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贞观朝,当官没油水
望着在那兀自生气的李世民,李象暗暗叹口气。
夷狄言语不敬,这位陛下欲惩之,也是先说上一句“非是吾子民”,先将其排除出“子民”行列,然后才说惩罚的话。
看来这位陛下想法框架已定,是不会同意四处出征夷狄,无遗后世患了。
可是李世民忘了,夷狄无信,其来已久,你就不怕养兽自遗患吗。
大唐陛下,您难道想再来一次五胡乱华吗?
两晋不肖,尚有祖逖闻鸡起舞,谢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刘裕北伐。
我大唐呢,谁能保证一直昌盛,假若一旦式微,四境被陛下喂饱喂肥的异族,可还有人能阻挡?
我华夏不是每一次都这么好运气。
这些陛下想过没有?
强汉盛唐是我华夏唯二极强极盛之朝代。
大汉已逝,可是他证明了自己是强汉。
恒国以弱灭,独汉以强亡,汉末分三国,皆打得四夷不敢抬头。
可是大唐灭亡后,留下的是什么一个局面。
李象定定望着李世民。
倘若他日,五胡乱华之日再现,后人陷于水火。遥想贞观之世,想必不是羡慕的有多太平,更不是君明臣贤,而是咬牙愤恨,为何不将危苗扼杀于未萌,明明晋时前车之鉴不远,为何不引以为鉴,一错再犯?
两次亡天下,何其痛也!
李象心中不住叹气。
很多事,一代人是做不成的,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一代人完成一个目标,然后下一代人再接力前进。
如此周而复始,薪尽火传,方得大成。
但哪怕李象知道这些,还是耿耿于怀,心中郁垒。
因为李世民是最合适的人,当下环境比之各朝代也是最好的,是武力最强,对异族最有优势,悬殊最大的时代。
是真的像李世民说过的那样“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李世民就算一步步来,不急功近利,但也能开个好头,给后代打下榜样。
可是他选择了一条跟杨广截然相反的路,杨广不惜亡国之患也要三征高句丽。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可是李世民的所作所为是利在当代,遗患后世,给后世埋了个巨雷。
不说五代,宋朝被坑的不轻,党项,契丹可全都是大唐的锅啊。
比如宋朝时党项盘踞在银夏之地,可是党项最初是生活在青藏高原,还在吐谷浑南方。是唐朝允许其迁徙到河西那块地,扎下根,慢慢坐大的。
契丹更不用说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吸食中原营养,既借助中原王朝农耕之力,却始终没有脱离草原游牧特色的二元特色异族政权。
直接具有游牧民族之草莽悍勇与中原王朝智慧与国力,摆脱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胡人政权历史规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契丹,还不是从李世民开始就对夷狄不设防,技术大扩散造成的。
别说这些后世王朝了,就是大唐自己也被李世民坑的不轻啊。
重用异族将领的根是李世民种下的,把异族视为子民,不加以必要防备也是李世民,然后李治继承,最终到了李隆基那里,爆了。
甚至不用等到安史之乱,李世民视为子民的异族,后突厥,吐蕃,契丹,唐高宗时代就反噬了。
这就坑儿子了。
尤其吐蕃,这个为患百年的强敌,可是李世民一手喂大的。
吐蕃有一首民歌是这么唱的: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啧,没一点提防意识,资敌也没这么资的啊。
直接将吐蕃在社会制度上从奴隶社会带到封建社会,超越一个阶层;将生产力从原始社会带到封建社会,跨两个阶层。
唉,李象都不想吐槽了,满满的无力感。
他只能郑重下拜,声音沉重道:“陛下,臣闻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而陛下,又何止十数子,天下万民与后世皆翘首以盼陛下也。华夏子民吃异族的苦足够多了。
嘉靖嘉靖,家家皆净。
贞观贞观,陛下,
勿让,后人不安。”
李世民正纳闷李象为何下拜,这郑重模样为哪般。
待听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禁眼前一亮,好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格言。
但等听到贞观贞观,后人不安时,不禁眼前一黑。
至于那劳什子嘉靖嘉靖,家家皆净,他虽不懂,但相必也不是什么好词。
他怒斥李象:“大胆,你这逆孙,怎敢如此不敬于朕。你给朕滚,也给朕闭门读书去。”
他一挥手,两名卫士走进殿内,将他叉起来就往外走。
“等等,陛下,臣还有谏言。”李象连忙出声,他还有话没说完呢。
“先放下他,看他还有何话说,若是再有不敬之言,朕必一并重罚你。”李世民气咻咻道,看李象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这孙子如此红润的嘴里怎说出如此黑恶的话来。
“贞观贞观,后人不安”
刚刚那一瞬,他几乎以为是魏征那个大喷子在指着他鼻子骂。
李世民脸黑黑,李象表情讪讪的。
他头一次感受到魏征的待遇,原来只要你是诚心上谏,哪怕言语不逊,这位陛下也是能宽恕你的呀。
李象也觉得自己说的太过分了,但又觉得自己没说错。
他要是穿越秦朝,那肯定会献上一份世界地图,对祖龙说上一句,陛下,世界这么大,您就不想去看看吗?穿越三国,肯定劝曹操先杀司马懿。
如今他穿越到了大唐,那肯定要修正历史,李世民满世界的散播仁爱,四方蛮夷大撒币,人家不成器的杨广还知道三征高句丽,“无遗后世患”。
李世民倒好,真的把蛮夷胡虏当成自己子民了,造成技术大扩散,疯狂催肥四夷胡虏,给后代埋了无数坑。
李世民不管不顾大撒币,只顾自己爽,可是这些一点点撒出去的币总要有人给慢慢收回来啊。
这责任李世民不肯背,李象无奈,只能默默背起来。
“怎么不说话,不是说还有谏言吗?快说,说了走人,朕现在心不顺,看你生厌。”李世民冷声道。
呃,李象不知该说什么了,虽然被骂了,但李象还是想给李世民竖个大拇指,原来陛下也是性情中人啊。
就冲这么不见外,也是没拿咱当外人啊。
嘿,拿咱当孙子。
他正了正神色,不想让利国利民的谏言沾上玩世不恭的神色。
“陛下,臣第二谏,是想让陛下扩户。”
“扩户?”李世民一愣,浑然没想到李象这两个谏言跨度这么大。
“不错”李象沉声问道:“敢问陛下,自问与隋文帝治功孰为了得?”
李世民又是一愣,若不是看李象认真,几乎以为在调侃自己。
他张了张嘴,答案是现成的,却是一时之间没好意思说出口。
李象目光鼓励。
李世民发现了,撇了撇,还用你鼓励?朕有何不好意思承认。
他笃定道:“朕当然不弱于隋文帝。”
呃,李象一滞,还以为李世民会说肯定是他强过隋文帝这等话。
没想到只是不弱于。
这位陛下还真是谦虚。
李象摇头道:“陛下太过谦虚矣,臣觉得陛下治功过之隋文帝远甚。”
李世民没说话,此等夸赞之言还动摇不了他的心志,等着李象接下来的话如何跟“扩户”联系在一起。
“但为何世人眼中,隋文帝之世国富民安,太平盛世,而我大唐无其气象?”李象问出了疑问。
既然李世民认为治理能力强过隋文帝,为何国家与百姓却比不上大隋,没有天下遍地富裕的景象?
李世民当然知道原因,他摇头道:“大唐与前隋不同,隋之一统,天下无起大兵戈,而大唐却是在一片废墟中建立。就如隋之于秦之一统,唐之于秦亡汉兴。”
李象点头:“陛下此言恰如其分,但在臣看来,归根结底还在于人口。”
“开皇九年隋人口三千两百万,而到了大业五年,人口已是四千六百万——二十年之间,人口竟是增长了五成。
虽然天下承平,无战事之扰,但二十年间人口增长如此之多,历代未有也。”
下面的不用李象再说,他看过隋朝遗留下来的户册,李世民多半也看过。
隋朝初年的人口暴涨,很大程度上是靠搜检户口而得来的。
遍观隋朝户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字样,屡见不鲜。
大索貌阅”,就是比对实际年龄和户籍中的记载,针对的是改年龄——因为老人和小孩是不纳税的,所以也就有了“诈老诈小”的猫腻。
这项举措,重点是在山东,即崤山以东,也就是当时的北齐故地展开。单这一项措施,搜检出的人口就有一百六十多万户。
而“输籍定样”,则是治本之策:当时很多人成为隐户,主要为豪门大族所隐。这些人成为大户的佃农后,一样要交租,但因为不在籍,所以可以躲掉官府的税赋和徭役——在这当中,佃租肯定是比税赋水平要低的。
“输籍定样”针对的就是这个差值。在降低了民众的税赋水平和徭役期限后,官府征收的比大户还要少,百姓自然就愿意接受官府的授田,成为编户之民。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输籍定样”是个长期的政策。在隋文帝早期,这是地方官府每年的“规定动作”。
正因为隋朝坚持扩户,所以隋文帝一朝增加两百多万,隋炀帝时又增加近七十万户,加起来就是国家户册上多了一千多万人。
人口才是一切的根本,有了人口,开垦土地多了,赋税多了,兵源多了,创造物质财富多了,在社会上流通多了,于是全都盘活了,士农工商全都受益,最终反馈到国家层面上。
就是国家富。
有隋一朝,为历代国富之最,朝廷府库钱粮布帛多的无处存放,以致不得不下令连年免除百姓赋税。
另一方面,增加的户口除了百姓隐户之外,大多是从豪强门阀手里“搜”出来的,又打击了门阀势力。
是一举多得之策。
再反观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为何只是“贞观之治”,而不是“贞观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又有哪一点强过唐太宗李世民?
是治政能力,还是军事才能,还是胸怀仁厚,乃至个人魅力?
没一点比得上,可是偏偏盛世出现在李隆基朝。
无他,人口多而已。
经历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三代励精图治,国家人口上来了,再加上国内安定,皇帝不昏庸。
而李隆基前期又恰好符合这一切,于是盛世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贞观十六年的大唐,人口只有三百多万户,不足一千五百万口。
哪怕李世民再励精图治,也只不过是抚平乱世疮伤而已。
盛世,是万万不及的。
可以说,只要补足了人口这一短板,哪怕比不上隋朝搜扩人口的力度大,哪怕只扩户一百万户,那也可能达到两千万。
届时李世民的贞观朝,是可以再跃上一层楼的。
想到这里,李象抬起头期待的望向李世民,希望他能纳谏。
而且还可以借此打击山东世家门阀,这也是李世民一直在做的事,想必他不会拒绝的。
然而李世民却摇了摇头,缓缓道:“你说的这些朕都知道,可是你可知隋如何能做到这些?”
不等李象回答,他便说道:“首先便是行政之高效,其次,少不得严刑峻法。
在‘输籍定样’中,严刑峻法随处可见。
到隋炀帝年间,已经发展到‘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的地步。”
“你要朕也学隋连坐之法乎?”李世民深深看了李象一眼,问道。
李象一滞,一时难以回答。
“还有,朕也曾设置‘乡长’之秩。”李世民又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话。
李象面色一变,他听懂了。
自秦之后,便皇权不下县,作为有为之君,很显然李世民是想打破这一现状的。
于是设置“乡长”,意图将触角深入基层。
可惜,设“乡长”之后不久,最终又罢废。
原因太多,只说一点,光是支出朝廷就负担不起。
大唐三百一十多辖州,一千五百多县,余外更有羁縻之州八百多数。
一县又至少十数以上乡。
光是设置乡长一职,吏员就比官员数目翻上数倍。
如今的大唐官员是没有俸禄的,官员只有官田,还有就是皇帝降下的赏赐。
以至于,只在贞观朝初期,李世民下旨过一次,给政绩出色考评中上的官员发放钱财俸禄。
整个贞观朝,有且只有那么一次。
还是到了高宗李治时,才逐渐给官员发放俸禄。
以至于在贞观朝出现奇事,那就是地方学子不乐于到长安参加科举,李世民不得不罪于州县长官,说他们不积极举荐学子。
实在是,当官没啥好处啊。
李世民治下,政治清明,没有贪官污吏的生存土壤。
“百废待兴啊”李世民感慨道,他面色复杂的看向李象,隐隐教育道:“立国之初,当以恢复民生为要务,不宜大刀阔斧行改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