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人物大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4章 2.辩证地看待“温良恭俭让”

石建不但孝行第一,谨慎也算第一。他任郎中令的时候,有一次上奏的奏书发下来,石建重新看了一遍,突然害怕地说:“我写错字了,“马”字下面应该有五个点,可我只写了四个点,少了一个点。要是皇上发现了,那我可就该死了。”越说越害怕,可见他做事的谨慎。

石奋的小儿子石庆担任太仆时,天子出巡,问石庆驾车的马有几匹,天子出巡马都是六匹,不用数都知道。石庆却用马鞭指着马逐一数过,然后举起手说:“有六匹。”石庆在兄弟中已经算是比较随便的,也谨慎到这种程度。后来石庆到齐国担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他们家的品行,他们根本就不用发号施令,就把齐国治理的太太平平,齐国人还为石庆建了祠堂。

元朔元年,武帝立了太子,在群臣中选拔可以担任太子太傅的人,石庆从沛郡太守调任为太子太傅,七年后升为御史大夫。元鼎五年,丞相赵周犯罪被罢免,武帝下诏书:“万石君石奋是先帝尊重的老人,子孙又都是孝子,任命御史大夫石庆为丞相,封为牧丘侯。”

当时朝廷正在四面出击,南面征讨南越、东越,东边攻打朝鲜,北边驱逐匈奴,西边讨伐大宛,国家处在多事之秋。武帝也忙着巡查全国,修复古代的神庙,到名山祭祀天地,鼓励礼乐。结果国库空虚,财政吃紧。桑弘羊等人就开辟财源,王温舒之流就推行严苛的法律,倪宽等人推动文学发展。这些人都做到了九卿,是当时真正的权臣,交替当权,因此国家的大事不由丞相来决定。

元封四年,关东有二百万流民,没有户籍的就有四十万,这些流民是社会不安定因素。朝中公卿议论纷纷,觉得应该将这些流民迁徙到边境去,以示惩戒。武帝听说了,觉得这种做法对流民太不公平,很不应该,非常生气。武帝认为石庆年老谨慎,不会参加这样的议论,就赐石庆回家休息,然后查究御史大夫以下建议迁徙流民的官吏,严加治罪。石庆惭愧自己任丞相,却没有处理好此事,上书武帝:“臣幸得以在丞相位上任职,如同疲惫的老马难以胜任。现在全国粮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臣罪该万死。皇上不忍处罚,臣奏请归还丞相、侯爵印绶,乞骸骨回家休息,为贤者让路。”

武帝写了封回信,旁征博引,言辞凿凿,内容相当精彩动人,信的结尾说道:“迁徙流民会让天下骚动,甚至会连累孤儿幼童,对这项提议我很失望。你上书谈到国家粮仓空虚,人民贫困,盗贼众多,请求将自己的俸禄粟米交予国家,以赈济百姓。你能够知道百姓饥困,愿意捐资助贫,这很好,可是迁徙流民的奏议已经给国家造成动摇和危害,你却要辞去职务,你想把国家的危难推给谁呢?你回去好好想一想。”

石庆一向谨慎老实,看到皇帝的诏书要他反思,自以为获得准予退休的批复,就要交还丞相印绶。而他的幕僚却认为,皇帝这是在严厉责备他,让他反思,其实是很严厉的用语。有人甚至劝石庆自杀。石庆很惶恐不安,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好重新回到丞相府,继续工作。

石庆当了九年丞相,只是成了忠厚、谨慎的摆设罢了,可以说是尸位素餐。石庆曾经打算惩办天子亲近的宠臣所忠和咸宣,但没能让他们服罪,自己反而因此获罪,还要花钱赎罪。太初二年,石庆在丞相任上去世,谥号为恬侯。石庆最喜欢二儿子石德,天子就让石德继承爵位。石德后来担任太常,因为犯法被免职,撤销封爵。

当初石庆担任丞相的时候,他的子孙都像他一样严谨而踏实,做大官的有13人。石庆去世后,这些人大多因为犯罪而被免职,这样一来二去,孝敬、谨言的家风就慢慢衰弱了。

石奋家族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政績,但“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石奋家族恭谨仁义的言行早已默默影响了当时的风气,这也是石奋的一份功劳吧。但在这种“温良恭俭让”的优良传统下,做事谨小慎微,严格循规蹈距,力求不出现一丁点差错。这种行为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即容易禁锢人的思想,让人头脑僵化,长期下去往往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和改变,无法在时代大潮中有所作为。这也是石奋家族被后人所诟病的,不做事就不会犯错,尸位素餐。所以凡事都有好有坏,历史不是非黑即白。

作为芸芸众生中的平庸之辈,不妨多学一学石奋一家谦恭不争的原则,不折腾也不出风头,没有才能就不做大事,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求大富大贵,只求一生平安无虞,也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