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的盟约
晚八点,微风吹,树荫黑。我和妻子散步到雁盟。发现底楼的店面都上了锁,部分被围挡挡上了。
妻子说,这要拆了吧?我说,最起码也是改换门庭。大动作。
这些年见的大动作太多了,所谓日新月异。雁盟无论改成什么样子,都是要和以前做切割,都不再是“我的雁盟”。眼见他们给它穿上寿衣,八年的按部就班被拦腰砍断。我平直的心脏像拐了一个别扭的弯儿,回到家都没弹回原位。
雁盟的全称是雁盟酒店文化产业园,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夹杂在一群居民区中间。旁边一小山包,名流塘公园。树多,人少,路陡,是老年人唱怀旧歌曲的胜地。尖厉声音常在白天随风飘落到马路上。
到深后第一个饭局由若干文友组成。席间我说想办一个长期讲座,每周一期,找人出钱,给嘉宾一千元车马费。小君放下筷子,认真地讲,怎么能这么点钱呢?我们出席一场活动,起码得三千五千。我不解行情,但脸上一定写满了“没见过世面”,使他可以用这个数字威压我。后来我们成了哥们儿,知道事实远没他说得那么夸张。
就在那天,他们开车拉我到了雁盟。诗人奇志于兹开了一家名为“私语”的咖啡馆。十几分钟,三杯咖啡,价格不菲,差不多有让我继续开眼的潜意识。当然更可能是我自己多心。
非常小的单间房,两面的白墙上写满深港诗人的名字。看到“王小妮”三个字,我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奇志说都是本人亲自签的,保真。两边的书架上摆着本地作者的书,以诗集居多。后几年,我渐渐认识这些图书的主人,有的成为朋友,多数是点头之交。
雁盟离我租房处最近。岭南雨潮,妻女尚未随迁,我孤独一人,总要找个精神安放地,遂成私语咖啡馆的常客。这个不大的店铺先后换了几个服务员,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灵活的小女孩,圆圆的脸,胖乎乎,说话很有“老板娘”的气场。问奇志,乃市场招聘而来,以前完全不认识。时间不长她就被解聘了。我判断是生意不好,养不起人。有时候奇志一个人落寞地坐在那里,见我们进来便开心地烧水冲咖啡。他本来做大理石生意,开店只为情怀。文友凑一起很少谈文学,主要是“斗地主”。
奇志终于挺不住,将店面兑出去。接盘者为一女画家,住南山区。那天晚上她托人邀我们几个人吃饭,我问为什么跑这么偏僻的地方来租一个店面,能挣钱吗?回答好像是不为挣钱,只需一个空间和画家交流,搞搞画展之类。她还说,墙上诗人们的签名和书架上诗人们的书都要保留下来。我一边点头,心里一边说,我不信。
偶尔路过,忍不住好奇,进去和女画家说几句话。终于有一天,乱七八糟的墙壁变白了,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少,仿佛被耗子偷走。
某年五月,文博会。全城跟文化沾边儿的公司和企业都出来摆摊。女画家也在门口放了张矮桌,几个拳头大小的葫芦整齐排列,很精致的样子,标价三十到五十元不等。暖暖的阳光晒着,微风轻拂皮肤,鲜花在护栏里挣命般外逃。我走过去跟她聊天,她说送你一个葫芦不收钱。该葫芦至今仍在我的窗台上,落了一层灰。画家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全不记得了。
女画家离开后,有一段时间我路过雁盟都绕着走。仿佛那是一个坑,陷我于陌生。
好长时间才缓过劲儿来。
作家晋西南及一班文友组织打铁文艺社时应该在春天。此地的冬天在北方人看来也似春天。有五六个人,每人一间工作室,一副干大事的样子。开业那天我应邀去剪了彩,发了个言。然后,几十个文朋诗友在那里热热闹闹地喝茶吸烟,谈论未来。本没抱什么期待,像看野生的芒草一样看着打铁文艺社越办越红火。各色人等进进出出。开放空间,相当于一个大会客厅。有一技之长者,来玩几次就算社员了。除了作家、画家,还有唱歌的、弹古筝的、律师、医生、主持人、家庭主妇。每次来都遭遇陌生,有些第二次来就是熟人。所谓工作室,称为茶室似更妥当。
大家叽叽喳喳的时候,我偶尔会想到,早晚会散的。什么时候散?我是个悲观的人。从一楼走到六楼,呼哧带喘,悲观的情绪就上来了。
打铁文艺社之搬离,据说与房租有关。而我与雁盟的续缘,来自一个画家。男性,姓罗。作家许西迷上作画,在一个画展上与罗相识。罗画家盛邀许西到他在雁盟的画室去玩。许西每次都叫上我。第二次见面时,罗画家送我一幅他画的葡萄。粒粒饱满,紫得真切。似有水滴在上,摸一下,是干的。
我绝不张嘴向画家讨画,一则对此无特殊癖好,有它不多,无它不少;二则明白画乃心血。作品不是水龙头里的水,拧开就流出。以我作家身份,新朋旧友中那些不开眼的,上大学的孩子写演讲稿,做企业的写广告词,找我帮忙的,全部拒绝。尊重一个人,要像凝视对方的眼神一般尊重其专业。
我们三个都吸烟,画室里热茶的水汽和烟雾混杂在一起,拥挤在门口。从门口经过者需屏住呼吸,罗画家的一个老乡却不在乎。这是一位企业老板,开过电子厂,现处于赋闲状态。他天南地北都懂一点,什么话题都能接上,而且不较真,一看即将针尖对麦芒,准能自然地拐到其他地方,润物细无声。这是个很好的聊天对象。有一次他非要请我们三人吃午饭。在一个潮汕渔庄,我们吃了一顿鱼火锅。潮汕人有个特点:做生意的互相抬举。一个潮汕人领你去吃饭,一定到他老乡开的店。大家都去吃,生意自然旺。有些地方,一家开店,朋友以白吃白拿为荣。潮汕人以“我花钱捧你的场”为荣。那顿饭后,我请另外的朋友去吃过一次。
两年后,抽烟很凶的罗画家突然宣布戒烟。我隐隐感觉有事情要发生。不久,许西说他已经搬走。我也没问去了什么地方。只是再走进雁盟,都会下意识地往三楼看一眼。
想到“雁盟”两字,我就无端拓展为“大雁的盟约”。朋友远人,我给他扩为“远方的旅人”。徐东,扩为“徐徐东升”。幼时调皮,给同学起外号,经常根据本名瞎联想,长大后成为本能加才能。“大雁的盟约”五个字,不用再解释,本身已具诗意。
周末,我从家中出来,步行约十分钟到达雁盟,围着那几栋楼,几百米长,一圈一圈地走。一边走,一边对着手机说出想好的关键词。一个小时后,一篇文章构思完成。长则万把字,短则几百字,构思的时间是一样的。一年四季,树都绿着,草丛里和树叶后面都藏着蚊子。遥见行走的美食越来越近,赶紧呼朋唤友。我陷入沉思,仿佛陷入深井里面,自己跟自己决斗。湿漉漉地爬上来才发现身上都是包。以前如果罗画家在,我就去向他讨要用来缓解痛痒的药水“双飞人”。罗画家则把购自泰国的另一种药膏掏出来给我抹上。他说这是最好用的药,远胜“双飞人”,抹上去皮肤凉丝丝的,很舒服。罗画家走后,再去雁盟,我只能自己随身带一瓶“双飞人”。
这些“古人”比我们命短。拍摄一周后,他们就不见了
几栋楼,E栋、F栋、D栋,每栋楼的门口都挂着一个牌子,乃各楼层公司名录。有广告公司、物流、视觉策划、文化传媒、室内装饰、科技发展、文化投资、软装工程、建筑设计等等。这么多吃“文化”饭的公司扎堆,靠什么挣钱呢?
几年前,许西和他的朋友们合伙开过一个文化公司,干了两三年就解散了,没挣到什么钱,听说还赔了点。其他公司的名字陆续也换了一茬又一茬。我隔一段时间看一下目录,像看电视连续剧一样。铁打的雁盟,流水的公司。
最把头的这栋楼,开了一个好大的家用厨具店,名曰“惠宝厨具商场”,我和妻子晚上散步路过,向里瞅了一眼,这么偏门的专业店,买单居然要排队。那一年夏天,荔枝丰收,一箱才十几块钱。我发神经多买了几箱,吃不完,便从厨具店买回一个好大的玻璃罐子,将荔枝一个个剥开,泡酒。几个月后,白白嫩嫩的荔枝在酒中变黄,捞出扔掉,剩下的酒有一股荔枝的甜味,从十月可以喝到年底。
妻子分析,卖再多厨具也不够成本,该店还是靠批发。深圳这么多人,厨具消耗量多大啊。
还有一个常年卖景德镇陶瓷的。巨大的一人多高的陶瓷罐子,青花,挨个儿摆在外面。一摆好几年,从没见人进去买。但没有倒闭,定有门道。据说那种陶瓷利润很高。我从陶瓷旁边走过,生怕一阵风来把它吹倒,老板跑出来让我赔。若如此,才是真正的碰瓷呢。
整个园区加在一起也不过是四五栋楼。楼群间一排树,树下有花,红绿相映。总有一两个穿黑色制服的保安在指挥车辆找车位,嘴里大声喊着,“倒,倒,倒,好,打直!”或者两个保安凑在一起说悄悄话。不太理解“酒店文化产业”的概念,或许跟酒店有关的产品都算。最里面有一栋楼,应该是这个产业园的总部,门口的滚动屏幕上,一年到头是这么几个字:“热烈欢迎各级领导莅临雁盟酒店文化产业园参观指导”,好像他们天天接待领导似的。
最里面的墙体上一排招贴,风吹雨打显得陈旧,张贴时的精气神儿犹在。分别是“陶瓷与健康座谈会”“全球酒店业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国酒店业金樽奖、马可波罗勋章奖颁奖盛典”“第十届雁盟酒店文化产品采购交易大会”“第八届雁盟杯酒店文化摄影展”等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气势不小。显然,都是挣外边的钱。这可视为深圳的一个缩影。深圳搭台,财源在外。一城之富裕,需以整体的向上为根基。
我还上六楼吃过一次饭。什么由头搞不清了,只记得当时绕了半天都没有找到入口。问来问去才知,后面有一个不起眼的入口。六楼那层别有洞天,好几个公司,仿佛私人会所。
这些鸡毛蒜皮都因“我的雁盟”即将消失而显现。没什么特殊意义。
深圳每年有三个举城动员的文化活动。一是五月份的“文博会”,全称为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一是十一月份的“读书月”。一是年尾的“创意十二月”。2011年12月,一外地朋友来,我带他到雁盟里面逛,正赶上一个公司搞产品展。美貌的女孩儿们裸露上身,皮肤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手里举着产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前方,面带超然的微笑,一点都不淫秽。当时还很少手机拍照,我拿了一个卡片机,从各个角度拍了很多照。
后来有一年,雁盟里面搞了个台湾美食节。其时我尚未到过台湾,怀着热切的期望和妻女前往。人气并不旺,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深圳人口密度大,附近几个商业综合体开业后,里面真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随便一个饭店门口都排出很长的队。但气氛的制造和转移有着微妙而神秘的牵引,此消彼长或者彼消此长,自有其规律。所谓商业氛围,策划不出来,不要相信那些二手经济学家。我更相信直觉。那一日,有个卖烤肉的年轻人,戴着猪八戒头套,一边烤一边手舞足蹈,行人纷纷停下来看,还有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要合影。我没看中著名的大肠包小肠、蚵仔煎之类,却鬼使神差买了一盒臭豆腐,那是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吃臭豆腐。以后不会了。
最近这两年,底楼的店铺差不多全改成了培训班。我用心查了一下,有声乐、吉他、书法、美术、舞蹈、体能训练、作文……那些画家、作家、歌唱家,都有了新的取舍。还有一个酒吧,主打咖啡,播放着舒缓的音乐,是给等候的家长们准备的。那些“文化产业”,那些一下子冒出来的公司,最初都在空中飘着,是菜不是饭。走来走去,最后还是落到地上。大家都踏实了。培训班门口经常闹闹哄哄的,一群小孩子互相追逐打闹,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意思。抬头望天,仿佛有一个慈祥的老人正低头打量他们。伸手,天空洒下几滴雨。
和宏大叙事比起来,我更关心这些小店的生存。每当聊起这个话题,妻子就说,先操心一下你自己吧。
我回了句很哲学的话:操心别人就是操心自己啊。
雁盟的门口常年摆着几个雕塑,都是古代跑堂的打扮。一个端着碗。一个往碗里倒酒。一个举着盘子,盘子里的馒头呈土黄色。一个账房先生,戴着眼镜、瓜皮小帽,两撇胡子。另一个是老板模样,头戴方巾,表情威严。他们一字排开,下雨的时候也想不起来躲一躲。一个人,若持一个表情,时间久了,真人也会变假人。
一对古代的文臣、武将石像,常年立在入口处。这样的雕塑,我在山东孔庙和西湖岳王庙里都见过。园区里面,以前还有过一张老虎的3D立体像,合影之后,好像是和真的老虎照了张相。这些小把戏,容易吸引游人专为照相而来。
它们在那里,我感觉就应该在那里。它们走了,我才发现“应该”也许都是“不应该”。整整八年时间,剐蹭着雁盟的零星记忆,每一个都不是我生活中的必需。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必需?即使我从没见到它们,生活也不会受多大影响。分手时的失落,每天都在发生。对心灵的戳痛,则有大有小。人要没感情多好,心中的起起伏伏、喜怒哀乐,以及悲欢离合,就没有这么多。
有一些被称为“乡愁”的东西,因为庞大的叙述和集体无意识,成为一个坚硬的词汇。而被描绘的那些留存于乡间的物体,和城市里的这些物体没什么区别,它们都蒙上一层隐约的纱巾,附着了一些情感和经历。时间越长,经历越曲折,记忆越深,那些物体就越生动。反之,物体只是物体。有乡愁便有“城愁”。相比较之下,城愁似更丰富,更敏感。然而没有一个集体停下来为其默哀。偶尔的一个人,也会因孤独而快步离开。他的忧伤随之在空中飘散。
我的雁盟,已经被围挡挡上。别指着它再回到原处,它一定越走越远。我在2019年3月感怀它的这段文字,迟早有一天也会成为过去。我顺水漂流,回头看,它越来越小,直到再也看不见。
两岸青山渐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