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太平洋的丝绸全球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流动、传播与迁移

近代世界的交通网络是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的。这应归功于不断扩展的帝国行政机关与日益壮大的商业集团、运输网络和区域交流。交通网络的建设,促进了人、事、物与思想的频繁流动。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了更诱人、更新奇的事物。历史学家谢健(Jonathan Schlesinger)论证道,在18世纪的清朝,“即便从不外出旅行,四海之内的商品也唾手可得。普通消费者可以在市场上欣赏异域商品,而文人们则借用旅游指南、地方志、物质遗存和个人游记对其考究”。[38]其实这一情况早在明末就已出现。人们生活在高度国际化的城市中,四处旅行,频繁购买外域商品,学习外来思想,既增长了见识,也直接接触了世界贸易。

在这流动的图景之中,织工、商贩与顾客随处可见。对技工与商贾的日渐增长的需求,引来了越来越多的移民。受到高利润的诱惑,来自中国、西班牙等地的移民也参与了马尼拉的贸易。欧洲工人也前往墨西哥,为势头正盛的丝织业贡献力量。随着贸易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频繁穿梭于太平洋之上。其中有织工,有商人,也有在新大陆寻找商机的探路者。

知识与思想的传播也应运而生。正如科技史学者帕梅拉·史密斯(Pamela Smith)指出的那样,国际间的知识交流,影响到了人们对物质的运用以及对自然世界的理解。[39]因此,旅行者们留下了大量的史料与地图。从1500年至1800年间的地图可以看出,贸易与流动,使得人类关于欧洲与亚洲的地理知识有了质的飞跃。[40]

若要充分了解马尼拉和人群的迁移,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和墨西哥历史的基本情况。16、17世纪,中国处在明王朝的统治之下,而墨西哥则受西班牙殖民。虽然无力深入探讨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但本书还是要先概述这两大帝国的行政管理、金融体系与外交关系的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