南义马)坑杀二十万秦军。曾经庞大如猛兽一般的秦军主力就这样不存在了。这也是战国以来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杀俘事件。项羽之所以杀害俘虏,是因为战国遗风犹在。汉朝之后,进入了统一时代,也就不用靠杀俘来防止反叛了。

从项羽参加的数次战役来看,他作战英勇,身先士卒。从军事角度上说,项羽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将才。

可是,项羽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为什么无法凭借这种冲击力继续取胜呢?为什么不起眼的刘邦能够超越项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