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科研组织管理的“科学味儿”
研究管理创新绝对不能忽视科研组织,创新基因在管理领域与科研领域一样能够发挥作用。一直以来,在科研组织中涌现出很多标新立异的管理创新方案,展现了科研组织不一般的活力和不合群的勇气,折射出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独特光芒。下面,我们将介绍关于谷歌团队、卡尔迪许实验室、宝洁公司和梅奥诊所的四个案例。
宽容失败?不,奖励失败
在大多数公司,只有高层领导才能决定是否终止一个摇摇欲坠的项目,但谷歌探月工厂却授权员工终止项目。甚至对这种“自杀”式行为,公司会给予奖金。以一个名为“雾号”的项目为例。项目计划通过将海水里的二氧化碳提取出来,把海水转化为燃料。经历一段时间的研究探索,团队认为虽然这项技术前景广阔,但在经济上并不可行,决定终止该项目。公司负责人在全体会议上宣布,“这个团队终止了项目,但它为公司加快创新所做的贡献高于其他团队。”为此,团队因“创新失败”而得到奖励。
鼓励加班?不,鼓励空闲
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并不那么认可忙碌的孤独天才。他们认为,忙碌和创造力是彼此对立的,你不可能在清空收件箱的同时产生突破性想法。这里的科学家主要有四种工作形态,且都不符合通常意义的“好员工”规范。聊天最为常见,天赋异禀的人们不断交换思想,灵感的火花很容易形成火焰;散步非常频繁,大家认为这个效果很好,因为时不时地远离问题,才能给答案腾出空间;有的科学家在办公室里弹琴、绘画,找到即兴创作的感觉;还有人干脆坐着发呆,把自己调成“飞行模式”,什么都不做。这些情况如果发生在别的组织或部门,被辞退也不为过吧。
自主创新?不,开放创新
宝洁认为,真正突破性的创新不是大公司能够做的,而是要靠外部的中心企业或者有创造力的个人完成的。因此,宝洁采用“联发”式的创新模式,即联系与开发,通过与世界各地的组织合作,向全球搜寻技术创新来源,实现创新需求与外部技术的连接。现在,宝洁超过50%的创新来自外部。通过采用这种开放创新模式,宝洁使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从4.9%(2000年)下降到2.6%(2009年),而相应的研发成功率从35%提升到65%。内部的研发员工保持9300人固定在册,但是有200万研发人员是虚拟在线的。研发负责人认为:“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是非常危险的,宝洁的研发就是要把内部做小,把外部资源做大。”
打破大锅饭?不,坚持下去
作为世界顶尖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梅奥诊所也是一个高度重视研究的科研机构。每年,诊所用于支持医生和科学家进行创新性研究方面的经费超过10亿美元。但是医生拿的年薪不和任何因素挂钩(包括门诊量、手术量、科研产出、绩效表现、医疗质量等),不存在所谓的绩效奖金和分红,这是这所诊所的特殊之处。更重要的是,无论你是世界知名的医生还是一位在职业早期的年轻医生,年薪几乎相同。也就是说,他们采用最传统、最落后的“大锅饭制”。
例如,如果统一预设医生年薪为50万美元,梅奥的薪酬机制是:第一年拿预设年薪的60%,然后逐年等额递增,直至第六年达到目标薪酬。后续不论达到什么资历,都将持续稳定在这个水平。这一机制的核心,一是不希望医生为了达成指标而推动过度医疗,二是不希望同行为了竞争而失去协同精神。创始人威廉·姆梅奥在1932年说:“梅奥从不是一个利润分享的组织。”除了合理回报,梅奥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奖金和分红提上日程,诊所所有盈余都被用于投资未来。
上述四个案例,对传统管理思维与认知颇具冲击力。这不禁让我们对科研组织的管理创新方案充满好奇:这些管理理念与创新机制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驱动?本书认为,是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够助力科研成就,也能推动管理升级,两者其实是贯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