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
经过多年的发展,风险管理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和体系。风险管理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确定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管理有一些重要目标,可被分为损前目标和损后目标。
1.损前目标
损前目标是指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设立在损失发生之前的期望目标。主要包括经济上可行、减少担忧和履行法律责任。
(1)经济上可行
经济上可行,意味着经济主体应该采用最经济的方法为可能发生的潜在损失做好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对安全计划的成本、需要支付的保费和采用不同方法应对损失产生的相关成本的分析。
(2)减少担忧
有些风险损失会给经济主体带来担心和恐惧,在损失发生前应采用适当措施,减少精神上的忧虑,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3)履行法律责任
经济主体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进行风险管理,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计划不仅要控制或转移自身的风险,还要以履行法律责任为目标。
2.损后目标
风险管理并不能完全消灭风险,一旦发生风险损失,就需要损后目标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损后目标主要包括生存目标、稳定收益目标、持续发展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
(1)生存目标
损失发生以后,经济主体面对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生存下去。成功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在损失发生后的一段时期内继续生存。
(2)稳定收益目标
在满足基本的生存要求之后,经济主体可能会希望运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保证收益的持续和稳定,当然,因为可能会产生大量其他费用,这个目标并非总能够达到。
(3)持续发展目标
在获得稳定收益之后,经济主体可能还希望实现持续增长。为此,经济主体必须对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建立和实施完善的持续发展计划。
(4)社会责任目标
社会责任目标是指在损失发生以后,经济主体不仅可以维持自身的生存,还可以最小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风险识别
在采用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之前,经济主体必须意识到其可能面临哪些风险。不同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不完全相同,有些风险十分明显,有些则很容易被人们忽视。为了防止忽略一些重要风险,风险管理者需要拥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对经济主体的历史和现状有充分的了解。以企业为例,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生产流程分析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又称流程图法,是指在生产工艺中,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通过一定的设备按顺序连续地进行加工的过程;也可以指非制造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该种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
2.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是指进行风险管理的企业围绕可能面临的风险,征询有关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意见和看法。调查对象只限于专家这一层次。调查是多轮次的,一般为3~5次。每次都请调查对象回答内容基本一致的问卷,并要求他们简要陈述理由。每轮次的调查结果经过整理后,会在下一轮调查时向所有被调查者公布,以便他们了解其他专家的意见,以及自己的看法与其他专家意见的异同。
3.财务报表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法是指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资产目录等相关营业报表,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分布及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来确定企业可能面临的潜在损失。
4.分解分析法
分解分析法是将一个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威胁。其中,失误树分析方法是以图解表示的方法来调查损失发生前种种失误事件的情况,或对各种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具体判断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损失风险的发生。
5.保单汇编分析法
保单汇编分析法通常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各保险公司的保单条款来进行。一般来说,保险公司的保单都详细阐明了保险责任和除外责任,风险管理者可以通过保单汇编来了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风险识别还有现场调查法、损失统计法和事故分析法等其他方法。企业在识别风险时,可以交叉使用各种方法。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经济主体对各种可能风险的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估算,进而评价风险对预定目标的不利影响及其程度,可以为选择合适的风险处理方法和进行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对于某个特定风险的评估通常可以从三方面展开:损失概率、损失程度和损失的变异性。
1.损失概率
损失概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实际发生损失或预期发生损失的数量与所有可能发生损失的数量的比值,通常用分数、小数或者百分比来表示。比如,100辆汽车中有5辆发生碰撞事故,则损失概率为5%。
2.损失程度
损失程度是指标的物发生一次风险事故的平均损失额度,是由损失金额按其发生概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结果。通常,发生损失的频率和损失程度呈反比关系。损失程度大的风险事故并不时常发生,而经常发生的风险事故,往往损失程度较小。1941年,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Herbert William Heinrich)分析了机械事故的资料,提出了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Heinrich's Law)。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或重伤、轻伤或故障以及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也就是说,每发生的330起意外事故中,有300起未产生人员伤害,有29起造成人员轻伤,有1起导致死亡或重伤。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之间的关系。
3.损失的变异性
损失的变异性也称损失的波动程度,可以理解为实际损失与预期损失的偏离程度,经常用损失变量的方差或者标准差来衡量。某种损失的波动程度越大、不确定性越大,则损失的变异性越大,风险也就越大。
(四)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在经过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之后,针对风险问题选择合适的措施或者措施组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是风险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根据具体处理方法针对性的不同,可以将风险处理分为控制型风险处理和财务型风险处理。控制型风险处理包括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而财务型风险处理包括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
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也称风险规避或风险避免,是指放弃采取某种行动,以避免与其相联系的风险及其损失的一种风险处理方式。它是一种最彻底也最消极的风险处理方式,通常在某行动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其损失很大时采用。比如,考虑到在海边游泳时有溺水的危险,就不去海边游泳。
虽然风险回避试图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但这种方法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可以回避或应该回避。如个人可能遭受的意外伤害和疾病,无论如何小心翼翼,这类风险终归无法彻底消除。其次,风险回避可能会带来不经济的后果。如害怕飞机失事而不愿乘坐飞机,可能会影响出行效率。通过规避某行动而使潜在损失不发生,同时也可能失去风险带来的收益。
2.损失控制
损失控制是指试图在损失发生之前降低损失发生概率,以及在损失发生后减轻损失程度的措施。具体可以分为损失预防和损失抑制两种方法。
(1)损失预防
损失预防是指对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采取预防性措施,来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损失预防强调采取相关行动,在事故发生之前,减少损失发生机会。通常可以采用编制损失预防计划、执行损失预防措施来实现。比如,为了免遭洪水侵袭,修建拦河大坝。
(2)损失抑制
损失抑制是指采取相关技术手段,在风险事故发生时,尽量降低风险损失的方法。比如,在建筑中安装自动喷淋系统,就是为了在意外失火时,能够迅速施救,以降低可能带来的损失。又如,分离风险单位以使一个风险不会损毁所有风险单位。像在建筑内不同位置设置防火墙,就是为了在某处发生火情之后,能迅速将火势隔离在特定区域,避免进一步蔓延。
3.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承担,是指由经济主体自己承担特定风险导致的部分或全部损失。风险自留有时为主动自留,有时为被动自留。主动的风险自留指的是经济主体已经认识到可能产生的风险损失,并计划保留全部或部分损失的情形。比如,企业虽然知道有被盗的风险,但考虑到地处市区,治安状况良好,所以未作特别防范。而被动的风险自留是指,经济主体事先并未认识到可能的风险损失,没有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某化工厂完全没有意识到有发生有害气体泄漏的可能性,所以事发之后只能被动承受这起安全事故带来的后果。
在运用了风险自留之后,一旦发生损失,经济主体往往可以用当期净收益、未提存准备金、已提存准备金或信贷限额来偿付损失。
一些大型集团内部会设立专业的自保公司。这是由母公司拥有的,为给母公司面临的损失提供保障而成立的保险公司。其优点是可以节省开支,运用保费收入进行投资的收益全部归企业支配使用。但因为其保险技术和分散风险的能力不如专业保险公司,一旦发生巨灾风险,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4.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合理的措施,将风险损失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这种方法转移的是损失,而非风险本身。风险转移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风险转移分为保险和非保险转移两种方式。保险是经济主体通过购买保险将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人来承担,以确定的支出代替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非保险转移的常见形式有公司组织、合同安排、委托保管、套期保值等。
公司组织是指采取公司这种组织形式,使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将股东的个人财产和企业的财产分离。企业如果经营失败,股东的损失仅限于他们对该企业的投资部分。可见,公司是转移风险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不会阻止损失的发生,但它将风险从股东个人转移到了公司。
合同安排是指通过签订买卖或者担保合同,将一方可能产生的损失转移给另一方。比如市场上销售的家用电器,往往都有维修保证合同,如果消费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维修费用由制造商来承担。这就是将承担修理费用的风险从购置家电的主体转移给了家电制造商。
委托保管是指将经济主体的财物交给他人进行保护、服务和处理等。这种安排通常规定,受托人只对因自己的过失造成的财产损失向委托人负赔偿责任。
套期保值又称对冲交易,是指交易人在买进(或卖出)实际货物的同时,在期货交易所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交易合同的操作。套期保值者将价格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转移给了交易对手。
(五)风险管理评估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施了风险处理方法之后,需要全程跟踪检测其执行情况,以便对所采用方法的实用性和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风险管理目标是否达到或者风险管理的中间环节是否需要调整。特别是对风险管理成本、安全计划、损失预防计划必须进行专门监督,对损失记录也必须检查,从而发现风险发生频率和严重性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