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方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是经典的虚劳方,传统的温中补虚方,具有增体重、止腹痛、治心悸、除烦热等功效。小建中汤证以消瘦、易饥、腹痛、便秘、脉弱等为临床表现特征,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老人和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

一、经典配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注:《金匮要略》本方中甘草为三两。

二、经典方证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100)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六)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二十二)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十五)

1.虚劳

虚为消瘦,劳为乏力,患者往往缺乏耐力或四肢酸痛等,病程慢性化,是本方证重要的客观指征。 提示本方治疗瘦弱、体重下降过快者。

2.腹中痛

腹中,多指脐腹,病变多在肠道。急痛,阵发性的疼痛,为痉挛性腹痛;也指按压腹壁薄而硬,腹直肌痉挛状态。提示本方解痉止痛,多用于腹痛类疾病。

3.心中悸

心腹有悸动感或上冲感,甚至脐腹部动悸感;或伴有烦躁、失眠等。提示本方能治疗心律不齐、心慌心悸、烦躁失眠者。

4.手足烦热

自觉的热感,特别是手足心热,伴有抑郁、焦虑、睡眠障碍、性功能不良等。儿童多表现为好动、烦躁、脾气大等,饥饿时表现更明显。提示本方有镇静安神功效,特别对体质虚弱者的焦虑失眠等有效。

5.男子黄

脸色黄,或手足皮肤发黄,为“脾虚证”的表现。并不限于男子。小便自利,提示没有浮肿或停水。

6.或然证

①衄:即衄血,如鼻衄、肌衄等。②梦交失精:女子多性梦,男子多遗精;③咽干口燥:指缺乏唾液,在饥饿或疲劳时更为明显。

本方证是桂枝汤证的虚化,即患者的营养状况下降,体型消瘦,肤色萎黄,缺乏耐力,容易出现腹痛、心悸、手足烦热、口干舌燥等症状。其病理基础与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营养不良-贫血-免疫功能紊乱等有关。传统解释有“荣卫失所有,津液失所行”(成无己)、“中气虽虚,表尚未和”(吴谦)、“脾胃阴阳两虚”(《金匮要略》新世纪第四版)等。

三、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人群以儿童多见。消化道症状突出,体型体貌特征明显,腹证有特异性。形成的原因与营养不良、饥饿、疲劳有关。

1.面黄肌瘦

体型消瘦,胸廓扁平,肌肉不发达或萎缩。皮肤发黄或白色无光泽,手掌发黄,头发黄细软、稀少,但性格开朗,神情淡定。

2.腹直肌紧张

腹部扁平,腹壁薄而紧张,腹直肌痉挛,皮下脂肪菲薄而使腹直肌浮于浅表。也有腹部软,无底力者。

3.容易饥饿

一吃就饱,食量小,进食慢,好甜食。

4.容易腹痛

受凉、饥饿、紧张均可引发。其痛为阵发性,或隐痛。大便干结,甚至如栗状。

5.舌无厚腻苔

舌质柔嫩,舌苔薄白,无厚腻苔。

肥胖者,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

四、适用病症

本方适用病症以消化道疾病居多,特别是以消瘦、食欲不振、腹痛、便秘为特征的儿童多种疾病均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1.小儿发育迟缓

本方适用于瘦弱儿童的多种疾病,如体格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贫血、哮喘、过敏性皮炎、抽动症、大脑发育不良、尿频等。本方能恢复食欲、增加进食、促进发育等。

2.小儿咳喘

本方适用于遇风冷即咳嗽,痰少或白;消瘦、肤色黄、食欲不振、便秘者。有痰,加杏仁、厚朴。

3.小儿腹痛

本方适用于以腹痛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如儿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腹型癫痫、过敏性紫癜等。多为脐腹部慢性疼痛,多为阵发性。伴有大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也可有腹泻的。面色黄、贫血、浮肿貌,加黄芪;消瘦、食欲不振,加党参。

4.小儿皮炎湿疹

本方适用于忌口过严,皮肤干燥,渗出少者。其人瘦弱,面色发黄,营养不良。

5.慢性胃病

本方适用于各种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胃病、胃癌等见慢性腹痛者。患者多有消瘦、面色黄、喜甜食、大便干结的特征。如浮肿,加黄芪。

6.慢性肝病

本方适用于如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酒精肝、药物性肝损、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等慢性肝病者。患者大多消瘦,肤色黄,食欲不振,喜欢甜食,并有大便干、小腿抽筋等症状。

7.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表现为皮肤瘀点,多出现于下肢关节周围及臀部,可反复发作;患者可有胃肠道症状,如腹部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等;可有关节疼痛,以及肾脏症状,如蛋白尿、血尿等。《金匮要略》有用小建中汤治衄血、腹中痛的记载。

8.低血压、低体重、低血糖

临床多见易于疲劳、易于饥饿但食量小,脉弱无力。本方有增加食欲,升高血压、体重的效果。

五、方证鉴别

1.本方与桂枝汤

两方的组成基本一致,只是有无饴糖以及芍药多少的不同。鉴别点:一看夹杂症:前者消化道症状突出,如食欲不振、腹痛、便秘等;后者夹杂症多,关节痛、皮肤病、心悸、多汗等。二看体型:前者比后者体型更加瘦弱,营养状况更差。三看病程:前者病程趋于慢性化,后者常用于急性病的迁延期。

2.本方与大建中汤

两方均有饴糖,均用于治疗瘦人腹痛。大建中汤证腹部有鼓包现象,而小建中汤没有。大建中汤证多呕吐不能进食,小建中汤证进食不受影响。大建中汤证疼痛剧烈且四肢发冷,故谓之“大寒痛”;而小建中汤证疼痛程度较轻且呈慢性化,故谓之“虚劳里急”。

六、参考用量

桂枝10g,肉桂5g,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25g或干姜5g,红枣30g,麦芽糖50g。以水700mL,煮取汤液300mL,将麦芽糖溶入药液,分2~3次温服。儿童减半。

附录:大建中汤

组成: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原文:“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

应用:消瘦之人的肠粘连、肠扭转、肠易激综合征等,临床见腹痛剧烈有鼓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