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道德
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摘自《左传·文公元年》
释义
忠诚,意味着品行的纯正;信实,意味着品行的巩固;谦卑退让,意味着品行的基础。因此,若想创造美好的生活,就应该时刻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忠诚、信实、谦卑的人。
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摘自《管子·戒》
释义
自身道德高尚,便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诱惑,做出违背道德准则之事。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周纪二》
释义
得到人心就会兴盛,失去人心就会灭亡。依仗德政就会昌盛,依仗暴力就会灭亡。
德者,事业之基。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道德是人生事业的基础。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摘自西晋·陈寿 《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释义
士人有上百种品行,但是德行是排在第一位的。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摘自《周易·升卦》
释义
君子应该效法树木的生长,每天修炼自己的德行,积累小善以成就大德。
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摘自《尉缭子·战威》
释义
一个国家必须有崇礼守信相亲相爱的风气,民众才能忍饥耐饿克服困难。国家必须有孝顺慈爱廉洁知耻的习俗,民众才能不畏牺牲去捍卫国家。
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是以君子之心无时而不敬畏也。
——摘自明·吕坤 《呻吟语》
释义
克服欲望好比逆水行舟,一旦歇息就会向下游漂走;努力向善,好比攀登没有枝杈的大树,一旦停下来就会下滑。所以,君子的心没有一刻不处在敬畏之中。
卑而言高,能言而不能行者,君子耻之矣。
——摘自西汉·桓宽 《盐铁论·能言》
释义
行为卑鄙却爱说漂亮话,能说会道却不能做实事,这是品德高尚的人引以为耻的。
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禁。
——摘自《尉缭子·治本》
释义
贪欲之念和奸邪之行的产生,都是放松了道德修养的结果。意指要禁欲、禁邪,就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聪明过露者德薄,才华太盛者福浅。
——摘自南北朝·傅昭 《处世悬镜·藏之》
释义
太过于显露自己聪明的人,品德浅薄,才华太过于外露的人,福分浅薄。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摘自清·蔡东藩 《前汉演义》
释义
符合道德的就能够繁荣昌盛,违背道德的最终一定会走向灭亡。
苟信不继,盟无益也。
——摘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释义
若不能坚守诚信,就算签订了盟约,也是徒劳无益的。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摘自清·金缨 《格言联璧·存养类》
释义
名誉从屈辱中得以彰显,德行、雅量自忍耐中得以光大。
道生于安静,德生于卑退,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摘自清·金缨 《格言联璧》
释义
道理呈现于安静处,高尚品德体现于谦退里,福气产生于清朴节俭中,生命注重于平和豁达。
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
——摘自秦·吕不韦 《吕氏春秋·情欲》
释义
圣贤之人修养自身的品行去节制欲望,因此毫不放纵自己的情感。
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辩而无德谓之诞,智而无德谓之谲。
——摘自南宋·崔敦礼 《刍言》
释义
有才能但是没有品德,则为人奸诈;勇敢而没有品德,则为人残暴;巧言善辩而没有品德,则为人荒唐虚妄;有智慧而没有品德,则为人诡谲。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摘自明·冯梦龙 《警世通言》
释义
钱财像粪土一样微不足道,仁义和道德比钱财更可贵。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摘自《周易·恒卦》
释义
不能长久地保持德行的人,就可能蒙受羞辱。
德,福之基也,无德而福隆,犹无基而厚墉也,其坏也无日矣。
——摘自《国语·晋语六》
释义
道德是福禄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品德而福禄丰厚,犹如不打墙基而垒起来的厚墙一样,注定离坍塌的日子不远。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为人缺德,为官必邪。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摘自《国语·周语下》
释义
学习行善就像登山一样艰难,学习作恶就像山崩一样迅速。比喻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
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富贵荣华和声名,如果是从施行仁义道德中得来的,便如同生长在山野林间的花草,自然是从容不迫地繁盛绵延;从建功立业中得来的,就如同栽种在盆景栅栏中的花草,会因移动或环境变化而兴盛凋谢;假若以权位势力得来,则如同扦插在瓷瓶瓦钵中的花草,根部没有植养,枯萎也指日可待。
道德是功业的根基,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虽然富贵名誉是人之所羡,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有了学问,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有所贡献。只有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获取财富才让人心安理得,才可长久享用。反之,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有了学问,好比为虎添翼,他会利用学问去做各种危害他人的事。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
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达政令还要迅速。道德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由于人们都希望社会和谐安定,故高尚的道德能很快深入人心。
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摘自《荀子·大略》
释义
仁义礼善对于人来说,就好像财物粮食对于家庭一样重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摘自《大学·修身之道》
释义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行;要想修养自身的品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行;品行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行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要想治理好家庭、家族、国家、天下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摘自唐·吴兢 《贞观政要·诚信》
释义
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论语》上说:‘宁可不要粮食也要保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孔子说:‘百姓不信任国家,便不能立国。’从前,楚霸王项羽攻入咸阳,已经掌控了天下,如果当时他能够努力推行仁政,那么谁能夺取他的天下?”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认真推行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违反五常,被周武王灭掉;项羽因为无信,被汉高祖夺了天下。事实确实像陛下所讲的那样。”
平居息欲调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齐家量入为出,徇大义则芥视千金。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平时平息自己的欲望,修身养性,面临紧要关头就能够为了大局而舍生取义;治家能够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在关键时刻就能够为大义而视千金为草芥。
处事即求合一,处事即求合理,则行著习察矣。
——摘自明·薛瑄 《从政录》
释义
处事与道理要吻合一致,就必须品德高尚并认真学习。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修养,才能拥有高尚的操守,并在生活和工作中彰显出来。若没有高尚的修养,就不会有高尚的行为。
争轻重者至衡而息,争短长者至度而息,争多寡者至量而息,争是非者至圣人而息。
——摘自明·吕坤 《呻吟语·圣贤》
释义
争论轻重的人遇到秤就停止了,争论短长的人遇到尺子就止息了,争论多少的人遇到斗升就停止了,争论是非的人遇到圣人就止息了。
那些市侩小人、凡夫俗子,往往不顾是非标准,对个人私利斤斤计较,但最终社会道德的尺度会使其无地自容。任何社会、任何阶段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违背了标准和规范就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境地。
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民则无豪横之名。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对德行高尚的人要存有敬畏之心,能敬畏德行高尚的人就不会有放纵好逸的心思;对老百姓也要存有敬畏之心,能敬畏老百姓就不会有蛮横欺人的恶名。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身上回荡着一股浩然正气,令人觉得凛然不可侵犯,甚至让人自惭形秽,这种感觉是敬畏之情。而平民百姓也一样使人敬畏。古往今来,人民都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所有丰功伟绩都离不开广泛扎实的群众基础,任何人都不可小觑百姓的力量。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唐太宗也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感受到百姓的力量。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平民百姓如果愿意积善德、施恩惠,即使没有任何官位,也会像公卿相国一样受人敬仰;士人官吏如果只贪权位、邀恩宠,即使享有爵位俸禄,也会像沦落街头的乞丐一样贫穷。
富有的含义有两层:一是物质上的富有,二是精神上的富有。普通百姓虽然无权无势,但只要热心助人,也会赢得爱戴。然而,一些享国家俸禄之人,身居高位却毫无爱民之心,贪赃枉法,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片沙漠。权位使人得到的只能是事功,却积不下阴德。权力逼人屈膝,善行却使人们膜拜。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没有财富不算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的贫穷;没有地位不算卑贱,没有廉耻心才是真正的卑贱;年岁不长不算短命,一生中没有值得记述的事迹才是真正的短命;没有儿女不算孤独,没有品德节操才是真正的孤独。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具有高尚节操和浩然正气的人傲视功名利禄,文章韵致高过白雪名曲,但如果不用德行来陶冶锻炼的话,那么所谓的节义终究不过是血气方刚的私人情感,文章也只能算是雕虫小技。
一个人无论如何清高或有学问,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这种清高和学问也就失去了意义。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指引人生走向正确之路。才智好比仆人,道德好比主人。主人是个好人,仆人就做好事;主人是个恶人,仆人就会有恶行,而且越有才,作恶就越大。不能养德,终归末枝。
蛾扑火,火焦蛾,莫谓祸生无本;果种花,花结果,须知福至有因。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飞蛾扑火,火焰把飞蛾烧焦了,别说灾祸的产生没有原因;果实埋到地里可以发芽、开花,又长出果实,要知道福运的到来是有原因的。
此语提醒人们,祸福都是有因果的,不要抱怨祸患的到来,要努力营造福运。
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
——摘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释义
恭敬是诸多德行的集中体现,能够做到真诚而恭敬的人,一定具有德行。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自《大学》
释义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也安适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摘自《孟子·离娄下》
释义
品德高尚的人,是没有失去其本有的如婴儿般纯真的心的人。越是伟大的人物,越能保持纯真的一面。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摘自《庄子·让王》
释义
大寒时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节更能显出松树、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比喻君子品德高尚。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摘自《论语·雍也》
释义
以不合礼法的手段得到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犹如天际的浮云一样。
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
——摘自唐·徐寅 《经故翰林杨左丞池亭》
释义
人活着的时候具备良好的品德,便会被世人称颂,死后哪里还用得着树碑立传呢?
德与年而俱进,如日升月恒。
——摘自明·归有光 《震川集·少傅陈公六十寿诗序代》
释义
德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深厚,就如同太阳冉冉升起,月亮渐渐盈满。
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人的名声足以被流传赞美,在于有良好的品德,而不在于有多高的权位;人之所以能够被世人相信,主要在于能踏实做事,而不在于侃侃而谈。
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人的资质高低,在于为人是否忠实而有信用,并不在于善用机变与心思巧妙;读书读得好的人也主要在于道德高尚,品行美好,而不仅在于文章精妙。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释义
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这样的事我是不会去做的。
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布施恩惠给别人,既不考虑索要回报,也不思量扬名显节,那么一斗粟米的付出可以收到万斗的回报;济助物资给别人,计较自己付出的多少,要求别人同样的回报,那么虽然付出了万两黄金也难有分毫的功德。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摘自《尚书·旅獒》
释义
一个人不注重小节,最终必然累及立身的大德。平时不注重品德操行方面的细末小事,久之细行积成恶习,必将影响立身大节。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摘自《大学》
释义
君子治国安邦有常理大道,必须用忠诚信义才能得到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它。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周纪一》
释义
聪明是一种才华,正直谦虚是一种品德;才华是德行的资粮,德行是才华的根本。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钱财可以为人们带来福分,同时也能带来祸患,有财富的人不可不明白这个道理。
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
——摘自唐·杜牧 《不寝》
释义
不要对我说名与利的事情,名利是我们自身最大的仇敌。
刻意追求名利,不管最终是否能得到,都会被名利二字困住,以致陷入名缰利锁难以自拔,甚至不惜见利忘义、出卖灵魂,最后走上歧路,身败名裂。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摘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
君子谋求的是大道,而不是个人的生计。耕田种地,可能会饥饿;治学求道,可能得到俸禄。君子担心的是大道不能确立或践行,而不担心自己的贫穷。
人应把是否对社会有用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而不是钱财,虽然有时候难免陷入困顿,但只要不断提升自己,自我价值总有一天会得以实现。故有君子品行的人只忧心自己的修为问题,而不在意是否贫穷。
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摘自唐·房玄龄等 《晋书·帝纪》
释义
长时期的积善,知道的人很少;但若一时作恶,天下的人可能都会知道。因而,我们应该始终坚持良好的行为。
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摘自东汉·班固 《汉书·食货志》
释义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之时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
子用私道者家必乱,臣用私义者国必危。
——摘自西汉·刘向 《战国策·赵二·赵燕后胡服》
释义
子女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谋生,家庭必定混乱;臣子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扬名,国家必定危险。
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仪,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摘自西汉·扬雄 《法言》
释义
天下有三种归宿,如果凭着自己的情欲行事,横行无忌,就会沦为禽兽;如果能够严于律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义伦常,才能算得上是纯粹的人;如果通过自我修行,福至心灵,超凡脱俗,那么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摘自《老子》第十八章
释义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争相出现,伪诈也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出孝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显出忠臣。
马先驯而后求良,人先信而后求能。
——摘自西汉·刘安 《淮南子·说林训》
释义
马匹应先驯服,才能锻炼出优良的马匹;人应当先讲求信义,然后才能求得各种技能。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摘自《老子》第五十一章
释义
创造了事物却不占有,做出了功绩却不自恃功劳,养育了事物却不主宰它的命运,这才是深妙的德。
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摘自《荀子·非十二子》
释义
君子以自己缺少才德为耻,而不以不被重用为耻。所以,君子不会被虚名所诱惑,也不会被诽谤所吓退。遵从道义做事,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困扰,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摘自《荀子·王制》
释义
水和火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但没有礼义。人有气、有生命、有感知能力,而且能够遵守道义,因此天下以人为尊贵。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摘自《孟子·离娄下》
释义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摘自明·陈继儒 《小窗幽记》
释义
用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言语,那么心中自有主张;用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的欲望,那么心中便自然清朗开明。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做人不能没有信用;宽容是待人接物的关键,所以一生都应该奉行。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敬;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周纪》
释义
有道德的人能够受到人们的敬重,有才能的人能够被人们敬仰。喜欢的人容易变得亲近,严格要求的人容易变得疏远。因此,观察一个人容易因重视其才能而忽视了他的道德。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摘自《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
如果轻视公义而看重私利,那么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重仁的人抛弃他的父母的,也没有重义的人却怠慢他的君主的。
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
——摘自西汉·扬雄 《法言·问神》
释义
有德行的人说话,说暗必须有明作验证,说远必须有近作验证,说大必须有小作验证,说微小必须有显著作验证。
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如果心中能够常怀圆满善良,那么再看这个世界便没有什么缺陷;如果心态能够常常宽厚平和,那么天下也没有那么险恶莫测。
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世间万物,心中就会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令人舒畅。如果用挑剔的眼光俯视世界,就会对世界有诸多不满。不要总是抱怨世界,应多多反省自己。
心者后裔之根,未有根不植而枝叶荣茂者。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诚善之心是繁衍子孙后代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不培植树根就能长出枝繁叶茂的大树来的。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全面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会让子女潜移默化地受影响。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其子孙自然也能学得心地善良。因此,为人父母者首先要品行端正、道德高尚,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有修养有道德的君子,言行不可轻率躁进,轻率躁进便容易为名利物欲所束缚,而失去宁静悠闲的情趣;君子的心机不可太重,如果深陷于此,就会为物质利益诱惑,而失去了潇洒活泼的生机。
君子要懂得保持身心的平衡,为人要持重守成,又不可过于深重,要胸怀坦荡,有一份云淡风轻的情怀。轻率是干事业的大忌。一步跨出三步的距离,非但不能加快行进速度,反而会使人跌倒。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提出方案,只会断送这一方案。古人说:“欲速则不达。”急躁的人就容易犯这样的错误,预期的效果没有达到,反而因急躁把生活弄得一团糟。工于心计的人终日忙于算计,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害了自己。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摘自秦·黄石公 《素书》
释义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远离醇酒和美色,就可以保持自己的品行高洁。
观周公之不骄不吝,有才何可自矜;观颜子之若无若虚,为学岂容自足。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周公:周公旦,西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任摄政王,既不目中无人,也不卑躬屈膝,把朝中的一切事务处理得十分妥当。
颜子:颜回。他虚心好学,学问远远超出了他人,可他仍虚怀若谷,没有一点满足的意思。
周公不因为自己才德过人而有骄傲和鄙吝的心,所以稍有才能的人怎么能够骄傲自大呢;孔子的弟子颜回永远怀有虚怀若谷的心境,所以做学问怎么能自我满足呢。一个家族的衰败,都是由于子孙后代养成了骄傲懒惰的习气;而社会风俗的败坏,大多是由于富贵阶层骄奢淫逸引起的。学成于谦,富败于奢。
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当我富贵时,别人都来奉承,他们敬奉的是我的官帽官服;当我贫贱时,别人都来侮辱,他们侮辱的是我的布衣草鞋。然而这原本就不是奉承我,我何必高兴?原本就不是侮辱我,我何必生气?
物自为物,我自为我。我们都是赤身来空手走,功名富贵本为身外之物。加于我,如穿一新衣,弃我时,也并非如割我身上之肉,何须大喜大悲?无论在炙手可热之时,还是在门庭冷落之时,都能坦然面对,保持一份淡定情怀,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尝遍,才算是完整的人生。所以,不必为痛苦而哭,无须为幸福而笑,如何来便如何去。
道生于静,德生于谦,福生于俭,命生于和。
——摘自《老子》第十五章
释义
“道生于静”,是说去私欲,破妄念,使心灵保持虚静,忘我做事,心中的智慧,即“道”,就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终日心浮气躁,“道”就会远离你。“德生于谦”,是说谦卑礼让,宽容他人,会让一个人德行越来越高,心量越来越大。“福生于俭”,是说一个人的福气,从清心寡欲来;一个家庭的福气,从清廉节俭来。“命生于和”,是说一个人是不是健康长寿,关键看他心态是否平和通畅。人不应过于贪欲,凡事要有度。以上四句话不仅包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蕴藏着养生长寿的奥秘。
虎尾不附狸身,象牙不出鼠口。
——摘自东晋·葛洪 《抱朴子·清鉴》
释义
老虎的尾巴不会长在狸猫身上,象牙也不会长在老鼠的口中。此言喻小人是不会做出高尚的事情的。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摘自《大学》
释义
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就想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摘自宋·欧阳修 《朋党论》
释义
品德高尚的人之间的交往,是以共同的理想为基础的;品德低劣的人之间的交往,是以共同的私利为基础的。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摘自《墨子·修身》
释义
君子打仗虽讲究阵法,但战士的勇敢才是根本;服丧虽讲究礼仪,但哀痛才是根本;当官虽讲究才学,但德行才是根本。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摘自宋·朱淑真 《黄花》
释义
我宁愿守着那香气枯萎在枝头,也不愿像那枯叶在秋风中飘动。此语借助咏菊表达了诗人高尚的节操。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
——摘自秦·黄石公 《三略》
释义
废弃了一种善行,则众善都会衰败;奖赏了一种恶行,则众恶都会增长。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摘自《礼记·曲礼上》
释义
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己,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摘自《管子·牧民》
释义
老百姓的粮仓充足,能吃饱穿暖,而后才能够遵守礼节,知道荣辱。
文明的进步依靠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文明的进步。“仓廪实”“衣食足”和“知礼节”“知荣辱”是相互促进的。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
用势力强迫他人服从,别人并不会真的服从,只不过是他的实力不及你而假装顺从;只有以德服人,他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对你心悦诚服。
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摘自清·金缨 《格言联璧·接物类》
释义
能够容忍小人,是胸怀宽大的人;能够从小处培养道德,便能成为有深厚道德修养的人。
以财为草,以身为宝。
——摘自西汉·刘向 《说苑·丛谈》
释义
视钱财如草芥,而把自身的人品气节视为最珍贵的宝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摘自《孟子·离娄下》
释义
品德高尚的人,是保持着先天本真之心的人。
赤子之心不是外界施加的,而是人生来具有的本质。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摘自东汉·徐干 《中论·修本》
释义
人如果能乐于为善,福报虽然还没有到来,但是祸患已经远离了。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摘自《朱子家训》
释义
为人立身务必朴实节俭,教育子孙要有仁义的矩度。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摘自《荀子·荣辱》
释义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碎骨粉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摘自明·于谦 《石灰吟》
释义
以石灰比喻人,就是碎骨粉身都不怕,只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
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摘自《荀子·正论》
释义
人的德行和地位不匹配,才能和所任官职不匹配,奖赏和功劳不匹配,惩罚和罪责不匹配,不祥莫过如此了。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摘自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周显王十年》
释义
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爱戴,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蠢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为一恶而此心愧怍,虽欲掩护,而乡党传笑之,王法刑辱之,鬼神灾祸之,身后指说之。
——摘自清·金缨 《格言联璧·悖凶类》
释义
做坏事会内心惭愧,虽想遮掩,但乡邻会将其传为笑谈,法律会惩罚他,上天会给他降灾祸,死后也会被人们指指点点。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摘自《论语·子张》
释义
孔夫子活着时候荣耀天下,他逝世后大家都无比哀痛。这样的人我们如何能赶得上啊!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摘自《论语·述而》
释义
以遵从大道为志向,以德行为做事的依据,以仁爱之心作为凭借,灵活游憩于六艺中。
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寸心洁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心中存有仁慈的念头,可以为天地间制造祥和的气息;心灵保持纯净洁白,可以留下千古美名,造福后世百代。
古来志士仁人的事迹为千百代传诵,因为他们不只留下了名字,更留下了美德。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虽然平凡,但只要能谨慎其德,大公无私,就可成为有用的人。古语有“一心洁白,流芳千古”,可见美誉足可使人永垂不朽。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摘自《周易·系辞》
释义
一个人的德行和所处的地位不匹配,必然会招致灾祸。德行浅薄却地位尊贵,智慧不足而谋划甚大,能力不足而责任重大,都很少能办成事情。
名不副实,必定会压垮自己。厚德方能承载万物。
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邪曲而得,不若正直而失。
——摘自唐·王定保 《唐摭言》
释义
不讲求道义而活着,还不如坚守道义而死去。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获利,还不如公正耿直而无所得。
贱不害智,贫不妨行。
——摘自西汉·桓宽 《盐铁论·地广》
释义
一个人地位低下并不妨碍他有智慧,一个人生活贫困并不妨碍他有德行。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摘自《孟子·尽心上》
释义
贫困的时候不失道义,因此能够自得其乐。得志的时候也不偏离道法,因此不会使天下百姓失望。
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
——摘自南朝·范晔 《后汉书·法真传》
释义
隐居逃名却名声倍增,躲避名声而名声始终追随。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也。
——摘自西汉·刘向 《说苑·政理》
释义
执政有三种品级:王道的政治在于用道德感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在于威服人民,强暴的政治以武力胁迫人民。这三种政治有各自的施行方法,但用道德去感化人是其中最好的方法。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摘自战国·商鞅 《商君书·更法》
释义
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要成就大事的人,不会与众人合谋。
谋求重大事情的人,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和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如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或是七嘴八舌,动摇你的意志,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或人多口杂,出现走漏风声、葬送机会的坏事。
德教溢乎四海。
——摘自《孟子·离娄上》
释义
德教能传播到四海之内。
道德是人心的准绳,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人心向善,因此道德可以流布天下。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摘自《论语·里仁》
释义
富与贵,是人人想要的,但如果不是从正道得来的,君子是不会安于享有的。此语强调富贵只能通过正当途径和手段去获得。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摘自西汉·刘向 《战国策·魏策》
释义
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能不忘记。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摘自秦·吕不韦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
释义
智慧越精深,择取事物的标准就越精深。智慧越粗鄙,择取事物的标准也就越粗鄙。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摘自《论语·里仁》
释义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摘自《中庸》
释义
诚信、诚心是做人的根本,伟大的人格,重要的是一个诚字。
只有至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
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
——摘自南朝·范晔 《后汉书·朱穆传》
释义
行动违背道义,那么心中就会有惭愧之情。指人做事只有合乎道义,才能心安理得。
朝闻道,夕死可矣。
——摘自《论语·里仁》
释义
在早上明白了真理和道义,即使晚上就死去也可以。此句反映了儒家“仁义高于生死”的价值观念。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摘自《孟子·尽心下》
释义
贤德之人,会先使自己弄清楚问题,然后才能让别人听明白问题。若自己都没有弄懂,就不要指望别人听懂了。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
——摘自《左传·昭公八年》
释义
君子说的话,诚实而有确凿证据,所以不会招来怨恨不满;小人说的话,虚伪又无根据,所以会招致埋怨。
圣人以权行道,小人以权济私。
——摘自明·吕坤 《呻吟语·治道》
释义
圣人用权力来推行道义,小人却用权力来谋私营利。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
——摘自《左传·桓公二年》
释义
国君应当发扬美好的德行,禁止违背道德和法纪的恶行,亲自检查各级官吏。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摘自隋·王通 《止学》
释义
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势力埋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心中平静就自然明澈,如同平静的水面能映照出事物一样;品格高超便能远离物累,就像无云的天空能一览无余一般。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摘自《老子》第六十七章
释义
心中慈爱,才能勇敢无畏;因为俭朴,所以宽广;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福不可邀,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人间的幸福不可勉强追求,保持愉快的心情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人间的灾祸实在难以避免,排除怨恨的心绪,是远离灾祸的法宝。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摘自秦·吕不韦 《吕氏春秋·孟春纪》
释义
天覆盖万物,没有偏私;地承载万物,没有偏私;日月普照万物,没有偏私;春夏秋冬更迭交替,没有偏私。天地、日月、四季各施其恩德,于是万物得以成长。
人情欲生而恶死,欲荣而恶辱。死生荣辱之道一,则三军之士可使一心矣。
——摘自秦·吕不韦 《吕氏春秋·仲秋纪》
释义
人的本性都是想要生存而厌恶死亡,想要荣耀而厌恶耻辱。死生、荣辱的道理统一于义,就可以使三军将士思想一致了。
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摘自西汉·司马迁 《报任安书》
释义
修养身心,是智慧的府库;乐善好施,是仁爱的开始;懂得取予,是德义的表现;懂得耻辱,是勇敢的条件;立业显名,是行事的最终追求。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但日有所损。
——摘自清·金缨 《格言联璧》
释义
行善积德,正如春天园子里的青草,虽然看似没有长高,但实际上每天都有所增长;逞凶作恶,正如磨刀的石头,虽然看似没有变化,实际上却每天都在消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
——摘自《孟子·尽心上》
释义
有德行的君子所到之处,黎民百姓都会受到感化;其所居之地,地方也会得到治理。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摘自《孟子·尽心上》
释义
君子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的要像及时雨那样教化,有的要培养他的品德,有的要培养他的才能,有的只要回答他的问题,有的要用自己的品德学问影响他。
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
——摘自东汉·王符 《潜夫论·慎微》
释义
如果推行的政策和教化都是正确的,一定能获得国家平安康泰的福报;如果推行的措施常有失误,一定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灾难。
人性善恶、国家兴衰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的,如果不注意小节,将会酿成大祸。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摘自《荀子·劝学》
释义
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便是能够悟到真理,福气最好之处便在于没有任何祸事。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
——摘自《荀子·非十二子》
释义
君子以自身品德修养不足为耻,而不以被人污蔑为耻;君子以自己不讲诚信为耻,而不以不被信任为耻。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摘自《尚书·商书·咸有一德》
释义
培养道德没有固定的老师,凡是坚守善道的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智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
——摘自南朝·范晔 《后汉书·窦融传》
释义
有智慧的人不会危害众人来做成自己的事,仁爱的人不会违背道义来获得功名利禄。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摘自《孟子·离娄上》
释义
天下崇尚道义的时候,德行平常的人接受道德高尚的人的领导,才能一般的人接受才能出众的人的领导;天下混乱无道的时候,小国会被大国奴役,弱国会被强国奴役。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摘自《荀子·劝学》
释义
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人的德行相对应。品德高尚的人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品德低下的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唾弃。
不虐无告,不废困穷,圣人之仁也。
——摘自明·薛瑄 《从政录》
释义
为政不虐待有苦无处诉的穷人,用人不忽视贫穷困苦的贤才,这就是圣人所讲的仁义。
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
——摘自秦·吕不韦 《吕氏春秋·慎行论·无义》
释义
义是各种事情的开始,是一切利益的根源。
势莫及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摘自隋·王通 《止学》
释义
势力不施加于君子,仁德不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
上下相孚,才德称位。
——摘自明·宗臣 《报刘一丈书》
释义
为官上下级要互相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匹配。
德成而教尊,教尊则官正,官正而国治。
——摘自《礼记·文王世子》
释义
德行有所成就,教化国民就会受到尊崇。威望和尊严确立了,下面的官员才会公正。官吏公正,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德配天地,居处有礼,进退有度。
——摘自《礼记·经解》
释义
德行应与天、地相匹配,起居要有一定的礼仪,应对进退要合乎规章制度。
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违反人之常情,也不用尽财力物力,能做到这三点,才能够在天地间树立正气,为民众安身立命,为子孙后代造福。
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摘自《六韬·文韬·文师第一》
释义
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道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摘自《荀子·儒效》
释义
堆积泥土就会成为高山,积聚流水就能形成大海……道路上的百姓积聚善行就会到达尽善尽美,就叫作圣人。
难成易毁者行也,难立易倾者名也。
——摘自明·方孝孺 《宗仪·谨行》
释义
难以完善,但极易毁损的是品行;难以树立,但极易败坏的是名声。
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摘自《尚书·周书·武成》
释义
重视诚信,讲求道义,推崇德行,回报有功之人,这样便能够垂衣拱手而治理天下了。
何知苗而不秀?非惟愚蠢更荒唐;何知秀而不实?盖谓自贤兼短行。
——摘自五代·陈抟 《心相篇》
释义
为什么有些人看着是好苗子却成不了才呢?因为做人愚蠢,行事荒唐;为什么有些人只得到虚名虚利,人生没有实际的成果呢?因为自以为很有才,但德行有亏或行动跟不上。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
君子所具备的最高德行,便是与人为善。此语强调,以善意的姿态对待每一个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忧心勤劳是美德,但过于刻苦则使自己不能愉悦心情;心境淡泊是高风,但过于冷漠则不能对他人有所帮助。应忧勤勿过,待人勿枯。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摘自 《礼记·文王世子》
释义
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知道怎样做一个好臣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君主;明白如何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唤他人。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摘自隋·王通 《止学》
释义
最能迷惑人的东西莫过于利益。利益不追求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矜;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须当自信。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自身品德不高,恩泽不厚,即使家中有好事降临,也未必真是幸运,得意的人怎么可自认为了不起呢;上天是最公平的,人能尽心尽力,一定不会白费其心,做好事的人尤其要有自信。
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摘自西汉·刘安 《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
只有淡泊才能彰显出美德,只有宁静才能够长久致远。没有宽大的胸怀,不能够容纳一切事物;没有仁慈厚德,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不公正便不能够明辨是非。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摘自《礼记·学记》
释义
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件事物;有大信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就能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
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
——摘自宋·胡宏 《知言·仲尼》
释义
有德行而富贵的人,知道乘此富贵来造福众人;没有德行而富贵的人,只会凭着富贵糟蹋自己的身体。
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
——摘自宋·王安石 《乞改科条制》
释义
上面的人道德标准统一了,下面的人就有了学习的榜样,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能形成。指领导者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重要作用。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摘自西汉·刘向 《说苑·法戒》
释义
品德高尚而又能够保持谦虚恭敬的人才会获得荣耀。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摘自《大学》
释义
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到位,却想要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是不可能做到的。正像我所厚待的人反而疏远了我,我所疏远的人反而厚待了我,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此谓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摘自《大学》
释义
这是说只有具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做到喜欢好人,憎恶坏人。
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摘自西汉·韩婴 《韩诗外传》
释义
君子虽然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但是自认为很不够,他总会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天下至大,方身则小;生为重矣,比义则轻。
——摘自唐·魏徵 《隋书·诚节传论》
释义
天下算是最大的,但和胸怀比起来就显得小了;生命是最重要的,但和正义比起来就显得轻了。
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
——摘自西汉·刘安 《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
国家之所以存在是依托仁义,百姓得以生存是因为行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摘自《周易》
释义
不积累善行就不能成为声誉卓著的人,不积累恶行就不会成为毁灭自己的人。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摘自《论语·学而》
释义
贫困的时候不谄媚,富贵的时候不傲慢,能做到这样,如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摘自元·王冕 《墨梅》
释义
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美好,只是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
人知粪其田,莫知粪其心。
——摘自西汉·刘向 《说苑·建本》
释义
人们都知道培育自己的田地,却不知道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摘自《尚书·周官》
释义
积德做好事的人,心地平和安逸,处境会一天比一天顺心。造假作恶的人费尽心机,却一天比一天糟糕。
人无贵贱,道在者尊。
——摘自东汉·蔡邕 《劝学篇》
释义
人是不分贵贱的,掌握了真理的人才是大家应该尊崇的人。此语勉励人们虚心向学,虔诚求道。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
——摘自五代·陈抟 《心相篇》
释义
知道哪些是善行而能守住善道,有福之人可以锦上添花;知道哪些是恶行而不去做,有祸之人可以转祸为福。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
——摘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释义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考虑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都合乎礼义要求,不要因私利而违反礼义,如此就不会因违背礼义而内疚。做事三思而后行,一切以礼义为准绳。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摘自魏晋·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释义
这是陶渊明援引黔娄之妻的一句话。
不因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因为富贵而匆忙追求。此语说明人生不能被名利、钱财左右,无论贫贱富贵都应坚守自己的节操。
忠厚自有忠厚报,豪强一定受官刑。
——摘自《增广贤文》
释义
忠厚老实的人自然会有好的回报,巧取豪夺的人必定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摘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释义
忖度自身德行如何,以便决定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摘自北宋·林逋 《省心录》
释义
不能够节制饮食,这是引起疾病的原因;心术不正,这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本。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摘自《增广贤文》
释义
有田地不耕种,粮仓就会空虚;有书籍不阅读,子孙必定愚笨。粮仓空虚生活就没有保障,子孙愚笨就会不讲礼义。
种麻得麻,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摘自《增广贤文》
释义
种了麻就收获麻,种了豆就收获豆。天网广阔无垠,虽然网孔稀疏,却绝不会有一点遗漏。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
同情心就是仁的开端;羞耻心就是义的开端;辞让心就是礼的开端;是非心就是智的开端。仁、义、礼、智是四个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维护人性的善良,全在于保存这四端之心。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摘自《荀子·天论》
释义
天上没有比日月更加明亮的了,地上没有比水火更加闪亮的了,事物中没有比珍珠美玉更加耀眼的了,人群中没有比礼仪更加显明的了。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摘自西汉·刘安 《淮南子·说山训》
释义
兰花生长在幽静偏僻的山谷中,不因没有人采撷佩戴而不散发迷人的芳香;舟船在大江大海中,不因没有人乘坐而停止漂浮;君子做正义的事,不因没有人知道而罢休。
此语强调,有节操的人即使在不被人知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品德。
忠正之言,非徒誉人而已也,必有触焉。
——摘自东汉·王符 《潜夫论》
释义
忠厚正直的言论,不是为了吹捧别人,而是必须有所触及。
对优秀人物的褒奖须出乎真心,不可只是嘴上吹捧而心里却不以为然,只有情感上有所触及才称得上是忠正之言。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摘自《管子·牧民·四维》
释义
“四维”说出自《管子》一书。《管子·牧民·四维》称,“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国颂》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归纳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项道德准则,如果它们不能被推行,国家极易灭亡。国之四维,缺了一维,国家就倾侧;缺了两维,国家就危殆;缺了三维,国家就会颠覆;缺了四维,国家就会灭亡。
“礼”指上下有节。有礼,就不会超越节度。“义”指合宜恰当的行事标准。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廉”指廉洁方正。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耻”指知耻之心。有耻,就不会同流合污。因此,治国用此四维,可以使君位安定、民无巧诈、行为端正、邪事不生,于是国可守而民可治。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摘自《孟子·尽心上》
释义
凌晨鸡一打鸣就起来,不知疲倦地行善的人,是与舜同属一类的人;鸡一打鸣就起来,一刻不停地去谋私利的人,是与跖同属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与跖的区别,没有别的,一位是行善之人,一位是谋求私利。
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
——摘自《荀子·礼论》
释义
出生是人生开始,死亡为人生终结。从开始到终结都能处理得很好,做人的道理便完满了。所以,君子对人生的开始很敬重,对人生的终结也很谨慎。
不仁而富,谓之不幸。墙隙而高,其崩必疾也。
——摘自南朝·范晔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
释义
不仁而富,是为不幸。墙高而又出现裂缝,必定很快崩塌。比喻资财积聚、名大位高的人,如品德不修、行为不慎,极易溃败。
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诡谲,此乱道之根也。
——摘自东汉·王符 《潜夫论·务本》
释义
忠诚守信、谨言慎行,这是道德信义的基础;弄虚作假、荒诞怪异,这是导致混乱的根源。
为人处世要诚信,不能弄虚作假。诚信是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如人不讲诚信,夸夸其谈,弄虚作假,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国家之间的信任就会破灭,就会产生动乱。
诺而寡信,宁无诺;予而喜夺,宁无予。
——摘自明·彭汝让 《木几冗谈》
释义
轻易承诺,但却很少讲信用,这样还不如不许诺;送给别人的东西,却又要回来,这样还不如不赠予。
行不信者,名必耗。
——摘自《墨子·修身》
释义
言行不一的人,名声一定会受损。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摘自《论语·卫灵公》
释义
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情。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摘自《孟子·离娄上》
释义
诚信是自然的规矩,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矩。
“诚”指“内诚于心”,注重内心真挚的道德层面的追求;“信”指“外信于人”,讲究的是重信义、言出必践。
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大段。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
——摘自明·吕坤 《呻吟语》
释义
人的德行以收敛沉着最为重要,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最为重要。一般来说,收敛沉着的人怕的是含含糊糊、高深阴险。浅薄轻浮的人看上去光明磊落,明了通达,但不是能够修养高尚道德的人。
耻之一字,所以治君子;痛之一字,所以治小人。
——摘自清·张潮 《幽梦影》
释义
耻这个字,是用来制约君子的;痛这个字,是用来惩治小人的。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摘自《老子》第四十四章
释义
懂得满足就不会遭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可以保持长久平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摘自《老子》第八章
释义
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道”。
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惟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
——摘自南北朝·颜之推 《颜氏家训》
释义
宇宙有极限,而人的情性则没有穷尽。故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凡事知足,要划一个界限出来。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摘自《庄子·逍遥游》
释义
道德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中没有功名利益,思想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追求名誉地位。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摘自《老子》第五十五章
释义
善于树立德业的人,信仰坚定;善于抱持大道的人,永远不会松脱。这样立德守道的人将流芳百世,永远受到子孙祭祀。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
——摘自魏晋·陶渊明 《与子俨等疏》
释义
天地赋予了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自古以来的贤人和圣人,没有人能避免。
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摘自南北朝·傅昭 《处世悬镜》
释义
看见美色而忘却道义,身居富贵而失于伦常,这是违背天理。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摘自宋·俞成 《萤雪丛说》
释义
好人得不到好报,坏人得不到惩罚,上苍必定有私心。
君子与小人本殊操异行,取舍不同。
——摘自东汉·王充 《论衡》
释义
君子与小人本来操行就不同,行为取舍的标准也就不一样。
为了名利,小人可以玩弄权术,搞阴谋诡计,打击陷害别人。而这些行为,常常为君子所不齿。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摘自明·冯梦龙 《醒世恒言》
释义
行善或作恶最终都有报应,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依善道办事,或许可得一时便宜,但迟早是会有报应的。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摘自《老子》第七章
释义
所以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才能成就自身。
岂可见利畏诛之故,废义而行诈哉。
——摘自西汉·韩婴 《韩诗外传》
释义
怎么能够因为贪图财利或者害怕被杀,就不讲道义做出欺诈的行为呢?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
——摘自五代·冯道 《荣枯鉴》
释义
外表看起来是正人君子,而内心全是阴谋诡计的人,就是真正的小人。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摘自《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
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必定要有强大的国力。施行仁义使得天下归服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要有强大的国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摘自西汉·刘安 《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
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以天下之功为功,而不功其功,此谓之大公。
——摘自清·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二
释义
把天下人的功绩作为功绩,但不把那功绩认作自己的,不居功自傲,这就是最大的公心。
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摘自东汉·班固 《汉书·叙传上》
释义
功劳不可以靠虚假成就,名誉不可以靠虚伪获得。
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
——摘自明·洪应明 《菜根谭》
释义
贪求利益的人,其行为超出了道义的范围,所造成的伤害虽然明显但不深远;喜好显身扬名的人,其行为隐藏在道义之中,所造成的伤害虽然不明显却很深远。
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一个人的资质如何,主要体现在忠诚守信,而不是表现在用心机耍手腕;读书读得好的人,不仅在于文章写得好,而主要在于道德高尚、品质优良。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摘自《韩非子·说林》
释义
做事投机取巧的人远不如真诚踏实的人,诚信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如果一个人为私利不惜违背道义,虽能获得一时之利,但总有一天人们会认清其真实面目,进而厌弃他。
语言多矫饰,则人品心术,尽属可疑。
——摘自清·王永彬 《围炉夜话》
释义
一个人的言语如果虚伪不实,那么,无论他在人品或是心性上表现得多么崇高,都会令人怀疑。
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摘自《礼记·儒行》
释义
说话必须体现诚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摘自《旧唐书·柳公权传》
释义
用笔的关键在于人心,人心是正直的,那么写出来的字自然就能够平正。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摘自《周易》
释义
谦虚能使尊贵者更有光彩,让卑下者赢得尊重,所以君子应始终保持谦虚的美德。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摘自《礼记·礼器》
释义
忠信是礼仪的根本,义理是礼仪的形式。此语说明了忠信、义理和礼仪之间的关系。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摘自《礼记·儒行》
释义
金玉并不能算作珍宝,忠信才是真正的珍宝。
不度德,不量力。
——摘自《左传·隐公十一年》
释义
不去考虑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使人服从,也不去思量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摘自《礼记·曲礼上》
释义
富贵的人喜好礼义,便能不因富贵而骄傲,做事也不会过分;贫贱的人喜好礼义,便会有志气,且不会迷茫。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摘自《孟子·尽心上》
释义
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不义。
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摘自《礼记·坊记》
释义
有德行的人谨慎说话,注重干实事,说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语,抢先说大话、空话,说到却做不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摘自《尚书·太甲》
释义
天降的灾祸还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是无法逃脱的。
多行不义必自毙。
——摘自《左传·隐公元年》
释义
经常做不道德和违法的事,必然会自取灭亡。一切不道德和触犯法律的行为,迟早会受到惩罚。
苟虑害人,人亦必虑害之;苟虑危人,人亦必虑危之。
——摘自秦·吕不韦 《吕氏春秋》
释义
如果想要伤害别人,别人也一定在谋划着伤害你。如果想要危害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想着危害你。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摘自南朝·周兴嗣 《千字文》
释义
之所以发生灾祸,是因为经常作恶而积累起来的;幸福的产生是因为行善而得到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