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凉州府诗会
凉州府,
一条幽静小巷内,有一座别致小院。
书房不大,却布置的井井有条。
一张宽大的书桌,桌面上铺着一块磨损的毛毡,上面散落着几本翻开的古籍和一些文房四宝,正中间是一摞白纸。
蒲松涛正襟危坐,正在给学生批改作业。
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
“边关冷月照征衣,剑气如霜夜未止......”
“不错,字迹工整,对仗严谨,倒也算个佳作。”蒲松涛满意的点了点头,这作业是关升的。
“关升才华不错,又肯钻研,若不是出身军户,将来定能在科举中大放异彩。”蒲老头有些惋惜。
他放下关升的作业,心中暗自琢磨,或许可以和他父母商量下,想想办法,给关升改一下户籍。
他一向迂腐,此时却起了爱才之心。
接着,他又拿起了第二张,只见上面狗爬似的字,歪歪扭扭的写着,:“五十标兵奔北坡,战鼓声声震天破......”
什么狗屁倒灶的玩意!一看名字,是李开福的,蒲松涛更是生气:“性格顽劣,屡教不改!”
挥手红笔批上“特差”,扔在了一边。
平复了下血压,蒲松涛拿起了第三张,先看了看名字,是周铭的。
他心中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
这孩子以前也是顽劣,最近倒是安稳了许多。
不过,蒲松涛也做好血压上升的打算,开始审阅。
看着,看着,他却不自觉的被白纸上的内容完全吸引住,最后甚至轻声读了起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西北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好诗!好诗!
蒲松涛拍案而起,寥寥数句,就勾勒出了一个萧瑟悲凉的边塞画面,后面几句,更是写活了,把壮志难酬、茫然四顾的心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蒲松涛读起此诗,只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戍关甲士,多年卫边,远离家乡,眼中尽是荒凉寂寥。
他的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共鸣。
他前半生做官,后半生教书,未曾亲身体验过军旅生活。
但这首诗却让他感受到了那种孤独与坚韧,他仿佛听到了甲士们在寒风中的脚步声,看到了他们在烽火中的身影。
欣赏过后,蒲松涛心中不由生出一丝怀疑。
这样好的词,会是周铭写出来的吗?
他虽然相信自己的学生,而且他也算博览群书,从未在任何诗词集中看过这首词。
但是结合周铭之前的表现,他很难不有所怀疑。
仔细思量后,蒲老头打算等开学后,再找周铭问过。
蒲老头越看这词,越喜欢,又忍不住多看了几遍,只是越看,越觉得周铭的字有些碍眼,自己又拿出白纸,重新誊抄了一遍,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哎呀,差点把要紧事忘了!”蒲老头一拍额头,原来他光顾着看诗,忽略了时间。
竟然忘记今天要给夫人买桂花糕,连忙放下诗稿,匆匆忙忙的出去。
蒲松涛刚走不久,门外忽然传来一个中年男子的喊声,还有一些脚步声。
“蒲兄,蒲兄,蒲兄!”
接着几个身穿儒袍的人走了进来,看模样都是读书人,这几人显然对这里特别熟悉。
“蒲兄,是否在家?”
王勃安的声音回荡在小院中,却没有任何回应。
他皱了皱眉,然后走进了书房中,环顾四周,却没见到别人。
其他几人也紧随而至,一个面色稍黑的人则是笑骂道:“这个家伙,肯定又是忘了今天下午诗会的事情了!”
其他人也是哈哈一笑。
还有一人打趣道:“这饭点快到了,蒲兄肯定是又忙着给夫人准备吃食了,哈哈哈哈.....”
其余几人笑声更大,蒲松涛惧内之名早已远近闻名。
这时,王勃安目光落在桌上,注意到了压在桌案上的白纸,上面隐隐有一副诗。
走到桌前,说道:“来,先看看蒲兄为今日诗会准备了什么大作!”
说罢,他拿起诗稿,开始看起来。
王勃安眉头皱起又舒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掩饰的惊讶。
每读一句,眼中的赞赏之色便更浓一分。
“好诗,好诗啊!”王博安忍不住赞叹出声。
其余几人闻言也凑了过来,问道:“可是蒲兄出了什么佳作?”
言语中颇存恭敬,隐隐以王博安为首。
王勃安也不多言,只是将手中的诗稿递给了他们。
几人传阅,只觉得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擂动的战鼓,敲击着他们的心脏。
尤其是那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更是让他仿佛置身于那苍凉的边关。
几人都是饱学之人,只是一眼,就看出此诗的不凡!
纷纷赞叹道:“不想蒲兄移居于西北小城,做了教书先生,心境学问更胜从前,竟然写出这般传世佳作!当真令人佩服!”
“不错!不错!蒲兄确实大才!”
“此词一出,边塞一题,百年内难出其右!”
几人都沉浸于此诗词营造的意境中,如饮老酒,回味无穷!
......
这时,其中一人猛然惊醒,提醒道:“坏了,可别误了时辰!马上就过了贴诗榜的时间了!万万不可让这传世诗词错过良机!”
原来,凉州府为了鼓励文人诗词发展,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设立诗会,设立诗榜。
文人雅士皆可在诗榜中贴上自己的作品,
诗会将在其中选出公认最好的诗作,编纂成册,传阅南北。
很多文人,也把这诗会,当成扬名的大好时机。
“是也,是也,此次也要让大梁文人们知道,我西北也能出旷世佳作!”
一人迟疑道:“可是,蒲兄还未到...”
王勃安拍板道:“无妨,给蒲兄留着字条,我们先去给他贴上,让他待会再来寻我们即可!”
“如此甚好!”几人顿时复议。
王勃安见词还未署名,提笔写上蒲松涛的字号,又留下纸条,这才带着众人赶往诗会。
...
诗会中,
诗榜就位于凉州知府衙门前面广场的一棵老槐树下,格外醒目。
榜单旁边,人群熙熙攘攘,但诗榜上面的诗却寥寥无几。
一来,西北民风彪悍,文人较少。
二来张贴于诗榜之上,就需要接受世人评议,如果对自己文采没有几分把握,哪个读书人敢把作品贴在上面!
诗会前方不远,
有一柄巨大的遮阳伞,伞下面有几张桌椅,还摆放着瓜果,旁边有几个侍从模样的人,正中间,是一个身穿绯红色官袍的人。
那人看年纪,约莫四十岁,脸庞消瘦,留着几缕胡子,眼神犀利,颇有威严。
知府杨卿摸摸胡子,叹了口气,重新坐了下来。
榜单上面的诗词,他刚刚都已看过,都是些陈腔滥调,歌功颂德,没什么新意。
粗略看下来,竟然连一首看得过去的诗词都没有。
“看来,这次诗会又要无疾而终,不了了之。什么时候,我西北文坛才能出一个扛鼎之人...”
这时候,他突然发现其中一个诗榜下面,人越聚越多......
ps:求追读,求收藏,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