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漂泊社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章
老去是一种罪过吗?

如今,因为没有栖身之所而四处“漂泊”的老年人正在激增。

从“无缘社会”到“老人漂泊社会”

你希望在哪里度过自己的老后人生?

你希望在谁的陪伴下、在哪里与这个世界告别?

对于上述问题,有多少人能够清楚地回答呢?反正我回答不上来。

“我想与家人一起、在自己家中度过老后余生。而且,当自己告别人世时,我希望在家人的守候下,在自己家中安然离去……”

我想,很多人都有这种愿望吧。然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健康时期”还好说,但当一个人老得不能动弹、生活穷困拮据时,他又有什么选择余地呢?

2010年,NHK播出了一期名叫《无缘社会》的节目。该节目告诉大家:老后变得孤立无援的老年人正在激增。其中一个表象就是孤独死的增多,以及堆满垃圾的居室、无人供奉的墓地越来越多。通过进一步采访,我们了解到如下现实:这些孤立无援的老人不仅在死后无人问津,而且在生前其老后生活即难言安稳。

今天,很多老人没有可安心居住的“最终归宿”,并且孤立无援,因而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设施之间辗转漂泊。这种“老人漂泊社会”正呈扩大之势。

很多老年人没有“终老归宿”,在老后不得不辗转漂泊——即使有家属和足够的资产,仍有可能四处“漂泊”,并且,这种事情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例如,即便是形影不离的夫妻或兄弟姐妹,到最后总会有一方得过一段“形单影只的日子”。如今,选择终身不婚者也大有人在,另外,就算有孩子通常也不会住在一起。

“老人漂泊社会”——老后住在何处自己无法做主,而只能在医院和短期居住型养老设施之间辗转盘桓——在独居生活变得理所当然的今天,对任何人来讲,这都不是身外之事。

我们通过一系列采访揭开了“老人漂泊社会”的面纱。不过,最早动机源于NHK《无缘社会》节目的采访活动(始于2010年)。当时,我们结识了一大批“独居”老人。他们与家人的关系逐渐疏远,与周围邻居几乎没有联系,退休后与单位也不再来往——在对这些“无缘老人”进行持续采访后,我们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这些老人因为没有终老去处,而不得不随处漂泊。

最早对我们触动很大并促使我们开展采访活动的,是这些孤独老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这句话听过无数次之后,我们逐渐感到忿忿不平:这些老人已辛苦劳作数十年,为社会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而今年事已高,就算给别人添点麻烦也无可厚非吧?

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他们在年老体弱之后,还会因为怕给社会添麻烦而独自忍受孤独和痛苦呢?在对很多老年人进行采访之后,我们隐约察觉到他们内心复杂而痛切的感受。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很多老年人表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其实,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不想成为给别人添麻烦之人,而要做有益于他人之人”。

采访组的想法太肤浅

“我还想再为社会做点事。希望有发挥余热的场所(与社会保持联系),哪怕做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也行。”

在他们这种真切愿望的背后,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己逐渐走向衰老的不安和焦虑。上了年岁的人,工作起来不可能再像年轻人那样高速运转。在退休之后,他们连工作场所也不再拥有。

有些老年人常说:倘若家里有其他人,那么还能在一起说说话;但如果一个人居住又没有工作,则只能耐着性子终日憋在家里。也有人表示:老年人认为“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正逐渐减少甚至几近于零”,这其实是对“自己或将成为社会累赘”这种莫名不安的一种抗争。

原来如此。在倾听了很多人的心声之后,我们终于恍然大悟,这些老年人其实并非在“寻找依靠”,反而是“渴望找到能为他人提供帮助、为社会效力的平台”。

而且,越是一辈子勤勉认真的老年人,这种想法越强烈;越是对工作和人生自信满满的人,越无法接受“自己变成被照顾者”这个事实。

我们早晚也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将来是否也会带着这种愧疚和失落去度过余生呢?由此我们真切感到,这件事情并非与我们无关——关怀今天的老人,其实就是关怀我们自己。

当初我们以为,“对那些独居的老年人,我们只需伸出援手即可,由此便可形成新的联系纽带”。这种随意、浅薄的想法被彻底否定了。

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不能把老年人作为弱者来看待,而要让他们作为新的“角色”发挥其社会作用——我们必须以构建这种制度框架为目标,对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和讨论。

若我们只是伸出援手“去拯救他们”,结果会怎么样呢?那样反而会使他们因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而执意拒绝救助,并将自己封闭起来,然后一直忍耐着,直到孤独地死去……

不要让老年人陷入孤立,而要让他们“作为有用的角色重新回归社会,最后当真的需要帮助时,再转变成被援助的对象”——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实现的目标不正是这种“角色转换”吗?

造成老年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始作俑者,正是我们这个尽管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却对老年人加以排斥的社会。

要尊老爱老——在过去的日本,在我们小时候,大人总是如此教育我们。但是,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或许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悄然变化吧,不知不觉间,老年人被视作“糊涂无用之人”,处处受到鄙视和排挤。尽管我们都会上年纪,早晚也会步入老年人的行列,但是作为今天社会中坚力量的我们这代人,却在不自觉地与这些老人划清界限,把他们抛在一边。难道不是这样吗?

在采访过程中,节目组成员反复提醒和告诫自己:在开展采访工作时,我们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有一天也会老去,也会成为老年人”。

在这个人们无意识地排斥老年人的社会,很多年轻人在面对老年人时目光冷漠,毫不关心。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比如,在超市收银台前,一位老奶奶手捧一个带馅面包在排队结账。众多排队者簇拥在一起,老奶奶多次被挤出队列,每次不得不回到队尾重新排队。这时,我们不会去提醒其他人不要拥挤,最多也就默默地让老奶奶站到自己前面而已。

还有一次,我看见一位老大爷一边推着购物用小推车,一边沿着人行道缓慢行走。这时,两名高中生恰好并排骑车路过此处。老大爷为了避让他们不小心被护栏绊倒,而那两名高中生却骑着车一闪而过,好像根本没看见这一幕似的。

每当这种时候,我就在想,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一个人孤独地度过老后余生是多么不易!纵然我们知道时光不会倒流,但也忍不住想起从前的日本,忍不住怀念昔日的悠闲岁月。

我们的社会——哪怕仅在有限的场合——必须更多地为老年人着想。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制度和组织。我们认为,为了我们自己的将来,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关注和重新审视当下的现实。

在一系列采访工作结束后,NHK特别节目《最终归宿在何处——老人漂泊社会》终于排上了播出日程。在节目即将制作完成时,一天,我们向负责制作宣传海报的导演讲述了在一线采访时的感受。那位导演当即提出了广告语文案:

“老去是一种罪过吗?”

在社会竞争的洗礼下,我们这代年轻人生活节奏高度紧张,甚至没有喘息的时间。不知不觉地,我们开始抱有这样的观念:老年人=没有任何创造力的人=无用之人。这种社会氛围,不正是造成老年人处境尴尬和心神不安的罪魁祸首吗?

“老去并非罪过。”——令人怀念的昔日的日本去哪儿了呢?

如今的现实是,老年人因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而不敢奢望过上如愿的老后生活。这种现象渐成扩散之势。

“老年人不能要求太多,我们是靠税金养着的呢。”

这种无奈和辛酸的话语,我们不知道听过多少遍。“如果这是自己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那该怎么办呢?”“如果这是自己的将来呢……”想到这些,难免令人不寒而栗。然而,这就是今日日本之现实,也是我们明日生活的写照。

《老人漂泊社会》采访组本着从现实出发的态度,开始了相关采访活动。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们对将来的忧虑和不安逐渐加剧。眼前的现实分明就是自己的将来——我们怀着这种复杂和纠结的心情,对那些“老后居所没有着落”即“找不到终老之处”的老人进行了跟踪采访。

“家里待不下去,设施门槛太高”——无处栖身的时代

2012年,“团块世代”(1)已达到65岁,日本的老龄人口也已超过3000万。据推测,老龄人口将持续增长至2040年前后。届时,其峰值将达到3800万(参见第13页上方图表)。

而且,日本已迎来超老龄社会(2),与超老龄化同时呈加速度演进的是“家庭结构的变化”:与父母同住者越来越少,而仅由老年人组成的家庭在持续增多。

现在,由老龄夫妇构成的家庭比比皆是。除此之外,近年来,比较常见的还有由老龄父母与单身老龄儿子组成的“老龄亲子家庭”,以及由老龄的兄弟或姐妹组成的家庭。

无论谁先去世,余下的一方都将过独居生活,因此,这些由老年人组成的家庭堪称“单身老龄家庭”的“后备力量”,其数量估计超过1000万户。

终身未婚者及离婚者的迅速增加,也使得独身人士激增。由此,老年人独身化(独居)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2012年,独居老年人(65岁以上)已超过500万户,“老年人独居”变得理所当然的时代已经到来(参见第13页下方图表)。

“老龄化”与“独身化”并驾齐驱。然而,这里面存在一个尚未得到社会正视的现实问题:终有一天,这些独居者将“无法一个人生活下去”;另外,对这些无法独居生活的老年人的援助措施,尤其是“接纳设施”和“援助主体”,尚处于根本不足的状态。

这些需要援助的老年人,当他们失去同住的亲人又无亲近的援助者时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忍耐呗。因为“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而一忍再忍,最后,等周围人发现时则为时已晚,或陷入其本人无法发出求救信号的危险境地。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前文已作阐述,这里只谈解决办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这些“无法过独居生活”的老年人,社会到底能提供何种选项?

其选项不外乎两个:

①为了继续在家过独居生活,而接受居家医疗服务和居家照护服务。

②因为对住在家里感到不放心,而住进那些可提供医疗及照护服务的养老设施。

假如让读者朋友来挑选,你将选择哪个呢?

如果想继续住在自己已习惯和熟悉的地方,那么肯定会选择居家照护的方式。可是,如果年老体弱到进食及如厕等无法自理,那怎么办呢……每天让护理人员上门数次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其他家务琐事方面也需要别人帮助(如换灯泡、修理家具等)……无疑,这还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如果对独居生活放心不下,决定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那就必须自己去寻找收费养老设施。若有足够的收入或存款,这也许不是问题,但是,在东京都内,很多收费老人之家(3)的人均月收费都在20万日元(4)左右。

很多人一定会对此感到困惑吧。因为只有到了这时,才明白自己的处境:在家里待不下去,去养老设施门槛又太高;自己要么选择忍耐,要么大把花钱。

我们后来了解到,在被采访者当中,很多老人既没有可照顾自己的家人,也没有足够的资产去入住收费老人之家,等他们面临这个现实和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才发现自己已被推到“漂泊旅程”的起点。

再回头看一下本书开篇的问题,我现在仍然回答不上来。

我们将在哪里度过老后余生?哪里是可以安度晚年的“最终归宿”?

我们将选择何处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在哪里与人世告别?

日本老龄人口数量统计及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总务省统计局统计Topics No.72《从统计看我国的老龄人群》(2013年)

日本老龄单身人口数量统计及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内阁府2013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

在迎来超老龄社会的今天,这并非与己无关之事,而是事关我们每个人自身的老后生活、每个人都必须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每个人都能找到放心和满意的“最终归宿”——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社会呢?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是“必须有家人的陪伴和照顾”,但是,这个制度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打造以“独居生活”为前提的社会体制,这估计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然而,时间不等人。在“老人漂泊社会”日益普遍的今天,哪里能找到令人安心的“最终归宿”呢?——为了寻求答案,我们开启了一系列的采访。


(1) 大量出生的一代。在日本,指1947年至1949年婴儿激增时期出生的一代。在人口金字塔中,此年代的人数最多,故得此名。

(2) 按照联合国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地例超过7%时,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上述比例达到14%,即进入了“老龄社会”;达到21%,即进入了“超老龄社会”。

(3) 收费养老院。为使老人度过余生而设置的收费福利设施,多由个人及民间企业经营。

(4) 约合人民币1.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