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构建集成供应链,推动跨职能协作

要建立强相关的横向指标,企业需要投入很多资源,也需要很强的管理能力。有些企业就采取组织措施,成立集成供应链部门,让采购订单、运营、物流、计划、客服等职能统一汇报给同一个总监,通过组织措施打破这些职能之间的壁垒。

如图2-4所示,这是一个中国本土名企的集成供应链。该公司设立首席供应官,与负责营销、产品的两位老总平行,一起汇报给CEO。在首席供应官之下,有负责供应商选择的寻源、负责工厂的生产,以及端对端的供应链。

图2-4 集成供应链通过组织措施打破部门壁垒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寻源与生产都是供应链的一部分,为什么没有放到集成供应链里?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生产管理那么多的一线员工,有很多琐碎杂务;寻源要跟设计、供应商打交道,有很多商务关系要维护,供应链总监的精力有限,没法应付那么多事情。其二,成本压力大的时候,企业就倾向于集中采购,把寻源单列出来,提高它的汇报级别,能使它得到更多关注,在更高层面整合需求,增加规模优势,获取更好的采购价格。

有趣的是,也正是在这个名企,寻源有时候归供应链,有时候又独立出来。背后的驱动因素呢,是企业的业务诉求:当速度不够快的问题更大时,寻源划归供应链,使从寻源到订单交付都在同一个职能,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当成本不够低的问题更突出时,寻源就单列出来,以获取更大的规模优势。很多企业的采购时而集中,时而分散,背后的驱动因素也一样。

集成供应链让客服、计划、执行采购、仓储、物流等职能处于同一部门,好处是即便职能之间没有客观的横向指标,也可以通过组织措施,促进这些子职能之间的协作,以消除局部过分优化,推动全局优化。

比如有家公司,原来采购、物流分别汇报给不同的总监,再到不同的副总,最后到同一个高级副总。两个职能,两条迥异的汇报线,从员工到经理到总监到副总,都是单一指标驱动:采购希望供应商发货越快越好,物流希望运输成本越低越好。这就容易经常出现互坑的情况,比如采购员动不动就让加急运输,而加急运输费用呢,则由物流部门来承担。

当这家公司成立集成供应链后,采购经理和物流经理都汇报给同一个供应链总监,总监层面就既对采购的按时交付负责,又对物流的运输成本负责。在一对相互矛盾的指标驱动下,总监一看加急运费那么高,就会找手下采购经理的麻烦;采购经理就会找采购员的麻烦,于是采购员也就“理性”多了,再也不敢动不动就24小时加急,超额的物流费用也就得以控制。

集成供应链的另一个好处是“冤有头,债有主”,给销售等内部客户一个唯一接口。

当没有集成供应链时,销售问责计划,为什么交付不按时;计划一转身,就把问题推给了生产,说生产不及时;生产自然有采购垫背,说供应商没有按时交付;采购当然还有别的借口,比如扯到设计或计划问题上去。最后,没有一个职能真正对销售负责。

成立集成供应链部门后,责任到此为止。从接到客户订单开始,计划、采购、生产、包装、配送,都归供应链总监负责,供应链总监对这些职能“要打要骂”随便,但最终的交付呢,找他负责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