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方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经典的少阴病方,传统的温经散寒方,具有治暴病、治欲寐、止痛的功效。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以精神萎靡、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沉为特征,多见于身体极度疲劳而感受风寒者。

一、经典配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

二、经典方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30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1.少阴病,始得之

本病提示疾病的突发性和严重性。少阴病,病位在里,本有一个传变的时间过程,但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却在疾病初期就出现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但欲寐,指精神萎靡困顿,白天昏昏欲睡,或夜晚睡不着、睡不解乏是少阴病的特点。少阴病本应在疾病后期出现,但“少阴病,始得之”,提示“脉微细,但欲寐”等本来属于里证的表现在疾病的初期突发,这种状态,中医学用“寒邪直中少阴”来解释,发病大多有暴感风寒或饮食生冷等诱因,特别是经期、房事后、大汗以后。其发病呈突发性,如突发腰腹痛、暴哑、暴聋、暴盲、暴痿等。此时,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2.脉沉

脉重取方得,但沉而不弱,或沉紧,或沉细。此脉提示其人里阳虚,精神萎靡、嗜睡等;或其人浮肿,一身面目黄肿。

3.反发热

此症是与脉沉比较而言。发热者,本应脉浮,但患者不见浮脉反见沉脉,提示其人里阳已虚。 脉沉者,其人本应恶寒、皮肤湿冷,但患者不恶寒反见发热,不见湿冷反见皮肤干燥无汗,提示其人表有寒。

4.身体痛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原文虽然没有明确说止痛,但从张仲景用药规律以及从后世文献看,本方有止痛功效。如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甘草、大枣)之“腹中寒气,雷鸣切痛”(十)、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之“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175)、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之“胁下偏痛”(十)、赤丸(乌头、细辛、半夏、茯苓)之“寒气厥逆”的胸腹痛(十)。张璐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张氏医通》)《十便良方》有附子细辛汤(即本方加川芎、生姜)治头痛者,谓痛连脑户,或但头阁与眉相引,如风所吹,如水所湿,遇风寒则极,常欲得热物熨。提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用于疼痛性疾病。

经典原文通过描述临床的反常现象,突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方证识别要点。从发病特点上看,是本应在疾病后期出现的“少阴病”在疾病初期突发。从临床表现上看,脉象与症状不符。按照方证相应的原则,麻黄附子细辛汤既用麻黄发汗,又用附子托脉,还用细辛止痛化饮。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可以看作是一种疲劳状态。素体并不虚弱,但突受暴寒或极度疲劳而陷于一过性阳气沉衰之际,借麻黄、附子、细辛三味温热药的散寒助阳功效而促使机体快速康复。传统解释有“温经散寒之神剂”(钱璜)、“其人肾经素寒,虽中阳邪,而里阳不能协应”(程应旄)、“寒中少阴之经”(尤怡)、“太阳之邪由络直入肾脏”(陈尧道)、“太阳少阴两感”(李培生主编《伤寒论讲义》)等。我们依然可以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是一种综合征,称之“MFXT综合征”。其病理基础可能与大脑—垂体—肾上腺—性腺—汗腺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有关。

三、适用人群

本方证是一种身体反应迟钝的疲劳状态,其人精神萎靡必见,脉象有特异性。发病大多有暴感风寒或饮食生冷等诱因,特别是经期、房事后、大汗以后。

1.体壮面黯黑

体格健壮,但面色黄黯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但也有瘦弱而面色苍白者。

2.极度疲倦

如精神萎靡,无精打采,表情淡漠,声音低弱;或昏昏欲睡,呼之能应;或反应迟钝,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失灵。

3.严重恶寒

怕冷厚衣,特别是头部、背部冷感更为显著,常常包以头巾或戴棉帽,或体温高而无热感。

4.口不渴、清水多

口不渴,或口水多、发热而不喜喝水;或鼻流清涕而不觉;或痰液清稀,小便清长等。舌苔白滑或白腻。

5.身体疼痛

一般有疼痛的主诉,如头痛,或咽痛,或腰痛,或牙痛,遇冷加剧。

6.脉沉

脉重取方得,但沉而不弱,或脉沉紧,或沉细。在发热性疾病中出现此脉象,更有诊断价值。

四、适用病症

本方证与西医学许多疾病交叉互见,涉及循环、运动、精神神经、内分泌、生殖等系统,五官、皮肤疾病也多有应用的机会。临床上以发热、疼痛、心动过缓、睡眠障碍、反应迟钝为表现的疾病,可以考虑本方证的可能。

1.阳虚感寒发热

本方适用于如发病初期全身症状重,极度疲倦或恶寒明显者;年老体弱多病者的流感、肺炎、老年肺炎等;清热解毒药、抗生素等常规退热药无效者;受凉后突发头痛、身痛、腹痛、咽痛、暴哑、暴聋、暴盲者。吴佩衡说:“无论男女老幼体较弱者,如遇感冒风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头重或昏疼、体酸困,脉沉细,舌苔薄白而滑,不渴饮或喜热饮而不多,神倦欲寐,甚则头体并痛,脉沉而紧,此为太阳少阴两感于寒之证。 用此方酌情加减分量,以温经解表,扶正祛邪。 其体痛者,加桂枝;舌白而呕,酌加生姜、甘草;咳嗽者,加陈皮、半夏。服1剂得微汗则愈。”(《吴附子——吴佩衡》)门纯德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救治多例小儿腺病毒性肺炎危症。他说:“阴证阳脉者,逆;阳证阴脉者,大逆!”“此方此证正是‘阳证阴脉’之范例。”(《名方广用》)

2.突发性五官病

本方适用于如突发性失明、突发性耳聋、突发性失音咽痛、突发性鼻塞流涕等大多发病突然,有极度疲劳、大汗受凉等诱因,面色黄黯、精神萎靡、体格壮实的中老年人居多。

3.神经肌肉疼痛

本方适用于痛势剧烈、突发,并且遇冷加剧为特征的各种痛症,如剧烈头痛,或关节痛,或咽痛,或腰腿痛,或胸痛,或牙痛舌痛,或生殖器痛等患者,可合用芍药甘草汤。

4.阴寒失眠

阴寒失眠表现为日夜颠倒,白天人极困倦,入夜难以入睡,或昏昏欲睡,呼之能应,睡眠很浅,清热安神药无效。适用于抑郁症、更年期失眠、时差性失眠、安眠药服用后次日残余效应等患者。用本方中病即止,但不能长期服用。

5.缓慢型心律失常

本方适用于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扩张性心肌病、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等,见脉缓、精神萎靡者。可加桂枝、肉桂、干姜、人参、甘草、大枣等。

6.闭经

本方适用于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稀发或闭经,体型肥胖,皮肤粗糙者,合葛根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等方。

五、方证鉴别

本方与麻黄汤

两者均能发汗,都有麻黄。本方证精神萎靡、极度疲惫貌,彼方证精神较饱满。本方证脉沉弱,彼方证脉浮紧。

六、参考用量

麻黄10g,细辛10g,制附子10~20g。以水1000mL,先煎附子30~60分钟,再入他药,开盖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本方只能用汤剂,不可用粉末。麻黄、附子、细辛均有毒性,但经过煎煮以后,其毒性可减。煎煮应多放水,开盖,久煎更安全。本方不可长期大量使用,一般得效以后停服或减少用量,剂量不必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