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改革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唐纪》
释义
人的本性就是,穷到了没有办法的地步,就会千方百计地改变现状。
穷不知变,吝之道也。
——摘自北宋·张载 《横渠易说》
释义
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还不知道做出改变,将会悔恨无穷。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摘自《韩非子·五蠹》
释义
不向往研究古代的制度,不效法过去常用的方法。说明抱残守缺,一味拘泥于既定的框架,不寻求突破与创新,是办不好事情,不能促进社会进步的。
理世不必一其道,便国不必法古。
——摘自《战国策·赵策》
释义
治理国家没有永远不变的办法,要想国富民强,不必完全效法古人的办法。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摘自《大学》
释义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享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时无处不在追求进步完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摘自《周易·系辞》
释义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局面就当进行变革和革命,通过变革和革命解决存在的问题,问题解决了才可以长久发展下去。
抱残守缺,变通求存。
——摘自《周易》
释义
守着残旧、过时的东西,就不能取得进步;懂得变通革新,才能进一步发展。
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摘自《周易》
释义
人只有根据环境变化不断调整自我,才能适应不同的环境。
随时变通,不可执一矣。
——摘自唐·赵蕤 《反经·时宜》
释义
做事要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通,不可墨守成规、执于一端。
不能循往以御变。
——摘自唐·刘禹锡 《鉴药》
释义
不可以用过去的方法来应对已经变化了的形势。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摘自清·李渔 《闲情偶寄》
释义
灵活变通就能够创新,一成不变就会变得迂腐;变通活用,就能够活脱,不变通则会变得呆板。
变者,天道也。
——摘自清·康有为 《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
释义
万物不断发展演变,社会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时代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因此,只有通过变革,我们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才能够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才能顺利发展和进步。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摘自明·袁了凡 《了凡四训》
释义
一定要天天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一定要天天改过自新。倘若一天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就会在这一天里处于自以为是的状态;倘若一天没有过失可以改正,就一天没有进步可言。天下聪明伶俐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德行未修,事业不广,就在于“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摘自秦·吕不韦 《吕氏春秋·尽数》
释义
经常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保持很久不坏。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亦须流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好古守经者,患在不变。
——摘自唐·马总 《意林》
释义
喜欢坚守古训而墨守成规的人,其祸患的根源就在于不会灵活变通。
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
——摘自《战国策·齐策》
释义
圣人创业做事,一定会借助权变,并且利用时机兴起。
天下不能常治,有弊所当革也。
——摘自南宋·何坦 《西畴老人常言》
释义
国家的治理并非一劳永逸,而是要不断变通革弊,与时俱进,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圣人之理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当时而立功,在难而能免。
——摘自唐·赵蕤 《反经·适变十五》
释义
圣人治理国家,不会只效仿古法,也不会贪图一时的安逸,而是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去建立功勋。这样,即便遇到了困难,也能够解决。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摘自《列子·说符》
释义
顺应时代潮流,便能够走向繁荣昌盛;违背时代潮流,就会走向灭亡。此语强调了“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绳古,是为诬古。
——摘自清·魏源 《默觚·治篇》
释义
用古代的准则来衡量现在的事物,是对现在事物的扭曲;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古代的事物,是对古代的污蔑。
疾万变,药亦万变。
——摘自秦·吕不韦 《吕氏春秋·慎大·察今》
释义
疾病变化万千,使用的药物也相应地要有万千变化。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摘自西汉·桓宽 《盐铁论》
释义
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行事策略,有智慧的人会随着世事的不同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摘自《周易·系辞》
释义
使得万物变化而相互联系适应主要在于变化,推动万物运行主要在于变通,使得天道发挥作用主要在于人。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摘自《左传·昭公十五年》
释义
估量自己的能力后,觉得能做到的事就做,做不到就退出。指做人要懂得变通,是进还是退,都要根据当时的形势和自身的力量而定。
智欲圆而行欲方。
——摘自西汉·刘安 《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
智谋是灵活变通的,而行为必须方正不苟。指为人处世的智慧可以周全、灵活一些,而做事必须恪守原则,不做违背道义、触犯礼法的事情。
尽信书,不如无书。
——摘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
盲目地迷信书本,还不如不要读书。指做事应加以分析,灵活、辩证、从实际出发看问题,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不能死守教条、生搬硬套,只拘泥于书本知识。
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
——摘自宋·李觏 《易论第一》
释义
纠正弊端的确切方法,莫过于采取符合实际的变通措施。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摘自《战国策·赵策二》
释义
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可能超过当世;效法古人的学问,不能够管理好今天的国家。此言告诉我们,学习国学和古人的智慧,不能教条地学习,一定要懂得辩证变通。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摘自《墨子·兼爱中》
释义
应当兴办那些对国家发展有利的事业,革除那些于国家不利的弊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快速走向繁荣昌盛。
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做人如果只会遵循规矩法度,没有自主的精神,就如同登台演出时被人操控的木偶;做事如果照搬章程法规,却不知道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随机应变,就像是依样画葫芦般僵化呆滞。
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
——摘自《管子·内业》
释义
圣人顺应时势而不随波逐流,顺从客观世界的变迁而不随便动摇,能端正、能安静,然后才能够坚定。有一颗坚定的心,就可以耳聪目明。
以书为御者,不尽于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于事之变。
——摘自《战国策·赵策二》
释义
用书本上的知识去驾驭马车,这样是不能完全合乎马的脾性的;用古人的章法来约束现在的人,是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变化的。
知学之人,能与闻迁;达于礼之变,能与时化。故为己者不待人,制今者不法古。
——摘自《战国策·赵策二》
释义
有学问的人,能够通过学习知识而不断提高;礼仪的变更,能够同时代一同进化。因此,应当自己做事情,而不要去等待别人,治理当今国家的人也不一定要去效仿古代的制度。
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
——摘自《墨子·耕柱》
释义
说的话能够办到,不妨常说;说的话不能办到的,不要老讲。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自《大学》
释义
大学的中心所在,就在于人们的美德能够显明,在于鼓励天下的人们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们能够达到善的至高境界。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
——摘自宋·张舜民 《百舌》
释义
文学创作要锐意创新,要有自己的风格与个性,切不可一味模仿他人。
体无常规,言无常宗,物无常用,景无常取。
——摘自唐·皇甫湜 《谕业》
释义
文章体式没有一定的规范,语言表达没有一成不变的蓝本,物品没有永久不变的用途,景象也没有永远不变的。言指文学创作不可固守旧条,要勇于创新。
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摘自南北朝·颜之推 《颜氏家训》
释义
末世风气已经转变,还空守章句之学,只会背诵老师的学说,用于处理实际事务,大概都行不通。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摘自宋·戴复古 《论诗十绝》
释义
文学创作要发自肺腑地倾吐而成,切不可一味跟从、模仿他人,而无自己的个性与风格。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摘自清·赵翼 《论诗》
释义
诗文的写作总是随着时代盛衰治乱的气运而发展变化的,没有一天不趋向新的方面发展。强调诗文创作要随着时代发展创新,反映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