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思想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近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体系演化进程

随着工业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发展,近现代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管理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末

手工业时代,产品质量凭借手工业劳动者的经验和技能控制。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尽管工业化机器被广泛采用,但产品质量仍然靠厂内熟练工人的手艺和经验进行检测和控制。这样的质量管理使得产品质量非常不稳定。进入20世纪后,工业化进一步发展,一些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内分工更加细致和专业化,单纯依靠经验和手艺控制产品质量已经不能适应大规模及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泰勒开展科学管理实验获得巨大的成功后,专业的质量检验岗位被单独设置出来。质量检验人员“事后把关”,从成品中挑出废次品,这样,通过最终环节的产品质量检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升了产品质量水平。但随着生产环节的复杂化,产品的复杂性增加,越来越多的质量管理人员发现,这种“最终检验”的质量管理通常费时、费力,而且不经济。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末

这个时期质量管理的重点是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格和标准。一些工厂的工作人员对每道工序进行分解,能够快速找出生产中的异常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修理,确保每道工序更加稳定。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统计学家休哈特深入企业调研后发现,企业产品质量统计具有一定的规律,他将统计学方法引入质量控制,发明了产品质量控制图、统计过程控制等方法,结合他的前期成果,在1931年出版了著名的《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一书。在同时期,美国贝尔实验室的道奇和米罗格将抽样检验的方法应用到产品质量检验中,完善了产品质量抽样方案,于1944年发表了“道奇-罗米格抽样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皮尔森专注于工业标准化及质量控制中的统计学问题,把这些方法汇总并发表。这些统计学家将产品质量控制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关注生产过程中扰动质量水平的因素,监测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促进了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统计质量控制方法被应用到武器的生产管理中后效果显著,因此在20世纪40年代后被广泛推广,但由于数学计算较为复杂,此时的统计质量控制主要由经过训练的质量统计专家管理。由于数理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广泛应用,这一时期的质量管理被称为“统计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实践从关注成品“最后一点”的控制发展为对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一条线”的控制[30]。由于数理统计方法不断改进,统计质量控制管理方法实际上也在不断更新,并与新兴质量管理方法结合使用。

(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

虽然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在质量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要提升质量水平还涉及其他因素,如产品的生产流程的合理性、员工工作积极性、售后服务等。为进一步探究提升质量的深层次因素,20世纪5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进行了名为“全面质量保证计划”的科学实验,旨在探索从生产前端到生产后端都开展质量管理对整个生产绩效的影响。1961年,美国的费根堡姆出版了《全面质量控制》一书,第一次从理论上正式提出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概念[31]。随着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许多行业都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后,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也传到了其他国家,特别是在日本被发扬光大。爱德华兹·戴明博士在帮助日本的过程中,不仅把全面质量控制的基本思想引入日本,更提出了质量管理十四要点、戴明环等方法,推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发展。日本通过学习、引进、创新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涌现了石川馨、田口玄一等质量管理专家,日本工业制造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的代表。20世纪60年代,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了“零缺陷”理论,他指出不允许出现任何的生产质量问题,强调“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要做到零缺陷,可以消除生产中的损失[32],丰富全面质量管理内涵。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进一步深化,由全面质量控制(TQC)演化为全面质量管理(TQM),强调以质量为中心、关注消费者需求、利用事实和数据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包括企业的全部生产活动、全部的服务事项,全部岗位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参与质量管理,形成全面质量管理。当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依然是一些企业重要的管理方法。

(四)精益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精益质量管理由精益生产方式发展而来。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的丰田英二到美国学习先进制造经验,他结合日本的现实情况,与大野耐一共同商讨后认为,美国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不适合日本,提出了小批量、多品类、柔性生产、高质量的生产新方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展了“国际汽车计划”项目研究,对比全球14个国家90多个汽车生产企业,肯定了丰田生产方式的优异性,首次定义丰田生产方式为精益生产方式,并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了《精益思想》一书,进一步完善了丰田生产理论体系。精益管理和质量管理结合,其核心思想是使企业与顾客都满意,成本最优、质量最高、消除浪费、创造价值。随着技术的发展,精益质量管理与其他理论结合衍生出新的方法。20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公司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了六西格玛管理理念,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了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研究优化企业内部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开展ACE(Achieving Competitive Excellence,获取竞争优势)管理。如今,精益质量管理思想仍被广泛应用,并随着企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地发展演变。表1-2是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概述。

表1-2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概述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