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三路大军,袁绍失职
十日后。
孙策率部在汝水河畔,与孙坚的主力汇合。他们所用的大营,正是朱治、韩当等人所修建的那座。
对于长子的归来,孙坚自然欣喜,忙将孙策喊到帐中,要一起参详袁绍定下的战略。
今日帐中,诸将云集,很是热闹。就连刚刚投靠过来的刘辟,也带着副将龚都出席军议。
这两人在长沙军的地位十分尴尬,与历史上四人率部投降孙坚不同。如今刘辟的三位兄弟全部战死,就剩下他一支孤军,只能强撑着底气,在孙坚帐下度日煎熬。
见到少将军出现,刘辟和龚都对视一眼,忙把头低下,做起敲钟和尚。旁人或许还把此人当个少年郎来看,在刘辟眼中,孙策的形象近乎鬼神般恐怖。
没办法,真是输得太惨,被打怕了。
“伯符,你也来一起看看。”
孙坚站在沙盘前招手,示意儿子别去注意角落的刘辟、龚都。
“喏。”孙策应了一声,凑到沙盘前。
这一看,他就马上皱起眉头。
因要进攻司隶,这次的沙盘更大,囊括的地势更详尽。居高临下俯视,能将袁绍制定的战略一览无余。
人数众多的关东联军,被袁绍和其谋士拆分成三路大军。
上路是袁绍、王匡为首的三万偏军,从河内出发,一路沿黄河对岸挺进,绕过天险虎牢关,只要抢下渡口,渡过黄河,就能兵临洛阳城下。
此地,因有黄河为屏障,董卓的人马最少。沿路郡守、县长,都是灵帝时期的旧臣,想来抵抗意愿也不会太强。
中路是曹操统领的联军主力,约有十二万,从酸枣进军。他们的目标正是洛阳的门户———虎牢关,这一路的作用是牵制董卓驻守虎牢关的主力,为其他两路腾出战术空间。
下路是孙坚领衔的长沙军,经过重新整编、遣散老弱后,总兵力约有十一万。目前来看,长沙军的战力最强,将从汝水出发,一路北上,攻打颍川郡上方的广成关。
广成关是颍川、汝南两地百姓入洛的必经之路,只要越过它,长沙军就能出现在洛阳的大后方,让董卓阵脚大乱。
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场多点开花,让董卓顾此失彼的阳谋战略。
依仗的,就是联军人数众多,可以四处用兵。
孙坚也觉得战略没问题,帐下多数将领更是交口称赞。唯独朱治,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又说不上来。
对于朱治的迟疑,孙坚没有忽视。可他一时想不出来原因,索性让素有见解的长子帮忙查看。
孙策对联军的失败,心知肚明。不过这些知识,都是上辈子在书上看到。真要身临其境,让他拿着结果倒推,岂能用一句‘诸侯各怀心思’来解答旁人的困惑。
他绕着沙盘走上几圈,详细端看许久,还真发现此次战略的重大纰漏。
眼见长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孙坚赶忙问道:“怎么说?”
“中路有失,此战怕是不顺。”孙策伸手一指,矛头直接对准曹操领衔的人马。
孙坚有些不以为然,曹操这人,孙坚也算相熟。此人素有文韬武略,参加过平灭黄巾的战斗,更在皇甫嵩帐下许久,岂是不懂兵法的草包文人。
加之中路人马,只用牵制董卓主力。不用贪功冒进,何来失败之忧?
孙策的着眼点却跟孙坚不同,也说出让人无以言对的话。
“自古两军交战,岂有主帅不在中军坐镇的道理?”
一旁沉思的朱治当即茅塞顿开,他就说哪里不对劲。少将军在用兵上,真有天授一般的才华。
孙坚也找不到反驳的话,他明白孙策的顾虑,还是迟疑道:“讨董是天下大义,其他人焉能不服从军令?”
孙策没作答,有些事还是要打过才知道。自己能快速发现矛盾,还是因为之前打刘辟等人,就是抓住四人各自为营,没有统一的调度,才能各个击破、围点打援。
曹操现在的官职,只是个骁骑校尉。而他手下的人呢?
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等等人马。
这些人,或许是曹操的旧识,更是袁绍的亲朋挚友。他们云集在此,更是冲着清君侧和发起人袁氏的面子。
同样的军令,曹操说出来的效果,跟袁绍岂能相提并论。
这么一看,作为盟主的袁绍,为何执意要自己去做偏师呢?是真的欣赏曹操的领兵才能?
还是保全自身实力,伺机而动,一旦战局有利,他可随时过河进入洛阳?
从沙盘上看,袁绍的这路人马,压力最小,距离洛阳最近。又有黄河天险在,要不要渡河去打董卓,是他说了算,完全可以坐山观虎斗。
孙策越看越摇头,但有些话,就像孙坚说的那样。讨董是大义,袁绍是盟主。
袁盟主亲自制定的计划,怎么能还没打,就说不行。
起码乍看之下,此军略真没什么大毛病。围三阙一之法,亦是历代名将所用。只有一点败笔,袁绍不在中军坐镇,统帅诸侯。
孙策甚至在心中推测,假如他们两路战事顺利,牢牢把董卓主力牵制住。袁绍定会第一时间渡河,抢下攻入洛阳的美名。
想到这,孙策不由想起演义里曹操点评袁绍的那句话。
“干大事则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袁氏兄弟的臭毛病,真是一模一样啊。
未虑败,先思胜。
看出长子的欲言又止,孙坚明白孙策的顾忌。
大军开拔,不可说些影响军心的话。
孙坚忙给朱治使起眼色,后者赶紧出来打圆场:“只要我们打通广成关,收复洛阳、振兴皇室指日可待。”
帐下诸将闻言,亦是欢喜。
他们没想那么多,只觉得再好的战略,也得靠将士去打。
只要咱们作战勇猛,单凭董卓那十几万人马,如何能够阻挡?
…………
…………
四月十五,三路大军正式发兵,天下震动。
这是东汉二百年来,第一次地方部队围攻东都。风卷麦浪,天下士人都闻到空气中不同寻常的气息。
战场上的局势,却没有孙策预料的那般艰难,反倒进行的异常顺利。
董卓十五万主力全部龟缩司隶周边,光虎牢关就有十万兵马驻守。沿途的所有县城,全部被董卓放弃。
如此被动防御的方针,上、中大军除了遇到小股骑兵骚扰外,一路上可谓摧枯拉朽。
其中又以曹操的战绩最为出色。他们从酸枣发出,十日内连下阳武、原武、卷县三地,兵锋直抵荥阳,声势惊人。
上路的袁绍亦是捷报不断,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便攻下共县、修武、浊鹿城。
反倒是被寄予厚望的长沙军,在孙坚的率领下,迟迟不能打通广成关。
眼见其他人都在高奏凯歌,仍被阻挡关下的孙坚,一连几日都陷入深深的焦躁。
可广成关是天下雄关,驻守此地的将领没什么大本事,就是占据天险打消耗战,抱着能拖一日是一日的想法,完全没有冒进之举。
这种战役,就是兵法上说的‘结硬寨,打呆战’,王翦灭楚时用的就是此法。
两军除了对着损耗人数,实在别无他法,又不能全军插上翅膀飞跃群山峻岭。
还别说,孙坚真考虑这个计策。他找来当地樵夫一问,才知两侧山脉的深广不可测,早晚皆有雾气阻挡,非人力可以翻越,这才悻悻作罢。
身居鲁阳的袁术,虽未派出麾下一兵一卒,催促的信使却是几天一趟,频频来长沙军中拜访,询问战果。
孙策领着魏延等人躲在一头,注视着又一个信使被孙坚的暴脾气骂出军营。
“这仗打成这样,还有什么意思!”
眼见信使仓皇离去,魏延出声抱怨。他还是喜欢骑兵穿插纵深,直入敌营的快感。
“再熬一熬吧,守军的兵力已经不多,最多几日,应该就有结果。”
孙策出声安抚,最近军中损兵折将,士气普遍有些低落。现在还能挺着,全凭将士心中一口气。
见魏延心态稍微好转,孙策又低头看起中路的军报。
该说不说,曹操这人真是雄才大略的枭雄。
曹孟德知道自己没有袁绍的威信,索性趁着连战连捷,将麾下的诸位刺史、太守分散出去,就地驻守。
此举,虽然让主力兵马人数减少。可换来的是后路无忧,自己的军令能畅通无阻。
战力上的增减,绝非靠人数可以概括。有时候,失去一些,或许能得到更多。
这份果断,确实值得称赞。
只是分派出去这么多人,中路大军还能起到牵制的作用吗?
孙策心中泛起忧虑,他知道中军的战略意义已经失去,战局的变数已生。
忽闻军中鼓角,孙策猛然抬起头,知道今日的攻伐已然开始。
出阵的人是黄盖,先锋官韩当此前连战数日,正退居后方休整,准备三日后的大决战。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此地守军没有后援,那董卓的主力在哪里呢?
孙坚不在乎,他只要眼前的广成关。
…………
…………
三日后,孙坚许下重赏,三军用命。由韩当亲率一千人,攻上城楼。长沙军士气大涨,在战鼓的催促声中,士卒奋勇当先,冲进广成关,斩杀此地守军将领。
这一仗,双方共有两万五余人死在关下,其中守军只有一万。好在一万五千人的战损,刘辟直属的四万人已经承担大半,长沙军本部的损失不过五千人,算不上伤筋动骨。
接下来的路都是一马平川,孙坚一边给袁绍、袁术、曹操等人发出捷报,一边在广成关好好休整全军,为下一步做准备。
五月的最后一天,孙坚攻破广成关的消息,终于传至洛阳城中。
董卓在宫中大发雷霆,又派人喊来谋士李儒,问道:“如今广成关已破,可到用计之时?”
面对眼前的败象,这位注定青史留名的毒士,露出稳操胜券的笑容。
李儒轻声道。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