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董卓的错
袁绍的话一说完,帐中多数人都露出心照不宣的微笑。
今日能出现在这的人物,领兵打仗或许不行,对官场上的争斗可谓得心应手,岂能看不出袁绍的心思。
如今孙坚势大,隐隐有位居众人之上的气象。说句难听的,他们怎么笃定孙坚就不是下一个董卓?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先贤荀子的教诲,用在此处正好合适。
袁绍的想法更直接,孙坚这一派的人,可以用,可以拉拢,更要压制。
不止是因为孙坚跟袁术走得近,还因为孙坚的武人身份。
其实仔细一想,在袁绍眼里,如今的孙坚跟董卓是何其相像。
同样以武封爵拜官,只是一个在自家的扶持下,官至刺史、州牧这等封疆大吏,而孙坚还只是一个长沙太守。可他们如今都手握重兵,实在让人不安。董卓手头坐拥西凉、并州两路人马。孙坚呢,现在手上的兵马亦有十数万。
也就是袁术这等蠢货,才会以为凭借一个后将军官衔,以及袁氏子弟的身份,能拿捏住这头猛虎。
袁绍被武人背叛过一次,他实在不想再来一次。
大将军何进身死时,袁绍以为自己离霍光只差一个指尖的距离。
若不是董卓,若不是那该死的董卓!!
每每想到此事,都让袁绍咬牙切齿,转辗反侧。
往事是如此沉重,才让袁绍将算盘打在孙策身上。无论如何,都不能坐视孙坚做大。以这个目标为前提,才是他力主先让信使召见孙策,再去拜会孙坚、袁术的原因。
赏赐过孙家长子,孙坚这个长辈自然不用头疼。
难不成,仅仅因为距离近吗?
对于袁绍的老谋深算,孙策出行前跟徐庶、步骘等人讨论过。这二人对袁绍不太了解,可一致认为孙家现在的局面,容易木秀于林,遭人嫉妒。
正是徐庶劝诫孙策先行,替孙坚探个前哨,去试探一番袁绍对本家的态度。
思及此,孙策便开口道:“为国效力,鞠躬尽瘁,是家父的臣子本份。孙家世受皇恩,岂敢言功。”
开场白讲完,孙策话锋一转,道:“不过时下却有一难,还需盟主替末将做主。”
接着把黄巾俘虏的困境讲完,孙策才故作叹息道:“汝南、颍川百姓多受此难,不愿接纳余寇。末将更不愿失信于人,纵虎归山,再起兵戈。盟主为天下大义起兵,自当为百姓忧虑所虑,末将请盟主做主。”
一番话听的袁绍心花怒放,眼见孙策作势要拜,忙用手搭住少年郎的甲胄,温声道:“此有何难,我必为伯符和他们做主。”
说完,袁绍负手沉思。孙策手上的七万人,劳师远迁肯定不行。自己的地盘在渤海,跟豫州还隔着一个兖州。如此翻山越岭,必然被他人耻笑自己贪心。
既然弄不到自己手上,那更不能便宜袁术这小子。
颍川、汝南当地的世家,跟袁氏素有故交,不可交恶。这么多的人马要安置在豫州,也不能选州中大郡,免得孙家人趁势夺权。
如此多的难处都要思量,真是让袁绍皱眉不已。好在他到底是亲手掀起乱世之人,不过片刻就拿出解决方案。
眼下,袁绍心中的备案有两处。其一是鲁郡,其二是安丰郡。
两郡都在豫州境内,鲁郡在最上端,深入兖州腹地。让孙策迁人至此,有一个好处,就是将孙家拉出袁术的范畴,自己还能徐徐图之。不过此事也有难处,鲁郡内世家颇多,他们的态度,袁绍不得不顾忌。
剩下的安丰郡,在豫州的最下方。左邻荆州江夏,右邻扬州名郡寿春。上是袁家大本营汝南郡,下是群山环绕,难以通行。
而时任扬州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是自己的亲信盟友,周昕的亲弟周昂,更在自己帐下听命。
有汝南郡、陈温等人压着,料孙家人也翻不了天。袁绍拿出定计,便对孙策道:“依我看,安丰郡如何?”
真让徐庶猜中了?孙策压下心中悸动,故作些许苦色,勉力道:“天下郡地多如繁星,策年幼,岂能尽知。不知此地府君,是否愿意接纳他们。”
袁绍毕竟要面子,顺水推舟道:“你刚立军功,不可不赏。如此少年英才,更不该埋没市井。依我看,你就担任安丰郡都尉丞一职,正好让你看顾他们。”
州内的官职调动,州牧、刺史都有直接任命权。袁绍把话说完,就扭头看向帐中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刚在刘辟手中打了败仗,哪里敢拒绝盟主的意思。不仅接下袁绍的话头,又主动给孙策开出公文,说安民之事,孙策可自行决断,不必一一禀报。
这相当于有了先斩后奏之权,孙策大喜,忙笑吟吟给袁绍、孔伷行礼。才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带着魏延等人离去。
一伙人回到营帐后,魏延见孙策仍是喜上眉梢,便好奇道:“我听说此地百姓,不是在汝南,就是在寿春。境内荒芜,连刺史、太守都不爱惜的地方,伯符你在高兴什么呢?”
“地广人稀,才能不扰民,才能各安其事。我高兴,是因为他们终于有着落,可以自耕自活。也算言而有信,并未辜负他们。”
孙策说完,诸人无不露出钦佩之色。
…………
…………
孙策在酸枣又待了两日,才等到孙坚、袁术抵达。他们过来,自然少不了叙旧走动。
听说之后,联军还会有歃血为盟的大场面。孙策的心思不在这上面,只跟其父交流几句,就作势要跑。
孙坚是看出来了,长子的心思已经插上翅膀,早飞到外头去。
“一个都尉丞就把你高兴成这样?”
孙坚很是纳闷,都尉丞是郡中都尉的下属,一年的俸禄才六百石。长子虽年幼,可只要孩子开口,长沙郡内的官职还不是随便挑?
“阿翁忙自己的就是。”孙策懒得多话,他知道自己若是带着这批人回长沙,还没走出南阳,这些人就要被袁术吃个精光。
联军要等春耕后才开拔进军,眼下还有空闲处理俗事。孙策一时一刻都不愿耽搁,怎么肯在此陪孙坚虚耗在人情世故中。
眼见孙策纵马远行,孙坚只能感叹一句:儿大不由父。
几日疾行,孙策终于赶回汝水河畔的军营。徐庶、步骘等人终盼君归,无不欣喜。
他们得知下一站真是安丰郡,徐庶更如释重负的松口气。
严格上来说,这是徐庶第一次给孙策献策。旁人不知道,可徐庶自己实在紧张的很。深怕自己的猜测,失之千里。如此惴惴不安,硬抗到今日孙策带回结果,中间的日子岂能好受。
孙策瞧出徐庶的疲态,便打趣道:“元直兄一言中的,称得上料事如神,何故如此狼狈?”
徐庶没好气道:“忙你的去吧。”
孙策总觉得这话在哪听过,索性打了个哈哈,带着众人出去通知全营,明日清晨出发,直奔安丰郡,争取赶上春耕的尾巴。
好在孙策离去前,徐、步二人早已准备好牛车,全军老幼带着行李上车,其他青壮皆轻装步行,速度倒是不慢。
一路走走停停,用了五日才走出汝南,进入安丰郡。
此地太守名叫王安,是灵帝年间举孝廉出仕。在安丰为官多年,他一直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
通俗点说,是个没什么能力的庸官。靠学识和德行,才被人举荐。
正是王安的碌碌无为,才坐视郡中百姓纷纷迁往汝南、寿春,造成安丰郡一日不如一日的情况。
都说祸兮福之所伏,或许是王安的平庸,刘辟等人在豫州作乱数年,都懒得跑一趟安丰。只因安丰郡,除了地,要人没人,要钱没钱。
这样的人见到孙策后,岂会有什么话说。看到城下旌旗林立,即将安居的人又是黄巾余孽。
王安更是心惊肉跳,倍感头疼。直接让孙策自由行事,便闭门谢客。
孙策本来还想弄个下马威,见此地太守如此配合,都不好意思说狠话。
只好略备薄礼,让邓芝再三上门托付给门客,转达自己没有冒犯的意愿。
说归说,孙策干起事来却不含糊。地方虽小,胜在大权独揽。加之郡中都尉,已率二千青壮,随孔伷去讨董。
孙策直接召来安丰郡留守的干吏,托他们以长沙军之名,在民间采买耕牛和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