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被认为是创新中最重要的一环,熊彼特的追随者以技术如何演化并向社会蔓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极具影响力的技术创新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1.技术创新的分类
根据克里斯托夫·弗里曼(Freeman)与卡洛塔·佩雷斯(Perez)的观点,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四类:渐进性创新、根本性创新、技术系统的变革以及技术经济模式的变更。[14]渐进性创新是指对技术的微小改进,一般起着节约生产资料、提高产品质量等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生产要素的使用率。根本性创新是全新的技术原理应用在商业上,这类创新历时较长、投资较大,非大企业无法承担,根本性创新成果的出现可以改变一个产业的结构,带来产业的转型升级。技术系统的变革是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的结合,一般以创新群的模式出现,并导致新部门的出现。技术经济模式的变更则指更加深远的技术创新,它包含多个技术系统的变更,会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带动时代的发展。
2.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
第一,技术推动。普莱斯(Price)和巴斯(Bass)发展了熊彼特关于技术推动创新的理论,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包括从新知识的开发到应用于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研发尤为重要。[15]施穆克勒(Schmookler)则在技术推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出需求拉动理论,他指出:“专利活动也就是发明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基本上是追求利润的经济活动,它受到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16]
第二,市场竞争程度。莫尔顿·卡曼(Kamien)和南塞·施瓦茨(Schwartz)认为,市场竞争机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17]高度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从而获取超额利润。而在高度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中,由于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行业,垄断企业可以形成技术保护。总体而言,中等竞争程度的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最为有利,此时,创新动力源于垄断前景和竞争前景,前者是预期技术创新能带来垄断利润而采取技术创新,后者是因为担心市场竞争丧失利润而进行技术创新。
第三,企业规模。莫尔顿·卡曼和南塞·施瓦茨强调指出,技术创新面临不确定性风险,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因此,企业规模越大,给予技术创新支持的力度也越大。此外,企业规模大小也决定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市场规模大小,从而决定技术创新带来的商业影响力的大小和回收利润的多少。[18]
3.决定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
第一,企业自身因素。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具备哪些条件更容易获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彼特斯(Peters)和沃特曼(Waterman)的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因素包括企业家的创新倾向、主动接触消费者、有企业家精神、重视人才、价值驱动创新的传递、精确定位企业的位置以及有积极创新的员工等。[19]英国经济学家兰格力士(Langrish)等亦持有类似观点,他们将技术创新成功的企业层面因素总结为创新组织中的权威人物、对市场需求清晰的定位以及组织内部良好的合作。[20]
第二,政策因素。弗里曼(Freeman)等学者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为促进企业成功实现技术创新,政府需提供三套政策[21]:一是扶持、资助鼓励技术发明的政策,二是推动技术创新扩散与应用的政策,三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政策。
4.技术扩散的过程
技术如何扩散是技术创新的一大难题,曼斯菲尔德(Mansfield)为此提出了技术“模仿说”。[22]他认为技术扩散的过程其实是技术模仿的过程,这一过程呈现S形状,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是模仿的比例。采用新技术的企业越多,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盈利率。企业采用新技术后,盈利率越高,技术扩散越快。三是投资额。采用新技术需要的投资额越多,技术扩散越慢。曼斯菲尔德的技术模仿说,在技术的创新和技术的扩散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极大地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的内容。
(二)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1.引入技术因素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熊彼特创新理论对新古典学派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出表现为在其增长模型中引入了技术进步因素,其中,罗伯特·索罗和保罗·罗默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1951年,卡洛琳·索洛(Solo)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述评》中提出,创新成立的条件是新思想的来源和其后阶段的实现发展[23],这为后来的创新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1957年,罗伯特·索罗(Solow)在《技术变化和总量生产函数》中建立了增长速度方程,将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24]保罗·罗默(Romer)沿着这一线索建立了技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提出劳动分工程度和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决定了创新水平。[25]
2.引入路径依赖的技术创新理论
路径依赖是指一旦人们选择了一个路径,就会有惯性的力量沿着这条路径继续走下去。路径依赖的程度对分析技术创新有关键性的作用,被阿瑟(Arthur)用来描述技术变迁的自我强化和自我积累性质。[26]阿瑟认为,自我强化主要表现在新技术的采用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形成规模从而使单位成本降低,在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的驱使下,该技术在生产中越来越受欢迎,人们也就越来越相信它,从而形成自我强化。而与之相反的后发技术,虽然性能更加优良,但由于晚一步进入市场,也可能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