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这个榜前探花我不服
“你说的没错,”被人质疑的张老头并未发火,他反而点着头赞同,“咱在这长安城已经生活了五十余年,自打当年高祖皇帝进了长安,便是这京兆府的百姓。
这许多年来,皇子娶亲咱也见过,大帅得胜归朝咱也见过。
可这队列仪仗,分明就是进士夸官游街。
咱也奇怪,今年的秋闱明明尚未举行,不知这游街的,是什么人物!”
“老人家,你说的没错,这就是进士夸官游街。”
站在张老头身后的,是一名身材肥硕的中年人忍不住开口说道。
张老头回头一看,身后那人虽然浑身上下穿的都是粗布缁衣,但肥头大耳的身形,细腻白皙的肌肤,却暴露了这人不事体力劳动,养尊处优的生活状态。
没错,这一位正是李金科的合作伙伴,如今醉仙居的掌柜,也是蓝田县辋川庄园,名义上的主人钱鑫。
根据大唐律法,凡商贾之家,不得身着绫罗绸缎,不得蓄养奴仆,所以走在大街上的钱鑫,如今是这一副打扮。
钱鑫的身边,还跟着一个与他容貌倒有七八分相似,活脱脱一个年轻版的小胖子,这人,便是钱鑫的儿子,名叫钱仁。
他前两日便返回了长安,因此昨天晚上,便从李金科的口中听到了他被点位榜前探花的消息。
今日他原本带着儿子要前往西市,与之前在剑南道有过生意往来的胡商见面,但不料走到半路,便看到了队伍中骑着高头大马,身上披红挂彩的李金科。
看着这个架势,钱鑫原本还有些莫名其妙,但听到张老头说到进士夸官游街,这才恍然大悟,这是朝廷为了李金科的榜前探花,专为他举办的一次夸官游街。
张老头听到钱鑫的话,更加的莫名其妙,他转过头,刚想开口询问,不料此时仪仗队列最前方的士卒们,开始齐声呐喊。
“久视元年,庚子科榜前探花李金科,奉旨夸官游街咯!”
“榜......榜前探花?”
饶是张老汉见多识广,今日也被这个新鲜的名词震惊的哑口无言。
但无论怎么说,此番夸官之举,已经让整个长安城记住了李金科的名字。
邵王李重润骑在马上与他并肩而行,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
他知道,从今日起,李金科便再也不是那个在平康坊的春娘口中戏称的长安探花郎,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探花进士。
根据往年进士夸官游街的路线,仪仗队伍一路从大明宫走到了正南方的慈恩寺。
根据大唐科举的习惯,每名榜上有名的进士,都要在慈恩塔下的碑石上题诗一首。
当长安的百姓知道李金科被钦点为榜前探花,那些原本就对李金科诗作耳熟能详的人们,顿时轰动了,如潮水一般的人群,跟随在队伍的后面,一路来到了慈恩寺。
站在慈恩塔下的碑亭之内,高力士早已奉旨在此等候。
面对着巍巍大雁塔,看着广场上人山人海的万千黎庶百姓。
拿起一支毛笔,沾饱了墨汁,李金科的心中默念了一句:孟郊先生,对不起。
《登科后》,
看着李金科笔下这三个字,李重润的眼神中有些疑惑,这么直白的吗?
接下来,只见李金科手腕微抖动,一行龙飞凤舞的行书跃然纸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李金科每写一句,为了让百姓们能够听见,二十名站在广场前,面对着人群壮硕的羽林卫士卒,便齐声大喊着诵读一句。
当最后两句被羽林卫士卒嘶吼出来的时候,李重润感到自己的心脏似乎被重重的撞击了一下,他的情绪也激荡起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李重润的口中重复着这两句诗句,忽然大喝一声:“妙啊!
李贤弟妙笔生花,这两句诗,将登科之后那种意气奋发的豪迈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
李贤弟,不愧为我大周的长安探花郎。”
“我不服!”就在李重润还沉浸在这两句诗的壮怀激烈中的时候,忽然人群中有人高喊一声。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二十五六岁,一身白色棉布襕袍的监生,分开人群走了出来。
走到碑亭之内,这名监生先向李重润行了一礼,转而看着李金科道:“李郎君,我国朝取士,讲究的是以文章取士,兼获诗词。
李郎君您虽然诗才无双,但从未有文章传著于世,请问,您这榜前探花,是否有些名不副实?”
李金科其实就是靠着一篇精简版的《少年中国说》才获得武则天与满朝文武的青睐。
但由于这篇文章是昨天才公诸于世,因此除了那些参与了朔望大朝会的官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其他人不知道也有情可原。
看着面前的这个人,他虽然穿着监生襕袍,但李金科的心中对他并无印象,似乎与他没有在国子监内见过。
李金科原本并不想与这个人多做口舌之争,然而李重润却来了兴趣。
他对着这位监生微微一笑道:“你叫什么名字?你怎知李探花不会做文章?”
“学生名叫宋之逊,本就与李郎君同为国子监监生,他在监内并无文名,学生何尝不知?”
宋之逊?李金科这下算是知道眼前这人是谁了。
宋之逊的哥哥名叫宋之问,此人在这个时代,算是一个颇有才华之人。
在五代时期,对于盛唐初期的十分追慕的文人,曾提出一个称美性质的称号,叫做仙宗十友。
因为这十个人,他们的文章优美飘逸,诗词振聋发聩,都有仙人之姿。
这十人,便是由司马承祯、李白、陈子昂、王维、宋之问、孟浩然、王适、毕构、卢藏用、贺知章组成。
据说一次武则天游洛阳龙门,命群臣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赐锦袍。及宋之问《龙门应制》诗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称善。”武则天夺东方虬锦袍转赐给他。
由此可见,宋之问的文章、诗词功底,不可谓不好。
然而,与他的才华相比,宋之问的为人,却是一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