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全面实现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研究范围

1.3.1 研究假设

第一,政府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但能力和意愿仍然有限。

从“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流程来看,档案信息资源的“积累或建设”环节是政府配置的主要成就和天生优势,但仍然存在不足。其一,积累的档案资源类型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原始、一次档案信息资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政府没有能力还是意愿不够呢?其二,档案信息资源的“分配”环节或“为谁建设”环节是当前档案配置过程重点强调的内容,但积累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否有效传递至档案用户手中呢?政府有能力把已有档案信息资源精准“送达”用户手中吗?政府有意愿或内在驱动力把已有档案信息资源精准“送达”用户手中吗?目前来看,能力和意愿似乎都有问题。

第二,市场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已经初见端倪并备受关注,但配套建设等仍然不足。

当前对市场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研究,实则以商业化档案、文件、信息服务机构为研究对象,它们在专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中或参与档案信息资源的配置流程,或参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原始积累和资源建设,或参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和服务合作,其参与的程度和深度都值得期许。这种配置方式对于弥补政府配置档案信息资源的能力和意愿,可达到“非零和博弈”的合作共赢状态,但理论上的配套研究和实践中的制度建设都存在明显不足。例如,这种市场配置行为在强调市场主体的商业行为和商业服务手段的同时,有必要强调组织的商业属性和特性吗?既然强调“商业化”的发展宗旨,那又如何处理专业化运营技术和社会化服务特征的矛盾呢?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有利于安全有效保管社会记忆、机构证据,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完善档案、信息法制建设和推动社会、文化、机构和谐相处、规范发展”的建设宗旨镶嵌于“商业化”的运作外壳中去呢?

第三,档案信息资源的层次性与社会档案需求的多元化之间的辩证矛盾,为配置提供理论可能和实践空间。

如果局限于单一的资源和有限的需求上,“配置”行为就显得没有必要。但是当这一资源在数量、种类、分布、供给、所涉利益方等方面复杂到一定水平,“配置”就显得非常必要。档案信息资源从当前的量级水平上看,明显属于后者。也许用“复杂的层次性”来形容当前的档案信息资源仍显单一,正如前文分析档案信息资源时所阐述的那样,光定义就有多种,可见档案信息资源的界定、内涵、外延及种类之复杂。那么,这样一种复杂资源必然衍生出对应的、复杂的、多元的需求,“资源衍生需求”和“需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实践环境不断动态发展变化,又催生着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新需求不断形成”和“旧资源难以满足需求”的辩证矛盾。则矛盾的形成、协调、变化等,便为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提供了理论上研究的可能性和实施配置行为的可操作性。

第四,国家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以及“公共化”转型,是社会机制参与档案信息配置的内生动力。

本书所指的多元化配置,实则为三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其中第三个主体便是社会组织(或者称之为第三部门)。但是,当前的现实情况是参与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社会组织存在诸多不足,或者参与的体制机制障碍并未得到清除。于是,将“国家相关法律对于国家档案馆的性质定位——事业单位”,以及“当前国家顶层设计中国家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重新划分和服务定位”联系起来,能否引发这样一种思考:与其从档案事业的外部社会环境中孕育新的社会组织,还不如从已有的档案事业的内部环境中转型出公共组织。例如,当前学界热议的档案馆的公共化转型、公共档案馆建设、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和政府公共信息服务中档案馆的定位和服务转型等,即社会机制参与动机中的内生性是必要且可行的。

1.3.2 论证结构

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档案用户需求的多元化这一对主要矛盾,是本书研究的主要线索。对档案资源的多元化配置进行全面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必须立足于资源本身与需求本身以及两者的互动来展开。既从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包括权属)进行分析,这是档案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的必要前提,又从档案需求的多元化进行分析,这是档案信息配置的多元化策略的必要前提。

第二,围绕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具体方面进行系统论述。其一,从传统的政府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分析,这是目前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配置方式,必须对现有的政府配置方式进行优化改良,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社会效益,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需求。其二,从成熟的市场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分析,这是目前在档案资源配置领域最具争议且势力弱小的配置方式,必须将已有的市场配置方式发展壮大,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经济效益,满足社会用户的市场需求。其三,从新兴的第三方部门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分析,这是从公共管理、信息法学和信息配置领域借鉴而来的,是处于学术研讨及实践探索阶段的一种配置方式,但对于丰富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方式、激活档案信息资源的权属、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档案信息资源的各种配置方式之间并不是绝对平等的关系,如何处理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第三部门在档案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定位并制定多元化配置机制,如何评价已有的和未来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状况,如何复合与优化各种配置方式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等尚需深入研究。

本书的具体逻辑框架如图1-6所示。

图1-6 档案信息资源配置逻辑框架

本书的内容体系共由以下11章组成。

第1章,绪论。提出本书所要研究的课题,界定相关概念,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论证结构等进行整体性的说明。

第2章,文献述评。提出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来源,对公共物品理论、档案价值理论和集成管理理论相关成果进行评述,然后根据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各个相关主题进行文献调研和主题分析。

第3章,逻辑起点。提出相对稀缺的档案资源与多元化的档案需求这一对主要矛盾,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以经济学稀缺性分析方法等为主。

第4章,价值实现。档案价值不是虚幻和想象的,而是根植于社会实践的,尤其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实践改革——单套制、文化强国以及城镇化,应该引领档案价值实现的理论延展和实践发展。

第5章,工具价值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政府配置主要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工具价值,具体包括档案信息资源政府配置的含义、方式、理论支撑,配置状况,存在的主要局限,典型案例,各类遗产工程等。

第6章,经济价值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主要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具体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市场配置的含义、方式、发挥作用的动力和条件,主要的实现形式及其效果,存在的主要局限,典型案例,档案拍卖等。

第7章,社会价值的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配置主要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具体包括社会配置的含义和方式、发挥作用的动力与社会基础,主要的运行机制和实现形式,存在的主要局限,典型案例,档案众包等。

第8章,微观统计。面向机构层面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包括政府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及其他组织档案信息资源的具体配置、措施和机制等。

第9章,顶层设计。档案信息资源、多元化配置的复合与优化目标,各种配置方式的角色定位与关系协调,复合原则、复合方式以及优化战略等。

第10章,配置考量。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的评价机制,涉及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对象的构成、评价指标的构建以及指标体系的具体设定等。

第11章,结语。梳理全书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本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后续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1.3.3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基本假设,在上述论证逻辑框架内,本书通过应用已有理论成果对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活动进行分析,并在对现有理论部分进行修正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下述方法实现配置活动的优化与完善。

调查研究法,主要针对政府配置、市场配置、社会配置以及各种不同机构层面的档案信息资源配置,详细调查遗产工程、档案拍卖、档案众包等案例,以网络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调查为主。

比较研究法,主要针对资源稀缺与需求多元的辩证矛盾进行比较研究,对档案信息资源稀缺的根本来源、表现形式与多元化配置目标进行比较研究,并对政府、市场、社会三种配置方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研究。

文献计量法,主要针对概念界定,以及公共物品理论、档案价值理论、集成管理理论、档案信息资源配置研究等文献述评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等。

案例分析法,主要针对档案价值的实现领域从新问题(农民工档案)、新平台(互联网+环境)、新思想(中国梦、文化强国)三个方面列举案例,从政府配置(档案申遗)、市场配置(档案拍卖)、社会配置(档案众包)三种方式列举案例,以及从不同机构(政务文件、科技档案、信用档案、外国政府机构档案、企业档案、高校档案、民间组织档案、非营利性组织档案)档案信息资源配置活动列举案例。

归纳与演绎推理法,主要针对档案配置活动涉及的法律活动、活动主体、活动客体以及档案配置评价活动涉及的主体、机构、对象、目标等进行归纳和演绎。